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棒碟 《现代英语》2023,(22):92-94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作品的抽象性和艺术性,给文学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而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研究探讨了文学翻译的标准,并对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提出译者需要合理发挥译者主体性,既要考虑原文作者,也要考虑目标读者,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2.
译者是否具有并且发挥较强的主体意识与作用是关乎文学翻译成败优劣的首要条件。原因如下:译者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使得译文与原文永远"相异、增加或减少";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追求"无我",但是都难免"有我",可谓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译者发挥其独有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使得原作在译语中得以"青春永驻"。一言以蔽之,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当具有并且尽可能地发挥独立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也是文学翻译走向成功的"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3.
张晓辉 《学子》2014,(3):117-117
以往的翻译主体性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文学翻译的研究中,然而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是非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脑力活动,都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只不过是发挥的余地不同而已。在非文学翻译的实际操作中同样需要译者具有分析综合能力、应变对策能力和表达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4.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标是整个翻译活动的关键,译者可以根据译文预期要达到的目标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从而摆脱了传统的“绝对忠实”的翻译标准的束缚。笔者通过研究中文材料的非文学翻译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根据目标语文本的要求和目标语读者的期望积极发挥其主体性,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并强化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翻译角度入手,阐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及其制约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但在翻译过程中也应考虑众多因素对翻译活动具有直接作用并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纳、补偿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的主体性比在翻译其他体裁的文本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译者主体性是否能够发挥到最佳状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译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学理论知识。本文首先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学理论知识对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跨文化交际飞速发展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中介元素,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充分享有文化与文学网络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过:在整个文化网络中译者的地位是什么;他承受怎样巨大的翻译任务所施加的压力;他的主体性又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得以实施。作者就居于复杂文化文学丛林中的译者的角色进行界定.从另一个层面探讨译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形式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接受环境是译者在翻译原文文本时所处的一个客观环境,对译者以及译文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译者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接受环境的烙印,这也是接受环境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结果。因此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和接受环境两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杨娴 《文教资料》2011,(30):34-35
文章结合文学翻译本身的特点.从译者的认知过程、心理状态、语言创造能力和精神力量四个方面谈谈译者的主体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及对文学翻译的作用,从而对文学翻译有更深刻的了解,加强译者的主体自身的素质,为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奉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译者和文本两个因素。非文学题材的特点:按文章的功能来说是,内容具体明确,书写格式固定,语言简明扼要,处理事务时间行强等。本文以一次学术文章段落的翻译实践为例,浅谈非文学翻译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常丽丽 《考试周刊》2011,(16):32-33
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译者的身份在整个翻译史上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明确译者的身份与地位无疑能够帮助翻译学明确自身的定位,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完善。本文拟穿越历史,梳理译者在翻译史主要的几个阶段的地位与身份,从而更好地认识译者及其地位,明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文学翻译理论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研究许渊冲先生在李清照词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多篇李清照词为例,从翻译选材、译者的阐释和理解及语言的艺术再创造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庞艳艳 《考试周刊》2008,(7):180-182
文章从分析主体性这一概念的哲学内涵入手,指出主体性的特征.并且运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探讨了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要依据文学翻译的不同目的.并举例说明文学翻译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从而证明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而是由文学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翻译活动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同时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项学科。随着译者主体地位的提高,对译者个人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讨论在文学翻译这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中,译者情感介入的作用,并阐述了译者审美情感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本质。  相似文献   

16.
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有助于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过程中,在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这四个步骤中,充分体现了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注重文化的忠实.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不但要"达意",而且要"传情".译者主体性对于文学翻译中情感色彩的传递至关重要.译者主体性发挥不当,可能导致文学翻译中情感色彩传递的失真.译者需妥善发挥其主体性,以便能正确领会并在译文中恰当地传递原文的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是对原作的介绍和再创作,是对外国文学原作的艺术加工,它和非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不同。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顺,使译作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文学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理解和表达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密切相关。文学翻译的译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再创作活动。然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非单向且无限制的行为,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无时代背景差异的中日现代文学翻译中,通过不同的文学翻译例证,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着重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中日文学作品互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之争长期以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的整个表达过程就是译者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译者选择过程中,必然受到译者的主观感受、审美情趣、文化文学修养及其语言风格的影响。无数选择的结果就形成了译者的个人风格。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因此,译者风格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