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般过去时     
不同于中文里,我们用“……过”,“……了”,“已经……了”,“已经……过”,“曾经……了”,“曾经……过”来表示过去的事或者状态,英语中有一个专门的时态来表示“过去”,那就是“一般过去时”。  相似文献   

2.
钱·命·绿色     
市场经济化了,我就先从“钱”说起吧。民间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得有钱,而且应如韩信点兵一样—多多益善。过去那种谁贫穷谁光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现在我们讲的就是一个“富强”。富强富强,“富”了才“强”。今之国人,抬头挺胸走路,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格物致知”.大意是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探索得到知识。而我们学习物理,也是需要经过这样一个先“格”后“知”的过程,即先观察事物是怎样的,再思索事物为什么会这样,最后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现在我们通过对一节物理课的观察,看看有多少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创新学习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习一词在汉语大词典里是这样注释的:“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这个定义往往给我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好像学习仅仅是获取知识或技能而已。这些知识或技能,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于是得到一个结论:学习仅仅是为了继承。现在我们不能仅这样理解,这种学习只能称之为“继承性学习”,简称“继承学习”。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0”一直不属于自然数,但是现在已明确把“0”归于自然数。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清楚。许多数学工作者都认为这仅仅是一个“规定”,用数学的行话讲即“定义”,这就是说以前定义“1,2,3,…,n…”为目然数集,而现在则定义“0,1,2,3,…,n…”为自然数集。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够的,下面谈谈笔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阅读实练     
胡敏 《双语学习》2013,(11):32-32
I. Read and write 同学们,我们在中文里表示东西的数量时要用到量词,如:一条狗、两只羊、一杯茶、四块巧克力……,这里的“条”、“只”、“杯”、“块”部是量词;在英语中是没有量词的,我们用英语说“一条狗”、“两只羊”就是数词直接加上名词“狗”和“羊”,如:“adog”,“twosheep”。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经典文化,包括诗词在内,向我们少儿普及,没有必要讨论,就应该这样。其实,过去凡是读经都不是泛指的经典文化,都指的是读经尊孔。我们现在转过头来看,儒家的经典,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儒家经典是否还有可取之处?“五四”运动打出孔家店当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肯定是对的。当时自然也有过激之处,就是笼统地否认了儒家,笼统地否认了孔孟之道。现在再回头看,经过“文革”,经过商品经济的大潮,可以说是道德沦丧,甚至是人性泯灭,这都不是东方道德还是西方道德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晔 《神州学人》2005,(6):44-45
曾经在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沃特·迪斯尼是一个传奇,他是20世纪的英雄人物。……论及对百万美国人心灵、思想和情感的触动,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当我们一家人在佛罗里达的“迪斯尼世界”进行了一个星期的畅游之后,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种心灵的触动……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描述存在于过去或存在于现在的人类社会时,我们就必不可免地要使用数字和数量,年龄、出生时间、财产、妻子有几个、孩子有多少。我们这样做,又自然会把有相同行为或相同思想的人分成各个集团。我们用下述术语如“中产阶级”、“法国人”、“保守派”,就是为了描述这样的集团。我们必须这样分门别类才行,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办法,我们才能够处理各种各样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心态     
王树云 《教书育人》2008,(11):69-69
现在太流行“绿色”了,各行各业都在追求“绿色化”。但从“绿色教育”“绿色学校”“绿色课堂”“绿色教学”“绿色批评”“绿色家访”等提法里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行业的“绿色化”大部分是指向学生的,有多少人关注过教师的心态是否“绿色化”了呢?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育自古就有,过去教育讲“六经皆史”即六经都可以当作历史来读。后来“六经”扩展到“十三经”,其中的《尚书》、《春秋左传》的内容都是历史。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门基本的学科。后来的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多年的时间里,历史学都是一门独立的很受重视的学科。为什么自古以来历史课、历史教育就备受重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这样说并不是说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不重要,而是强调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也是强调历史…  相似文献   

12.
在课文里,我们常常看到“沧海桑田”,可什么是“沧海桑田”呢?现在我就来告诉你:  相似文献   

13.
碧水 《学习之友》2009,(9):53-53
那天的统计课讲的是“可能性”。教授说,当我们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有A或B的可能性时,几率比同时有A和B的可能性要大。然后他举了一个例子:“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题目是,什么样的男子是最完美的?换句话说,你们最想嫁给什么样的男子?来看看在多少男子里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14.
新警察故事     
有一首歌写给同桌的“你”,这篇小文则献给前桌的“她”。“她”热情、活泼、善良、率真,有一点小调皮,又有一点小可爱,在我们少年的日子里似乎总有这样一个“她”,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来充实我们的回忆。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线的老师常有这样的体会:上课时喜欢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有序地进行教学,学生要是“越轨”了,会想方设法,把他“牵”回来,觉得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好。但随着新课程的进行,现在追求的是生成式课堂教学。谁知道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干脆不如不写教案,不必预设,这样既有利于摆脱教案的束缚,又有益于课堂动态的生成,何乐而不为?其实不然,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把新课程的理念预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相似文献   

16.
王沛忠  马刚 《山东教育》2002,(31):43-45
山东省小学数学教育界开展“创新学习”的研究已历时四年之久。我们感到,这项研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几个转变:变过去的注重数学的内容为现在的注重数学的过程;变过去的偏重数学的形式化为现在的注重数学的现实性;变过去的个体接受式的学习为现在的集体探究式的学习。这些转变,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进程。四年来,在山东省教研室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对“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推行探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等专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作为初步研究成果,《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以下简称《探究》),一书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发行。通过对前一阶段创新学习研究工作的总结、分析,我们感到有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于是,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策略研究”作为深化创新学习研究的突破口。下面是我们研究的一点心得。  相似文献   

17.
    
蒋岭 《小学生》2006,(1):20-21
“家”的来由 我们的“家”字,由“宀”和“豕”构成,是房子里放着一头 猪。现在的都市人,除了把猪当宠物外,没有谁会把猪养在 房子里。但在农村,这却是惯常的事,有些猪养在猪圈里,有 些猪却穿堂入室,在家里走来走去。人类学家从这个“家” 字,看出产生这个字的时候,古人已经过了游牧时期,进入 定居生活,房子里才会有猪啦!  相似文献   

18.
聂华伟 《四川教育》2004,(10):43-43
新课程确立了三维的课程目标,强调三维目标并重。但由于认识偏差,不少教师认为再谈“知识”就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真是这样吗?在内蕴理解上,过去考虑学科课程时,往往从学科自身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出发,“知识”局限在“是什么”的层面上,即陈述性知识。而新课程视野里的知  相似文献   

19.
“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有3种基本用法:(1)结构助词,用为修饰语标记;(2)结构助词,用为名物化标记;(3)语气助词,用为立场标记。本文基于一定规模的语料,对比分析了助词“的”在澳门中文与通用中文里的使用差异。研究表明,澳门中文里“的”的使用频率远低于通用中文,二者的比例约为1:1.7。文章以“的”的3种基本用法为纲,考察了它在澳门中文与通用中文的运用差异,描写了澳门中文里与“的”相关的若干语法变异。  相似文献   

20.
《考试》2011,(11):54-54
“经济”一词最初在《周易》一书中分别出现。“经”解释为“径”,即指阡陌。“济”字从水旁,解释为“渡”,即指渡水。“经济”两字的连用,始见于隋人王通的《中说》(又名《中文子》)“礼乐”篇里的“经济之道”,原意是指经邦济世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的意思。古时有副对联:“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夸奖司马迁的文章写得好,赞赏诸葛亮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可知古人所讲的“经济”一词,意在治国平天下。这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财政经济完全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