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由于认知的共性,英汉民族在色彩词的认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是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它们对于颜色词的认知又呈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了英汉民族颜色词的隐喻异同,并进一步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复合词构词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英汉复合词构词的隐喻类型,并指出了复合词构词隐喻在英语和汉语的共性和个性及其中的动因,研究发现,复合词构词隐喻不仅是一种构词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表达了一种客观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主观认识;英汉复合词构词隐喻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英汉复合词隐喻机制基本相同;英汉都是名词性隐喻居多;两者的差异体现在:英语隐喻复合词基本以暗喻性为主,汉语明喻性复合词占多数;汉语的新造词多于英语,但英语的隐喻复合词比例要高;最后指出,英汉复合词构词隐喻的存在有其自身认知理据,主要体现在图形-背景理论。  相似文献   

3.
造词法不仅是一种创造新词的方法,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物名+颜色词"类造词法所创造的新词,也表示颜色,属于状态形容词,但它又有许多不同于其他颜色词及状态形容词的独有特色。细致分析这种不同,既有助于我们对此类颜色词的理解与运用,又可以进一步剖析造词法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4.
英语复合新构词是英语新词的一个类别,其构成方式及阐释原理都遵循了隐喻认知机制,同时又深刻地反映了隐喻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特征,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本文运用大量语料来论证隐喻思维是英语复合新构词生成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语言自身的一种特性。文章分析了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隐喻化,同时提出了把隐喻引入到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汉语语言要素教学和文化教学两方面阐述了隐喻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与哲学的角度对比喻进行思考,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对比喻进行认知解释和文化解释,以拓宽汉语词义发展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及时总结和规范新词新语是当下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它关系到汉语词汇系统的健全发展及社会价值观的导向。文章把2006年以来的185个新词语分成族群和非族群两部分,探讨了新词语的生成类型、语用来源、基本特点,以及滋生流行的语言理据、心理因素和社会原因,并从语言规范的角度预测了它们的存在和消隐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传统的语言观,认知语义学认为,汉英短语的表达同英语习语一样,是在人类的概念体系中产生的,其本质是概念性的和系统性的,而非任意性的。而作为三种认知机制之一的隐喻为人们理解汉英短语语义提供了概念理据。文章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汉英短语的语义,旨在服务于汉英短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日渐增多的语言学家开始意识到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基于语言使用。认知语义研究可以从语料库所提供的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中获益。本研究以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为数据来源,以carbon构成的“碳族复合词”为考察对象,拟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角度对英语新词新义背后的认知机制做出深入分析,从而以该个案展示基于语料库的认知语义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及时总结和规范新词新语是当下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它关系到汉语词汇系统的健全发展及社会价值观的导向。文章把2006年以来的185个新词语分成族群和非族群两部分,探讨了新词语的生成类型、语用来源、基本特点,以及滋生流行的语言理据、心理因素和社会原因,并从语言规范的角度预测了它们的存在和消隐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现代英语涌现了大批新词。这些新词的构成方法有词缀法、类推法、拼缀法和缩略法。  相似文献   

12.
与概念隐喻理论相比较,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具有更强的解读力,但它仍无法对隐喻解读中概念合成空间中新显结构产生的原因给一个令人了然的解答;而Veatch的V-N理论似乎可以补其不足,对合成空间中新显结构产生的原因给予较好的说明。因此,作者对隐喻解读中概念合成的认知机制研究做出了新的思考,提出了一个新的隐喻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以英汉face为语料,从认知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发现:两词在认知上均以隐喻为主,转喻为辅;英汉语所显示的这种类似性典型地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选择倾向性;而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则印证了人类认知基本根植于身体经验,但也受制于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了《孟子》中关于“政治主张”、“亲民浓情”和“个人修养”等核心内容的三个主要隐喻的哲学内涵、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以及认知机制,以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语料探寻认知隐喻观的共性。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一直把隐喻看作是正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但是认知语言学者认为:隐喻不仅仅是普通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认知过程,一种思维模式,与文化息息相关。由于受人类共同的"非文化知识"的影响,英汉隐喻都有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容器隐喻。同时,由于受制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不同地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民族传统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英汉隐喻概念的极大的差异性。外语教学中,可以以隐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郑燕萍 《莆田学院学报》2013,20(1):56-61,80
以2011年5月中国语言文字网公布的497个新词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分析新词语在音节长度、结构方式、领域分布、语用价值四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点以及它们滋生流行的语言理据,以帮助人们了解、掌握和认识新词语,也为新词语的宏观研究提供切实可靠的编年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吴卉子 《海外英语》2012,(9):264-265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渗透性说明了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说明了人们对新领域的概念和非具体、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证明。因此,对于隐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考察现代汉语新词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活力。结果显示,新词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识度较高,但使用率不高;新词语的词性、语义、构词方式、语言竞争规律等都影响其活力。总体来说,从语义上看,新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事物的生命力直接决定着新词语的活力;从词类来看,动词类新词语的活力大于名词类新词语;从构词方式看,派生类词语的认知度较高,而标数类新词语的认知度较低;从语言竞争机制看,如果汉语词汇系统中已有与新词语意义相同或高度相近的词汇,那么新词语的活力将会很弱。  相似文献   

19.
作为修辞格的隐喻和作为认知思维方式的隐喻所属不同的认识层次,在翻译中地位不同但又关系紧密。本文通过分析英语中认同结构和折射结构的隐喻辞格的翻译来阐述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量词在语义、原型意象两方面都会有所区别,同样的事物也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这就造成了同样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量词计量,同一量词可以计量不同事物;不同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不对称的情况。量词“门”、“种”、“类”是一组表示类别的量词,其用法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对称现象。文章运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