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之上,对比分析了《瓦尔登湖》的两个中文译本,并且评价两位译者在美感传递尤其是意象再现方面的表现,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要想成功地传递原作中的意象,译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审美能力,而且需要充分理解原作,尊重原作,不做过度修饰。译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化素养和审美及表达能力,以求更好地实现文学翻译中意象之美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具体而言就是美感的凸显,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任务。优美的文学翻译作品,尤其是诗歌翻译作品,是译者利用渊博的知识、澄明的心智和非凡的艺术才华对原作品所做的带有创作性的重新表达。如何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利用意象做到美感的传递,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一则成功的广告通常是一则优美的广告。由于广告的特殊目的,广告翻译时尤其要注重原广告的美的传递和再现,使译文达到与原广告语同等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秋婷 《海外英语》2016,(15):141-142
翻译之美始于语言之美,每一个翻译的过程都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由于翻译与美学都具有艺术性,美学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之下,译者可以从音韵、用词及传达意境三个方面向译文读者传译中国古诗词的美感。此文以陆游《钗头凤》两译本为例,探析翻译中的美学奥妙。  相似文献   

5.
歌曲所独具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使其极具美感,英文歌曲在表达方式上也和中文歌曲存在差异,如何使翻译成中文的英文歌曲同样兼具可唱性和忠实性值得学者探索研究。本文将以刘宓庆教授的翻译美学为理论框架,采用例证结合相关理论研究的方法,主要从翻译审美客体角度,再现歌曲翻译的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的形式美,引领译者以及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文歌曲汉译过程中的美感传递,加快中国和西方音乐互通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磨蚀了诗歌翻译的模糊美感,翻译的模糊美,是汉英两种文化共同的需要,接受美学应更加注重高译者的语言功底,以保证诗歌翻译中模糊美感的磨蚀。  相似文献   

7.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可洛夫斯基最先提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属于诗学范畴,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奇特,指作家、诗人创作手腕的新奇,使所表现的主题在接受者那里显得陌生,从而达到一种新鲜的美感。"陌生化"在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近年来,一些翻译学者将此概念嫁接到文学翻译研究上,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论文通过追溯陌生化的来源,分析异化策略与陌生化效果的实现,探讨陌生化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对比研究陌生化在中西方翻译文本中的运用,旨在更好地保持原文与译文整体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8.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分别翻译的《红楼梦》可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上的两部标志性作品。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对《红楼梦》译者的翻译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文化、意识形态、译本的编排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度凝练,意境丰富精深,是我国的文化珍品。这就使得古诗英译不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跨越时间和空间造成的文化障碍,在目的语中再现原作的文化精神和美感。  相似文献   

10.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分别翻译的《红楼梦》可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上的两部标志性作品.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对《红楼梦》译者的翻译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文化、意识形态、译本的编排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明霞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26-129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巴金作为一名文坛巨匠,其翻译活动几乎贯穿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先后翻译了包括俄、英、德、波兰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位作家的作品,共300万字左右。在这种翻译实践中,巴金的美学思想不仅影响着他对原著的选择,更影响着他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风格的选择。本文以《快乐王子集》为例,略述巴金的美学思想对其翻译操作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悦 《海外英语》2015,(3):123-124,128
情感是诗歌的本源,再现诗歌情感是翻译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该文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从选词、音韵及句法三方面分析叶维廉、Burton Watson、Tony Barnstone及许渊冲的译诗在情感传递上的得失。在诗歌翻译中,意义和形式同样重要。译者只有在正确传达原诗语意的基础上,兼顾音韵的传递和句式的保留,才能使译诗读者获得与原诗读者相似的情感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6.
张书健  李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97-98,123
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观强调了意识形态对翻译的重要影响;而文学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更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以美国小说Gone with the Wind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具体干预.  相似文献   

17.
原语文本内容的再现受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其语言风格两方面因素制约。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界出现了文化热,因此,顺应时代需求,译者尽其所能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通过比较黄源深和宋兆霖翻译的小说《简·爱》的两个不同译本的部分内容,可以看出,译者的语言风格及翻译策略是决定译文语言特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翻译诗学是一门艺术,决定了文学原作和译作是否被社会所接受。本文从改写理论的诗学角度,对英文畅销小说《The Kite Runner》的简体和繁体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在不同诗学影响下译者对译本的操纵。  相似文献   

19.
燕忠忙  邓涛  汪湉 《英语辅导》2010,(3):193-196
本文先从讨论翻译美学出发,阐述了诗歌翻译美学,接着在解读《声声慢》的基础上,对美国肯尼思·雷克斯罗斯的《声声慢》译本和我国许渊冲的《声声慢》译本进行了详尽的评析,进一步诠释了诗歌翻译美学。  相似文献   

20.
以叶芝诗歌《驶向拜占庭》的两个译本,即傅浩版和查良铮版出发,试从用词和句式方面比较两者对原文风格的再现,分析了两者译法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