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作品在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一度得到大量译介。这一译介高潮不仅反映了意识形态在这一时期的流变,亦体现了诗学的影响。然而,内因(文学家及诗学观念)毕竟是在外因(赞助人及其意识形态)所制定的参数内起作用。所以在对辛氏的译介中,意识形态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佐哈尔于 2 0世纪 70年代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 ,它把翻译与译作与其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语境、社会政治条件等诸多因素结合了起来 ,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笔者拟从译介学的角度 ,探讨多元系统理论对制约作品译介因素的解释力 ,主要论及了影响作品译介的因素 :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译文的质量以及翻译家个人对读者的吸引力。同时 ,笔者认为 ,多元系统理论在解释制约作品译介因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它忽略了译者主体在作品译介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传入中国已有九十余载。通过对刘氏译介作品的收集分析,梳理其在中国的译介历程,运用操纵理论探讨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与译介历程的相互关系及其作品译介的特点与价值。研究表明其作品的译介受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及赞助人的影响,其作品的译介呈再版多、重译多及单一性的特点。对刘氏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更为完整开阔的景象还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尔斯华绥的作品传入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译介及研究深受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梳理其在国内的译介及研究状况,探讨影响译介的成因、译介与文学批评的互动关系以及推动翻译作品接受与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经之路,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在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苏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日本备受学者与读者青睐.苏童作品作为在日译介与传播的成功典范,却鲜有学者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该文拟对苏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考察,分析其作品在日译介与传播成功的原因,旨在推进今后苏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为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进日本世界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袁渊 《海外英语》2022,(2):199-202
研究以引爆点理论为框架,通过数据挖掘与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三体》英译本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过程和事件进行了追踪,并结合引爆点理论的流行三原则,剖析《三体》英译本译介到达引爆点成为"现象级"译介作品的历程,及其在译介与传播中所采取的策略,旨在为推动我国文学对外译介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收集1900年至1949年国内出版的小说、儿童故事、童话、连环画故事、寓言等译作66部,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展开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最初10年、30年代以及40年代是美国儿童文学翻译比较活跃的时期,其中30年代是最高潮;译介中心在上海,甚至一度出现垄断局面。近60位译者参与了译介,但专门致力于该领域译介的译者并不多。期间,一些作品被复译,少数作品甚至被复译多次。该时期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孕育、生成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三次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热潮:第一次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次在建国后的50年代,第三次在1978年以后。“五四”时期,域外儿童文学译介促进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形成。上世纪50年代,在泛意识形态影响下只有苏联和东欧的儿童文学作品能译介进来。改革开放后,出版的大量东西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使我们懂得了儿童文学应有的本体特征、美学内涵和地道的品质与真谛,中国儿童文学才汇入世界儿童文学的潮流。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6,(4):75-78
本文从理论创新、模式运行、研究方法和指导意义等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充分肯定了作者引入传播学理论对译介模式进行整合的全新探索,并结合莫言作品英译的个案对"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等五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力求证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莫言模式"的可行性,从而使该书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全面梳理了自1944年至今老舍作品在美国的翻译、自1939年至今老舍及其作品在美国的研究,并在与国内同时期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特点.由于受到文学和超文学因素的影响,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经历了由与国内研究不谋而合,到"反动",再到互动互补的过程.作者还对伊文金改写<骆驼祥子>和<离婚>,老舍几次改写<骆驼祥子>等现象给出了个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黄静 《海外英语》2012,(2):140-141
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将翻译视为对原文的一种改写,把翻译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目的在于探求在"五四"这个大背景下,陈独秀对泰戈尔的诗歌的译介和采取的与众不同的翻译策略的形成因素,分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价值对翻译这一改写活动所起的重要作用。希望为泰戈尔诗歌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在我国50年代被视为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品,而使得这部作品的译介得以实现.这种重视作品思想性的解读同时导致了译作中的种种"偏见".类似的情况还能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译作体现.这种情况表明了特定的社会政治因素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34年福克纳的名字就进入了中国 ,但对他真正的译介是从新时期开始的 ,其间经历了四个阶段。新时期以前 ,社会环境、政治因素对福克纳在中国接受的影响较大 ;新时期以来 ,文学自身的因素诸如作品翻译和外国研究理论的引进则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这也反映出我们的福克纳研究还未成熟  相似文献   

14.
刘菲菲 《文教资料》2009,(14):45-47
本文概述了多元系统理论的内容.探讨了多元系统理论对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作品译介因素的制约。同时指出多元系统理论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局限性,如对翻译策略解释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创造社的宗旨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中,创造社起了先导性的作用。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积极译介英国颓废派文人道生的作品;田汉翻译的《莎乐美》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他执导的《莎乐美》在上海和南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晚年提出"中间因素"理论,普列汉诺夫的后续研究使其在结构和内容上更加完整。这一理论坚持经济因素对社会意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起到直接影响作用的中间因素和环节。以"中间因素"理论为指导,找准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着力点,是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优势,强化社会共识基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各个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本文将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探索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译介的影响,包括对译者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考察马克·吐温作品译介史的轨迹和特点,分析意识形态与文学作品译介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列革命文论在中国的流播是建立在译介的基础上,译介过程不是简单的不同语言的转换,其中渗透的意识形态蕴含体现在译介者的翻译实践中.对拒斥内容的遮蔽与对有利信息的强化同是基于革命活动的实际需要,译介者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并将其引入政治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从齐泽克进入我国学术界的视野,国内关于齐泽克的研究备受关注。从目前的学术成果来看,学者们的研究不只是停留在对齐泽克的著作译介层面,也逐渐深入齐泽克的理论研究维度。学者们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概念、齐泽克与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异质问题以及意识形态主体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但仍需深化对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及与之相关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翻译出版行业承担起了政治改良、开发民智的社会重任。如此的政治思想诉求难免会使当时的翻译出版作品受到我国固有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文章以《新青年》杂志上陈独秀的译作《妇人观》为例,结合Andre Lefevere的翻译改写理论,以个人、赞助人以及社会这三个层面为出发点,试图探讨翻译出版活动中意识形态所发挥的制控作用,以此说明翻译作品在出版、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