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隐性德育课程在实践中的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西方“潜在课程”先进理念和国内“隐性德育课程”研究理论,在理论上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新内涵,在实践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新体系,将会带来隐性德育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突破,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主体—发展性”德育是班华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代表了班华先生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德育发展和走向的清晰定位,以及对德育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准确剖析。“主体—发展性”德育理论主要表现为:人化、对话、解放和融合的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学生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注重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目标观;涵盖激励教育、个性教育、终身道德学习及心育和德育一体化契合的多样化教育原则;涉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德育与心育结合、规范与能力结合、说理与践行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德育方法体系。“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为:对班级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现实关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实践、德育教材的编写和“心理—道德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举措。从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出发,存在着三种教育模式,即“选择-养成”的德育认知模式、“生命-关怀”的德育情感模式和“生活-体验”的德育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4.
罗辅重对主体德育模式进行了深刻的理论研讨和积极的实践探索,“三儿”主义的主体德育价值观、“信”与“义”的主体德育内容、“共生活”的主体德育过程和学生“自治”的主体德育途径,体现着罗辅重“儿童中心”教育理念的独特性,给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变革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崎峰 《天中学刊》2007,22(3):125-126
主体性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举措。从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出发,存在着三种教育模式,即“选择-养成”的德育认知模式、“生命-关怀”的德育情感模式和“生活-体验”的德育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6.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育是学校的教育之本,对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课题之一。“四会”实践活动是学校以“绿色教育”为理念,以“会学习、会创新、会生活、会担当”为育人目标,依托课程、“四会”活动、实践研学等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模式,探索出的一条生态德育模式。文章探究了依托“四会”实践活动,构建绿色德育的具体途径与实施方法,以期为广大小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伴随着德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改革的发展,人们纷纷探索出符合社会主义特色具有中国气质的学校德育模式,概括地说,主要有主体参与德育模式、合作共育德育模式、课程教学德育模式、实践体验德育模式、人文情境德育模式等.不同模式在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教育方面有不同侧重.对模式进行阐释,目的在于转化德育研究成果,以便学校能根据教育任务和青少年品德发展新特点的要求作出合乎规律的理性选择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王莉 《教育导刊》2010,(2):73-76
德育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而环境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和新趋势,其EIC模式的实践价值与中国德育的深化改革具有很高的关联度,为德育行动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载体和思路。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团委与广州市穗石小学共建红领巾信息化社团.就EIC模式下的大学与小学德育共同行动作出了探索,在理念、目标、策略、方法、实施途径等方面实现了创新。  相似文献   

9.
德育模式研究是德育研究领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育模式力图从知识形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连接问题,[1]没有教育模式的研究,理论的应用性就失去基本的知识依据。[2]本文借鉴国外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20 0 1年 ,《辽宁教育研究》将继续坚持“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为提高管理干部及教师队伍水平服务”的办刊宗旨 ,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组织编发稿件 ,进一步提高刊物的理论导向作用和实践指导作用。今年本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 :“改革探索”、“教育综论”、“热点问题透视”、“2 1世纪教育论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师资队伍研究”、“德育研究”、“教学研究”、“教育信息化”、“短论荟萃”、“校长教师论坛”等。根据办刊宗旨和栏目设置 ,本刊 2 0 0 1年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校德育理论研究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 ,对高校德育的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一时成为高校德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较为全面地把握近年来高校德育研究的整体状貌并对其作出较为合理的认识与评析 ,对于新世纪高校德育理论体系及实践模式的建构 ,有着重要意义。就整体而言 ,近年来高校德育的理论研究是以有效性问题为核心性议题之一而展开的。这是因为 ,改革开放以来的 2 0余年既是高校德育由理念到实践方式诸层面逐步建构的 2 0余年 ,也是高校德育直面运作环境与工作对象迅速变化的 2 0余年 ;既是高校德育发挥重要作用的 2 0余年 ,也是已有的高校德育运作模式与…  相似文献   

12.
邮发代号 :2 - 76 9  《教育科学研究》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教育科学学术刊物 ,主要面向广大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发表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动向和趋势、有关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的专论 ,以及各类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文献综述等。国内统一刊号CN11- 4573 D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 0 9- 718X。《教育科学研究》主要包括“理论探索”、“发展研究”、“热点与冰点”、“管理与评价”、“调查与实验”、“德育与心理”、“…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新一轮的音乐课改蓄势待发,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型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音乐教育的主要追求。赫尔巴特的“德育至上”“教育性教学”“以兴趣为动力”“个性化发展”“张弛有度的管理”等教育理念,均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而这五个方面也基本概括了现代教育的追求,是推进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五个方面。笔者希望通过吸收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精华来完善、推进、丰富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实践,推进新时代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多卑来在“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理念指导下,探索出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阐释了“三大”教育理念的内涵,从培养目标、培养和教学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最后阐述了在“三大”理念指导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2+1”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践“工学结合”理念的大胆尝试。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研究十分缺乏。文章以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作为研究方向,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如何建立“2+1”人才培养模式中“1”阶段的学习评价标准,并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提出进行“1”阶段校外教学的具体操作办法。  相似文献   

16.
富裕县教育局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大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努力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体系构建、活动模式、德育培训、科研引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7.
赵芳 《教师》2013,(30):15-15
西方最先对教育中的“分享行为”进行研究,截至今天,国内的相关研究极少,《学会分享:分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当前“分享教育”研究的唯一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本文通过对现有主要研究文献的回顾,认为“分享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其核心是要全面贯彻“学会分享”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转变为何操作的方式与措施,因而,其关键不是立足于他人核心价值的分享,而是立足于自我核心价值的分享。  相似文献   

18.
科教融合是新时代建设研究型大学,创新尖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德育与学术质量同步提升的关键举措。科教融合办学在理论探索方面,应建立起“理念—制度—行动”的基本框架;在实践创新方面,应健全以目标达成、内部整合与模式维持为功能的大学治理、科教融合及基本保障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19.
论儒家德育思想的三大特色与优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看 ,中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的特色与优势至少表现为取法乎上的德育目标、审美取向的德育模式和学以致用的修养方法三个最主要的方面。教育思想家们对于“学为圣贤”、“血脉上感移”、“知行统一”等命题的宝贵探索是我们努力光大传统德育的智慧、实施完整和有效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20.
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要求切实加快推进劳动教育以及五育融合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劳动教育本体性定位由“独立并列”转向“融通综合”,彰显“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深化。德作为劳动的伦理之维,确证了德育引领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智作为劳动的现实规范,明确了智育夯实劳动教育之智识基准。体作为劳动的具身建构,论证了体育强健劳动教育之主体。美作为劳动的实践向度,明晰了美育协调劳动教育之全局。这种内生性的理论互关模式为明确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两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耦合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