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那条小巷     
已想不起去过他家几次了,只记得他的家,就在那条黑黑的小巷里……那条小巷,阴窄,幽深,是渔民住宅区的特有风格;那个孩子,则顽劣,世故。那年,是我教学的第二年。我,一个黄毛小丫头,而他,长得高高壮壮,一脸霸气,站在我面前,挑衅的眼光常深深刺  相似文献   

2.
前一段时期,他出差在外,不小心将3000元钱弄丢了,那是他家几个月的收入。在电话里,他告诉妻子,刚说了一句:“我把3000元弄丢了……”  相似文献   

3.
表哥爱网购     
我表哥是个地地道道的宅男,在寒假里,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做作业,就是坐在电脑前.你可别以为他是在玩游戏,他呀,是在网购呢. 和别人把钱存进银行不同,表哥把自己所有的钱都存进了支付宝,连在路上捡了5分钱他也会立马往支付宝转账.我很少去他家玩,因为只要一到了他家,就得忍受快递员的“骚扰”——每时每刻都有快递员打他的电话,敲他家的房门.我数不清他家到底堆了多少包装盒,我只知道,每天姨父去卖废品的钱都可以上四位数!我记不清他家的房门被敲坏了多少次,我只知道,姨父干脆不装门了,因为门外总有一大堆人排着队等表哥签收快递,要是真有小偷,他根本甭想挤进来.  相似文献   

4.
有一旧日同事打电话告诉我,说有一所新区学校想聘请他去教学,那校长热情诚恳,打过几次电话,还特地登门拜访了一次.我那同事是个年轻有为的教师,很有思想,工作认真,三十出头就成为省市名师,学校一直把他当特级教师预备人选在培养.鉴于此,我劝他慎重考虑,结果他还是去了,原因无非是待遇诱人,加上校长盛情难却.  相似文献   

5.
“妈妈,您就让我去李慧捷家玩会儿吧。”“不行!”您那两个伤人心的字刺进了我的心里,我只有跑进房间,扑在床上放声大哭。今天是我的同学李慧捷的生日,他特意在几天前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一口答应了他。他请的另外几个同学都去了,只有我没有去。第二天上学,我一整天总怕碰见他,也不敢正视他,因为我觉得  相似文献   

6.
李立莎 《班主任》2005,(7):11-11
寒假时,我计划进行一次家访,深入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今后工作的开展.于是我拨通了班中"淘气包"于涛(化名)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他母亲,于涛听说是我,在电话里表现得特别高兴,不停地邀请我去他家.  相似文献   

7.
有一旧日同事打电话告诉我,说有一所新区学校想聘请他去教学,那校长热情诚恳,打过几次电话,还特地登门拜访了一次。我那同事是个年轻有为的教师,很有思想,工作认真,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出了几次“洋相”。一次,老伴在城里商店打来电话:“快去银行取点钱给我送来……”天哪!退休这7年来,我从未取过钱,取款机怎么操作呢?真难坏了我。幸好,儿子上班地点离我很近,一个电话,叫他速回,才解了燃眉之急。还有一次,我们全家去公园游玩,午饭后,儿子、媳妇陪老伴到商场买东西,我和孙儿继续在公园游玩。儿子拿出手机:“有事给我打传呼!”我把手机小心翼翼地放在贴身衣袋里。过了一会儿,手机响了,我学着街头巷尾人们用手机的姿势,放在耳边“喂!喂……”  相似文献   

9.
有半年多未见国雄了,自从他奉调十堰工作以后,我收到过他托人带给我的一盒茶叶;春节期间还收到他的贺年卡。这更促使我常常忆起他来,忆起我们曾在一起工作过的那些难忘的日子。记得在他去十堰之前,我们曾有过一次深谈,我说你现在地位高了,围着你转的新朋友会很多,而我们却已成为历史。他当时笑了笑,对我的话不置可否。我说送给你四个字作为临别赠言,他问哪四个字?我说“知雄守雌”,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话,他沉思着点点头。分别以后,他曾在电话里几次邀请我到十堰去看看,我答应有空一定去,但似乎一直没空。直到今年八月底我才下决心忙中偷…  相似文献   

10.
很久以前,我曾随长辈去过他家。他说的话,我听不懂,兀自跑到院子里摘花。忘了他是否帮过我,却一直记得他家的静,还有他脸上那种特别的神情。长大后读了他的许多书,才明白,那"静"和"脸",是远离世俗、无法描述的诗意。隔了半个多世纪,我又见到了他,在航头镇  相似文献   

11.
正我一直认为,在夜幕初临时看场露天电影,是最具怀旧情调的事。大学社团招新时,因为没赶上本校社团的招新活动,便跑去朋友的学校凑热闹,顺便加了个影像社,因为被他们招新海报上的一句话吸引:电影散场遇见你。社团规定每周一次例会,但我去过几次后便把它抛在了脑后。几个星期后接到社长的一个电话,口气极为不好:"你已经五次点名未到,还来不来了?"顿了顿,他又说了句,"对得起交的20块钱吗?"我本来心情特别惶恐,在听到最后一句话时却"扑嗤"一下笑了出来,然后回了句:"那个,其实我不是你们学校的……"电话那头似乎愣  相似文献   

12.
初雪 《快乐阅读》2014,(11):47-47
<正>我一直认为,在夜幕初临时看场露天电影,是最具怀旧情调的事。大学社团招新时,因为没赶上本校社团的招新活动,便跑去朋友的学校凑热闹,顺便加了个影像社,因为被他们招新海报上的一句话吸引:电影散场遇见你。社团规定每周一次例会,但我去过几次后便把它抛在了脑后。几个星期后接到社长的一个电话,口气极为不好:"你已经五次点名未到,还来不来了?"顿了顿,他又说了句,"对得起交的20块钱吗?"我本来心情特别惶恐,在听到最后一句话时却"扑嗤"一下笑了出来,然后回了句:"那个,其实我不是你们学校的……"电话那头似乎愣  相似文献   

13.
悼杜林     
杜林走了,走得如此匆忙,又如此从容! 2009年2月13日上午9时许,一位老同事突然给我来电话,说杜林走了!我一听就懵了.那怎么可能呢?前天上午我还和他通了电话,问他身体怎么样.他在电话里明明白白告诉我身体还好!并委托我向其他老同事问好,怎么一下就走了呢?消息得到证实后,我连忙约上几个老同事赶赴杜林家中,希望能最后见他一面.但我们还是去晚了,他的遗体已送殡仪馆了.我们只好向他的遗像鞠躬告别.  相似文献   

14.
一、这是否是一则“黑色幽默”“我那可怜的宝贝死了,是刚才死的。”深夜里来的这通报丧电话,令我手足无措,不知该怎样安慰电话另一头那颗痛苦的心。“宝贝儿已经十岁了。瞧我多么不容易,天天得哄他睡,喂他吃,陪他玩.生了病还要送他去医院……唉。他还是死了,我的心都快被揪碎了!”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但当你倾听一位母亲述说痛失爱子  相似文献   

15.
我的堂弟     
堂弟椭圆形的脸蛋儿黑黑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像两颗乌黑发亮的珍珠。他的眼睫毛短短的,但很黑,这跟他的整体颜色———黑是十分相配的。对了,最有趣的要数他的嘴了,那红红的、整天像涂着口红似的嘴唇经常会噘起,很讨人喜欢……总之,他哪里都好看、可爱。在家里,堂弟是外向、急躁的。有一次,我去他家玩,当时他家正好有客人。大人们一见到我就称赞:“呀,明磊可是个好学生噢,他的作文在《启东日报》登出来过哟!”我的脸红得像苹果,就悄悄地来到堂弟的房间里。谁知,堂弟竟然冲出房间,双手叉腰,脸红红地朝大人们喊:“什么?难道就哥哥好,我做弟弟…  相似文献   

16.
生日的翅膀     
儿子提出今年的生日不在家里过,要自己和同学们一起过。16次生日,他都是在家里和我和他妈妈一起过的,第一次,他要离开家,离开我和他妈妈,自己去过了。我知道,儿子长大了,随日子一起长大了,但多少心里有些失落。儿子的这次生日,早在半个多月前就开始和同学们紧锣密鼓地筹备了。自己动手,比在家里我们帮他过生日要认真,也要有兴趣得多。他们找到一家小饭馆,物美价廉,环境也不错。那一天生日的时候,他一清早就出去了,准备先到北海划船,然后再去聚餐。那些同学也早就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来,热线联系,为他准备好了生日礼物。一位同学为了他这个…  相似文献   

17.
我和李平是同学,念初中时认识的同学。在县城读高中时我们偶然又成了校友。同学加校友,关系自然铁。他家和我家在一个乡,离县城六七十里路远。我们一个月回家一次,一般是周五下午回家,俩人骑着自行车一路狂飚,然后在去他村的路口分手。我一直没到他家坐过。但我们每次都相约周日午后一点,在这个路口聚齐再狂飚回校。每次都是我先到几分钟,他基本上是准时到来,至多不会超过三分钟。我们的约定几乎没有过差错,但也有过一次例外。  相似文献   

18.
“家”,一个好温馨的字眼。可我却没能有个完整的家。依稀记得,就在我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我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当时父亲已经只身去了内蒙古,这到底是为什么?!不过,无法选择,我还是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可一到上海的这个“家”,我就碰到了问题。“儿子,上海天忽冷忽热,当心感冒……还有,在家里多帮爷爷奶奶干些家务,要听话……”电话那头不断传来母亲的叮嘱。也难怪,一个月才一次电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她的心,我理解。  相似文献   

19.
自食其果     
有个财主非常吝啬。他每天睡觉前都要喝点酒。有一天,他发现他坛子里的酒少了一些。他怀疑是他家的仆人偷喝了。一天,他想了个主意。他把酒从坛子里倒出来,装了些涮锅的脏水进去。过了几天,他再去看看那酒坛子,发现里面的脏水还是少了很多,他十分生气。他把仆人叫来问道:“你为什么偷喝我的酒?”“不,我没有偷酒喝。”仆人解释说。“那么酒为什么会少?”“是我每天为你做菜时加了一点‘酒’,用来调味的。”听了他的话,财主真是有苦难言。1.O nce upon a tim e there was a richm an.H e was m ean about m oney.H e woulddrink som e wine…  相似文献   

20.
玉米起田的时候,大姑妈唆使大姑父来我家做了一次客。那一次大姑父在我家坐了半天,话说了一串又一串,但就是没有出现一句话能够说明他这次来访的必要性。最后我只好认定,他是专程未邀请我去他家吃玉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