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素有胶东屋脊之称的昆嵛山,因800多年前全真教“七真人“在山之西北隅烟霞洞中修炼成仙被誉为“仙山之祖“.而烟霞洞又以道教全真教派发祥地而蜚声海内外.……  相似文献   

2.
金坛县地处江苏茅山东麓,它西枕茅山,南怀洮湖,东连武进,北接丹阳,是长江下游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境内土地肥沃,林木葱翠,沟河纵横,物产丰盛。全县九百六十平方公里,正好是全国版图的万分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聚居着勤劳智慧的祖辈,据典籍记载,从殷商到隋初的二千七百多年中,金坛叫金山乡。商、周时代,属古扬州。春秋末期,金山乡属吴国的朱方邑。朱方邑就是现在的丹徒、丹阳一带。后来这里又属曲阿县(今丹  相似文献   

3.
电影和电视剧<铁道游击队>里头那位腰插双枪、智勇双全的政委李正,在每位观众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日前,江苏某预备役高炮师举办的首次新闻骨干巡回采访活动,在徐州云龙湖畔落下帷幕。师团两级机关的9名新闻干事和报道骨干,满怀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满怀着各级领导和官兵的期待,为了同一个梦想,相约新闻路。 走一路把新闻的“种子”传播一路 这个9师组建以来,几乎年年被评为“新闻工作先进单位”。新任9师政委谢北平认为“新闻工作不是新闻干事一个人的事,必须让全体机关干部都参与进来,才能激活新闻工作的一池春水。”为保证所属部队新闻队伍持续发展.他建议师政治部举办一次新闻骨干集训班。  相似文献   

5.
于无声处觅新闻新华社四川分社杨全新本人采写的《四川沿长江经济带快速崛起》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四川省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该稿的成功在于抓住了一则主题重大的独家新闻:在四川“一条线一高速发展的同时,四川沿长江经济带也在悄悄崛起!这是记者避开社会热点,深...  相似文献   

6.
何处觅书香     
正做书人,与书谈一辈子的恋爱,仍欲罢不能。前一阵子,我写陈原老。搜来搜去,想来想去,写来写去,原来就一个字——书。书人陈原,就是一本书。他写过关于词语的密林,而他自己则成就了一个书籍的密林一一商务的书,那么郁郁葱葱,让人赏心悦目。现如今,老提一句话——建设书香社会。这多么让人神往!但眼  相似文献   

7.
街头觅新闻     
近一两年里我常在街头转悠,所见所闻,感到有些事可以作为“新闻”的线索,就断断续续地采写了几十条这类的消息。播发后有的同志颇感兴趣,于是我回头将剪报翻阅一遍,从这段几乎全不自觉的新闻实践里,琢磨起我当记者走过的路。回想一位新闻界老前辈曾说过一段话:“用孩童般的眼光观察世界,把每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同时,又必须用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就能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这段话对我采写“街头新闻”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3年初冬,我第一次到兰州采访。此前我只对这座西北古城有所耳闻,印象中是荒凉、古老、贫瘠,没有树的秃山,大风卷起的黄尘……岂料下了火车,眼前的兰洲竟与想象中的兰州有着如此不同——  相似文献   

8.
姜女庙觅踪     
柯云 《湖南档案》2012,(9):48-48
去寻姜女庙是临时起意的。 虽然我早就从地方志中发现姜女庙就在澧水河畔,但不知道具体地点究竟在何处。最近市政文史委主任李书泰专家告诉我说,孟姜女是慈利人,!《历史人物名典》上有记载。李先生的话叫人心痒。他说,此人就在许家坊乡,因为孟姜女姓许,许孟姜的讹音而成许家坊。李先生的话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我们平时采访的新闻分两类,一类是“发生的新闻”,即发生在一个瞬间,如突发新闻,会议新闻。一类是“发现的新闻”,是指发生在一个时段内未被发现的新闻。采访发生的新闻容易,采写发现的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采访发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10.
11.
电影和电视剧《铁道游击队》里头那位腰插双枪、智勇双全的政委李正,在每位观众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可曾知道,李正的生活原型叫文立征,“李正”即“立征”二字的谐音。  相似文献   

12.
姜女庙觅踪     
去寻姜女庙是临时起意的。虽然我早就从地方志中发现姜女庙就在澧水河畔,但不知道具体地点究竟在何处。最近市政文史委主任李书泰专家告诉我说,孟姜女是慈利人,《历史人物名典》上有记载。李先生的话叫人心痒。他说,此人就在许家坊乡,因为孟姜女姓许,许孟姜的讹音而成许家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今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对中华民族是一次考验的话,那么,对站在洪水中记录历史、记录中国抗洪战场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记者们,也同样是一次空前的大检阅。 作为一名记者,特别是作为解放军报的记者,置身于受人民群众尊敬的抗洪钢铁长城中间,参加了湖北、湖南两个方向的抗洪报道,我感到特别光荣和自豪。回顾40多天的抗洪艰苦生活,其间受到的考验和磨炼,是我从军近20年来最危险、最严峻的一次,也是我作为军报记者生涯中值得永远珍藏的一笔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档案》2004,(5)
2004年第 3 期《档案与史学》刊登的韦泱《故纸 堆里觅趣》,讲了许多收藏故事。他说,郑振铎对中 国传统文化极其珍爱,常常是一张遗落在角落里的小 纸片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捡起来看看有无适用之处。 同样,原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也是事必躬 亲,身体力行。早年在燕大,  相似文献   

15.
记得1992年春节前夕,我出差来到上海.办完公事之后,按说应该轻松愉快地浏览一下大都市节前的繁荣景象,然后赶紧返回.但此时我也不想错过时机,决心观察一下有没有我可以写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李瑞东是清末著名武术家,创出李氏太极拳,为我国太极流派的传承与发扬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以李瑞东习武历程为主线,对李瑞东功夫大成及开宗立派加以重点说明  相似文献   

17.
1990年秋,我到汝阳县小店乡采访.当时,正值秋季计划生育活动到来之际,乡干部都下去了。乡长说,他们的计划生育工作全县第一,要我给他们写一篇稿“光采光采”。我是搞经济报道的,素与计划生育报道无缘。虽然答应了,从哪个方面写心里还没有谱。我开始收集材料。从近年来这个乡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8.
曾在一次旧书收藏座谈会上,听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谈到郑振铎,说郑老对中国传统文化极其珍爱.常常是一张遗落在角落里的小纸片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捡起来看看有无适用之处.这细微的举动,让我怦然心动.同样,原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也是事必躬亲,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9.
1993年3月,入伍已两年多的刘玉珩被调到了团报道组。一年下来,竟在省级以上报刊、电台用稿132篇,并被军区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荣立三等功,当他谈起成才的“秘诀”时,深有体会地说:“沉入海底,方能觅得骊珠”。刚到报道组那阵子,小刘一连发稿50多篇都泥牛入海。后来,他向新闻干事请教才得知,搞新闻必须三分写作,七分采访,要有一股沉入基层的钻劲。从此,小刘的脚印就频繁地出现在连队的训练场、士兵宿舍里,寻找探访官兵们的热点问题。一次他在汽车连采访时,一位刚走出驾驶室的战友告诉他一件“稀奇事”:有对夫妻在昌乐县城到…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83年年初开始写新闻报道的。刚开始,写了近百篇稿都如泥牛入海,但我并没有气馁,而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老报道员和《河南日报》、《新闻爱好者》等“老师”的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