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简单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再现生态学家高斯的草履虫实验,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由理论分析到实验验证,逐步解决实验中真正遇到的问题。通过定性分析、归纳公式、绘制曲线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型构建的科学思维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物教学》2016,(12):57-59
通过学习的3个基本维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种群的特征与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分析、讨论、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光沉积-液相化学法调节电子流向,构建了直接Z型TiO2/Ag/Ag3PO(4 )(TAAPO)光催化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以及光致发光(PL)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pH为3.0,催化剂分散浓度为0.3 g/L,CIP的初始浓度为15 mg/L时,光催化降解体系能够取得最佳的去除效果.在该组条件下,光照120 min CIP的降解率约为99%,并且在经历4个循环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降解效果.在光催化降解CIP的过程中,主要反应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5.
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开展论证式建模教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建模思维。以东非蝗灾为情境主线,通过蝗虫繁殖特点等事实证据,引发学生对初始模型Nn=2n适用性的质疑,驱动学生自主修订、完善模型,实现从理想模型到真实增长模型的转化,并迁移应用模型,为蝗灾治理、大熊猫保护、科学捕捞等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涉及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显微镜观察、数据的整理以及曲线的绘制等实验技能,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难度较大的实验之一。本文就本节内容的探究性教学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7.
在种群的的数量变化一节中,分析归纳“J”型曲线和“S”型曲线产生的条件、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是学生的学习的重点、难点,运用游戏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8.
  蝶等 《生物学教学》2014,(3):32-33
本设计创设“开会讨论如何防治鼠害”的会议模拟情景。让学生以“青年才俊”的身份为灭鼠献计献策,在体验和思考中探讨种群的数量特征,并领悟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以苏教版教材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例,阐述笔者在课堂教学时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及一些具体做法。1课题的导入笔者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假设你父亲承包了一个水库养鱼虾,如果一次投放的幼苗过多或延迟捕捞,由于环境的负载能力有限,不能达到效益的最优化;相反,如果大量捕捞,使鱼虾数量大大减少,其种群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延滞期才能进入指数增长期,  相似文献   

10.
丁浩 《生物学教学》2022,(11):56-58
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可以降低实验难度,而且错时培养可以缩短课堂占时,提高实验开出率。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揭示“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规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加深对增长率、增长速率以及环境容纳量等概念的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种群的数量特征”的教学中,创设国家自然保护区中川金丝猴调研的整体式教学情境,通过模拟实验、资料分析、模型建构、案例讨论等策略,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使整堂课更加系统化。引导学生在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构核心概念,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归纳了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学生的常见疑问,并作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很多教辅书中关于“营养结构中因某种因素导致某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从而引起其它种群数量变化”的总结中,归纳出了以下三点规律:规律一:在一条食物链中,某营养级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后,则后一营养级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与其相同,反之,前一营养级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与其相反。规律二:在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中,由于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的规律是:当a种群数量变化时,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则b种群的数量增加,反之减少。规律三:在一个复杂的食物网中,当某种群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时,对…  相似文献   

14.
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的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步骤进行改进,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正> 由于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总存在一定的营养关系,导致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发生变化,就会导致与其相关的其他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引发连锁反应。现将分析连锁反应导致的种群变化要点归纳如下:1 单条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单条食物链中的生物,因只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  相似文献   

16.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本实验的核心,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总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确定相应的子课题,通过开题报告→实施实验→结题报告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魏伟 《生物学教学》2012,37(6):33-35
本节课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以"某村庄农田鼠害的调查"这一情境设计教学,关注学生知识的自主生成与建构,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8.
<正>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在生物群落的演替、种群变化的预测以及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生物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出现以下误区,现分析如下:误区一把种群"J"型增长公式中的"λ"当成种群增长率  相似文献   

19.
利用学案,运用“先学后教,巩固反恩”的教学模式,帮助并引导学生主动学巧,深化学生对数学模型建立方法的理解,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真正将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浦玲 《生物学教学》2014,(12):37-38
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生成相关概念,使概念教学变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通过定量计算、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资料解读等,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