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赛与人生     
曾经有人说过一场网球比赛犹如人生中的一个小片段,正如人生中有输有赢,网球比赛也是如此。记忆中的那场比赛一直清晰地保存在脑海中,本不该输的比赛在我的轻率和性急之下丢掉了。当时的我似乎丧失了再战的勇气,甚至想过放弃网球。直到一次上网时偶然看到的一句话:生活其实可以很轻松的。  相似文献   

2.
《网球天地》2024,(1):22-23
<正>12月16日至17日,沐浴在初雪后的阳光里,2023年中国网球青苗计划系列活动——常州·CTR中国网球少儿等级赛在常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网球馆火热开展。本次活动共吸引到超过百名12岁以下的小球策员划踊、跃执参行/与本,刊不编仅辑为部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也标志着中国网球协会在推动青少年网球全面发展方面继续迈出坚实一步。本次“青苗计划”常州主题活动,将培训、评测、比赛三大环节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陈洪搏 《网球》2013,(7):87-87
对于我来说,《网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也是一把通往网球世界的钥匙,更是一块敲开我半职业体育记者生涯的敲门砖。说起我与《网球》的结缘,还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经历。2005年温网比赛期间,我有机会临时成为赛事大会的安检工作人员。我们小组主要负责全英俱乐部13号大门(工作人员与球员名人专用通道)的安全监察。接待工作非常忙碌,但也让我无  相似文献   

4.
2007年的WCG比赛引入了一个新的赛事概念,外卡赛。一提到外卡,就让人想起网球中的外卡,不过这次比赛虽然与网球的外卡一样,是不通过预选赛直接晋级中国区总决赛,但能拿到外卡的参赛的选手可是国内一等一的高手,甚至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选手,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次比赛看成WCG中国区决赛的提前上演。  相似文献   

5.
本文译自加利福尼亚大学著名国际体育运动心理学博士所著《心理优势》一书。该书系网球心里素质训练方面的专著,从理论到实践都比较系统和详尽,但因篇幅较长,现仅摘译其梗概供网球爱好者学习参考。网球比赛很多时候仅仅是由于一局的得失而决定最后的胜负,而丢掉的一局又是因两三个球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如何提高和控制注意力并无窍门和捷径,主要是靠在平时的训练中养成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网球比赛中的胜者有时得分反而少于败者,这说明双方实力不相上下,只是因为胜方选手注意力集中抓住了关键性的得分机会。1.集中注意力的定义集…  相似文献   

6.
最后的贵族     
我一直以自己是一个网球迷而骄傲,因为网球是一项贵族运动,自己也似乎跟着高贵了许多。网球的观众永远都是最绅士的,决不会出现“网球流氓”这种球迷的败类。网球的球员也应该是最幸福的,比赛时兴师动  相似文献   

7.
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男女网球运动员参加混双比赛,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谁又想到过.这一切其实实上不见。本篇文章的主角比利·琼·金因为25年前挑战男子网球运动员里格斯,而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20世纪百位名人之一。比利·琼·金大战里格斯是当年最大的新闻.也是网球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对于那一场空前绝后的男女网球之争,她本人是这样回忆和评析的——那场比赛已经过去25年了,但人们仍时常谈起。回想起来,我也是经过了慎重考虑才决定进行这场比赛的。比赛对社会将造成什么影响,尤其是比赛结果又将意味着什么,我必须承受这…  相似文献   

8.
发球速成     
《网球》2012,(3):94-94
我之前每周都要打一次网球,就是和教练对打,到两个小时走人,出出汗很舒服。不过最近集团说要举行网球比赛,同事说我都打了挺长时间的网球了,就给我报了名。可他们哪知道我是纯为了健身,连发球还不会呢。请问有什么可以速成发球的方法吗?  相似文献   

9.
一生有你     
我是成都某美术院校一名大二的男生,与网球已经结识了4年,对于从小在西部长大的我来说,感觉这好像是个奇迹。4年前,网球对我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当我拥有了一副拍子,第一次站在网球场上时,我才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爱上它我说不出理由,我只知道,我也许本该为网球而生! 其实我也不是很爱运动,足球场、篮球场从来都是我的“禁区”,我不晓得为什么只专一网球。没有正规的训练,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但我就是能把书上的每一个“Check Point”领会得很透彻,做得很到位。为了省钱,我可以把需要打印的电脑作业改为自己手绘,但我绝不会为买一本《网球天地》而舍不得;我也可以拒绝周末同学、朋友的聚会,但绝不能不去打两三个小时的网球。一次次独自打墙或两人对打之后,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球技在一步步提高。尽管累得满头大汗,跑得满脚是土,晒得全身黝黑,但我就是要享受网球带给我的这一切。  相似文献   

10.
我代表ITF从事网球教练员培训、青少年训练营的工作差不多15年了。在我曾经访问和工作过的所有国家中,除极个别的以外,没有足够的参赛机会是限制年轻选手不断发展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运动员参赛的机会已经被单调的、脱离比赛的技术训练所代替,而日复一日地进行这种重复性的单纯的技术训练会逐渐消磨运动员比赛竞争的本能和欲望,甚至不懂得去比赛。这些本应该是作为一名好的网球选手所必需的心理特质往往被运动员感觉厌烦、没有什么不同、完成动作就行的情绪所取代,在训练中缺乏头脑、勤奋努力和适当的紧张度,…  相似文献   

11.
如果你是一名网球爱好者,做网球记者是最好不过的职业了,可以将爱好与工作密切而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工作的同时享受快乐,但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将自己等同于一个球迷。这是我在负责网球编辑报道几年之后慢慢体会出来的。 负责编辑网球版的时候,我还不是网球爱好者,至少还不会打网球,这也就决定了我不会是一个狂热的网球迷。刚接触网球的时候,我完全是以工作的态度对待网球的,虽然此前对世界网球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远没有到热爱的地步。那时采访网球顶  相似文献   

12.
这次是我继1998年以来第二次参加全国业余网球大赛暨业余网球晋级赛总决赛,去年虽然没来,但也关心了一下比赛的结果,从获奖名单上来看,好像水平跟前年差不多,可今年却是比想象中高了许多,在小组赛阶段,就有几场水平很高的较量,原因很简单,这次来参赛的不全是业余选手,而其中有一部分是原省市队包括中国台北的退役选手。 由于这些退役选手的参加使比赛上升到了另一个水平,它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比赛成为参赛的业余选手们最广泛的话题。因为大赛本来就冠有两个名称,一个是业余网球大赛,而另一个是晋级赛总决赛。所以来这里比…  相似文献   

13.
邱友益编译 《网球》2010,(8):140-141
想在网球比赛中赢得胜利,除了良好的技术和比赛心理,科学合理的赛前饮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尼克·波立泰里尼是国际知名的教练员,虽然他不是网球运动员出身,但是他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的网球明星,这其中包括安德烈·阿加西、鲍里斯·贝兑尔、莫尼卡·塞莱斯和玛丽·皮尔斯这几位大满贯赛的得主,而后起之秀马克·菲利普西斯和安娜·库尔尼科娃也开始引人注目。尼克·波立泰里尼网球学校也成为一所吸引了成千上万渴望成为一名职业网球运动员、成为名星的青少年选手的神圣殿堂。《我的成功,我的失误》是尼克·波立泰里尼的一本自传体书,他记录了尼克的教练生涯中的一些轶事,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摘选一些章节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5.
<正>在第30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西南大学共派出7名学生参加了田径、网球、游泳、跆拳道和足球等5个项目的比赛。其中,网球项目获得女子双打的金牌和男子双打的铜牌,表现突出。关于这次网球项目所取得成绩的原因分析,"一是教练员团队比较用心。国内的网球场大部分是硬地场,这次比赛是红土场,而网球队员也基本上没有在红土场上打过球,所以赛前教练员带队专门到成都  相似文献   

16.
论软式网球比赛的临场指挥姜元章(武汉体育学院)1抓好气势,先声夺人一场软式网球(以下简称软网)比赛的胜负,不仅仅决定于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运动员心理、体力和技术的优劣。用“竞技力=体力+技术+精神”这个公式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尤其是精神的...  相似文献   

17.
《网球》2011,(5):92-92
我在刚学球的时候,教练告诉我在击球前要做小碎步的调整,我一直照做,也没感觉有什么好或不好。不过我一直在观看网球比赛,发现一些职业选手并不是在每一次击球前都会用小碎步调整,但也一样可以打出很有质量的击球。那我是不是可以在能把球打好的前提下,也不用小碎步调整了呢?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本研究是通过不同级别的网球比赛,来探讨网球专项学生心理指标中自信心变化的状况,为网球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研究方法:受试者参加3种不同级别的网球比赛,分别是校级网球公开赛、市级网球公开赛、全国级业余网球公开赛。在比赛开始前一小时,让测试者填写运动员心理因素调查量表,回收心理学量表,进行整理探讨不同级别的网球比赛对受试者心理指标中自信心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校级网球公开赛中自信心、特质自信心比市级和全国级网球公开赛高(P〈0.05);市级网球公开赛(自信心、特质自信心)显著高于全国级网球公开赛(P〈0.05)。研究结论:研究发现比赛等级越高,高校网球专项学生特质自信心、自信心呈下降趋势。表明,比赛等级与测试对象的自信心状态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学层面剖析了网球比赛的特殊性以及影响网球比赛的因素,分析了心理调控能力在网球比赛中的重要性。研究认为,表情调节、呼吸调节、表象调节、注意调节、暗示调节和宣泄调节是网球比赛过程中有效的心理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20.
《网球》2006,(9)
最神奇的一次配合Q那是一场双打比赛,对手朝我挑了一个过顶高球,我反身猛追。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我硬是把球钩了回去。可惜,球拍也飞了出去。对手很狡猾,朝手无寸"铁"的我回了一个球。情急之下,同伴把他的球拍最快速地仍给了我,我牢牢地接住了球拍,稳稳地把球给回过了网。正当我们暗自为这次精彩的配合叫绝时,对方突然中止了比赛,认为我方违例了……请问:这分我们真的违例了吗?看得出来,你跟同伴之间有非常好的默契,这也正是双打所需要的。可是,对于你上面提到的一分,我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你:这分属于你们的对手。网球规则里规定:比赛中的任何一分,参赛选手都不能使用超过一把以上的球拍,否则判对方直接得分。显然,你们是违反了这条规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