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相信不少青年教师都曾考虑过这个问趣——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推崇科研的时代。现实中一些人选择了前者,于是做课题写论文甚至著书立说,很快脱颖而出;一些人选择了后者,终日埋首于教学事务作业堆课堂,则始终默默无闻。结果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做研究的人对"教书匠"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一种落后;"教书匠"们对"研究者"也颇有微词,觉得在现时代做"教书匠"更需要奉献精神。所以,当本刊在今年第三期刊登王俊老师的《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一文之后,反响几乎持续不断。不少青年教师给编辑打电话、发短信,表示对此有话要说。因此,本刊组织了这样一期讨论。  相似文献   

2.
最近接连编发了两篇稿子,心中颇有感触。一篇是一位青年教师写的:《我们离天使有多远?》另一篇也是一位青年教师写的:《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  相似文献   

3.
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评价"好教师":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这也让很多教师沉迷于名誉的"陷阱"而忽视了教育教学工作,影响了自己的职业生存。那些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论断,是因为他们简单地把教书匠与"缺乏理想""不会创新""没有个性""简单重复"等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清教书匠的"元神"。每个人都成为教育家固然是好的,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境界,做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相似文献   

4.
不做教书匠     
突然之间想到,应该用"教书匠"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可等我上网搜索以后才发现,"年轻的校长"管建刚先生早在2005年,就把这项工作做出来了,并且是一本很厚重的书。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用它做文章的题目,因为我看到的"教书匠"的思维方式和授课风格,  相似文献   

5.
拜读了王俊老师的文章《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感受颇深。在教学中,我们也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惑。通过一段艰辛的历程后。我现在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研究是必要的,但必须回归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因此,做研究考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合格的教书匠。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窃以为,仅仅作个回答还是件很容易的事,倒是“做”字值得我们去深究。做到什么程度算是“教书匠”,又做到什么程度算是研究者呢?只有拷问到这个层面,我们的讨论才有意义。由此。笔者以为,“从‘教书匠’到研究者,再到‘教书匠”’应是值得我们倡导和推崇的行走方式。  相似文献   

7.
去年本刊在11、12期上连载了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一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七条真诚建议》一文,引起强烈反响。现在,我们再将堪称该文姊妹篇的《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一文分两期奉献给读者。希望这些打动过编辑的文字,也能打动身为教师的你。  相似文献   

8.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接触过若干同行,有的成为了教育名家,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还是做着自己的"教书匠"……林林总总,每一个教育人都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我一直在找寻着一个恰当的词汇来概括我们从教的经历,但一直没有找到。近日读了《今日教育》中一篇文章《做有温度的教育》,感悟颇深——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温度的事业,教师有温度,学生才会有温  相似文献   

9.
匠者,总有一手"绝活",总有一颗"匠心"。做个"教书匠"又有何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实践,少些"匠气",多些"书卷气"。这样的"教书匠",不也是很可爱的吗?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爱人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天晚上吃好饭,我看书写作,她则坐在灯下一丝不苟地备课。我对她每天两小时的备课态度很是不屑:没听说教师要做研究者不要做教书匠吗?  相似文献   

11.
<正>曾几何时,人们谈"匠"色变。在教育界,"教书匠"成为一个不是很动听的词汇,甚或带有轻蔑之意。"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成为不少教师的价值共识;"教育家"与"教书匠"成为两个虚假对立的群体。其实,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误解了"匠"字,冤枉了"教书匠"这一称谓。各个领域的能工巧匠,自古以来就令人羡慕、受人敬重。文学巨匠、艺术巨匠、科学巨匠、思想巨匠、  相似文献   

12.
拿到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封面一竖行醒目的宣传语:“全国第一本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映入我的眼帘。《不做教书匠》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启迪作用的警句非常耐人寻味,我也摘录了不少。但我总觉得既是教书,有一点匠气又何妨?  相似文献   

13.
徐峰 《贵州教育》2014,(20):34-36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广大一线教师已不满足于做经验型的教书匠,而是要努力去做学习型、研究型的学者型教师。对于很多教师来讲,完成这样的角色转变,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事。教师要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其实质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专业  相似文献   

14.
不做教书匠     
突然之间想到,应该用“教书匠”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可等我上网搜索以后才发现,“年轻的校长”管建刚先生早在2005年,就把这项工作做出来了,并且是一本很厚重的书。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用它做文章的题目,因为我看到的“教书匠”的思维方式和授课风格,在校园里实在是不乏其人,我觉得很有必要给这些行为亮一亮相,希望借此给有类似倾向的教师一些善意的提醒。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过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支教育工作者队伍,现在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却产生不出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这个问题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忙忙碌碌,不注重教育科学的研究,只是做了"知识的机械传递者",即"教书匠".  相似文献   

16.
去年拳刊在11、12期上连栽了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一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七条真诚建议》一文,引起强烈反响。现在,我们再将堪称该文姊妹篇的《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一文分两期奉献给读者。希望这些打动过编辑的文字,也能打动身为教师的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教书匠之辩     
在社会习俗中,人们常把教书的人称为教书匠,这时教书匠是一种职业。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书匠成了褒贬词,这让人奇怪,更令人费解。是褒贬个人?还是褒贬这一职业?世人都说现在做教师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既受人尊敬,又有一定的不算低薄的收入,还有自己的节日。教师节那天,所有教师都觉无上光荣。由此,可以断定这不是对教师职业的褒贬。人们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春蚕,是蜡烛,可见,这也不是对教师个人的褒贬。可为什么谈到教书匠却被视为轻蔑和嘲讽?带着这样的疑问浏览大小报刊和论坛、帖吧,关于教书匠的议论很多,能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但…  相似文献   

18.
《不做教书匠》被称作是“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作的励志书”、“全国第一本为学校管理而作的入岗培训书”,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刚老师强烈的责任感,感受到他对民族、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教育无限的忧患,对年轻教师无限的希望……他针对教育现状和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与青年教师聊人生、谈教育,讲述了一个个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的鲜活;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寒假,王金刚老师工作坊组织大家拜读了付守永老师写的《工匠精神》一书。从看到书的第一眼,我们心里就打起了一系列问号:匠人还有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教书匠有精神吗?那是什么?做教书匠还是做教育家?…………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一口气读完了《工匠精神》。书中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我开始重新审视"教书匠"这个称谓了。从《工匠精神》一书可以看出,"工匠"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水泥匠、瓦匠、木匠等。"工匠精神"就是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至臻完美的精神。弘扬  相似文献   

20.
一个青年教师要参加一次教学竞赛活动。赛前,他在班上试教了一堂课,并请了一些教师听课。课后,老师们为这个青年教师提了不少建议,他也非常虚心地听取了大家的建议,并把这些建议全部糅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