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天都市报》1999年7月发了一篇感人的“大特写”,介绍中国一位老专家与荷兰的一位老女士的黄昏恋,在一个小标题中用“炙手可热”形容二老的热烈恋情。笔者对这一成语用例觉得不妥。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也有个此成语的误用例,即第4题 C 项:“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此二例一用于人,一用于事,都用作褒义了,意思分别大致是“热烈无比”和“很俏销”。据倪宝元《成语例示》称,此成语是贬义。这就与此语的来源有关了。《新唐书·崔铉传》:“郑(鲁)、杨(绍复)、段(瓌)、薛(蒙),炙手可热。”杜甫在《丽人行》中说:“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屃。”形容杨国忠等杨贵妃家族气焰极盛,权势极大。上二误用例均无此意,故属误用。  相似文献   

2.
一、炙手可热例:今年入夏以来合肥市持续高温天气,酷暑难熬,这可使得合肥的各大家电商场着实地“火”了一把,原来销售不快的空调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摘自安徽某电视新闻) 这段话中“炙手可热”用得不准确。延边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成语大词典》: “手被火烤得热得烫人,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指杨  相似文献   

3.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这是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该句将“炙手可热”与“滞销”对举,误解为“畅销”之意。举国瞩目的高考对该成语的考查理应使人们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该成语的正确使用似乎只与千万考生有关,至于新闻媒体等则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且看几个病例:犤1犦陈丽敏担任了澳门特区行政法务司司长———特区1.7万名公务员的头儿,舆论立时大哗。连续多日,这位名列五司之首的女长官,成为澳门报刊炙手可热的焦…  相似文献   

4.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这句话在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中,被当作成语使用不当的例句,原因是该句将“炙手可热”与“滞销”对举,误以为它是“畅销”之意。《“炙手可热”的滥用该“冷”了》(《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第4期)一文正是从该题说起。  相似文献   

5.
1999年高考语文试题第4题是成语使用题,其中 C 项考到了“炙手可热”一词,原句如下: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很显然,无论从该词语的语源看还是从实际语用看,该句中的“炙手可热”都是误用。然而,有些考生望文生训,只抓住“热”字理解,结果造了误判,丢了不该丢的分。请看语源:  相似文献   

6.
正"炙手可热"不可滥用"炙手可热"这个成语现在媒体广泛使用,诸如"昂达雷霆×800系列亮相,炙手可热""上海二手房交易市场炙手可热""这些大衣绝对是炙手可热的产品""‘知识经济'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亚洲歌坛一颗炙手可热的新星""炙手可热×××,是当之无愧的盟主了"等等,  相似文献   

7.
<正>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大雨,让我们错过了一段美丽的邂逅;那些年我们错过的花开,让我们错过了山桃红花满上头;可是,那些年我们误解过的成语……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在,就还有机会拨开这层层迷雾,让这些成语所承载的思想"重见天日"。"炙手可热"之前看到一则娱乐新闻:"试问国内娱乐圈,哪个组合最炙手可热呢?当然非TFBOYS莫属。"乍一看这句子没什么  相似文献   

8.
同义成语的连用和释义是成语运用当中的两种特殊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对同义成语是同时出现在一个语言环境之中的。下面分别加以分析。首先来分析一下同义成语的运用。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三种:1.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都是比喻性成语。例如:“这正如俗话所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酝酿已久的主题思想,有了考虑成熟的人物,写起来就神来笔就了。”(峻青《主题的选择和表现问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有“条件成熟了,事情就会成功”的意思,是一对同义成语,并且都是比喻性成语。由于“瓜熟蒂落”以“瓜”、“蒂”为喻体;“水到渠成”以“水”、“渠”为喻体,这两条成语连用在一起,就从两方面比喻加以强调以增强语意。2.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一条是比喻性成语,另一条是直陈性成语。  相似文献   

9.
甲:今天,咱们俩做一回成语与地名的游戏,好吗?乙:怎么个玩法,能给举个例子吗?甲:我说一句成语的尾字,你用一句成语的首字相连后,组成一个地名。比如,“言必有中”和“国富民强”,一句成语的尾字是“中”,一句成语的首字是“国”,合起是“中国”。乙:很有意思!这可要费费脑筋。咱们  相似文献   

10.
裹果【请你判断】例句:改革开放,让中国的老百姓彻底告别了“食不裹腹”的生活,走上了“丰衣足食”的康庄大道。【错误辨析】这句话中连用了两个成语,其中的“丰衣足食”比较好理解,但是在使用“食不裹腹”这一成语时出现了错误,成语中的“裹”应写作“果”。“果”的原意是指树木上结的果实,后来引申为“充实”的意思;“裹”则是表示“包扎、缠绕”的意思。“食不果腹”这一成语的含义是指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同学们以后在运用这一成语时一定要记住两个字之间的区别哟!【正确用法】例句1:在旧社会,老百姓经常过着“食不果腹”“挨冻…  相似文献   

11.
“有眼不识泰山”这一成语,在辞典里大都释为“识不出地位高和本领大的人”,而且把泰山指定为“山东省境内的东岳泰山”。汉语成语词典释为“泰山,我国的名山,在山东省。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这两部词典的解释,从成语的含义而言,解释是正确的,但把成语中的“泰山”指定为东岳泰山是错误的。据有关史料记载,“有眼不识泰山”这一成语是从一个典故而来。成语中的“泰山”指的是人而不是山。相传,我国木工神匠鲁班有位徒弟名叫泰山。这位弟子很聪明,干活总是别出心裁,创造性极强。有一次泰山没按照鲁班师傅的…  相似文献   

12.
“意义的完整性”是成语的主要特点之一。 成语既然是一种定型的语素组合,那么组成成语的各个语素在成语中必然会或多或少地保留着语义的独立性,但是独立的程度有差别。根据这种差别,成语可以分为“融合性成语”“综合性成语”“组合性成语”三种类型。本文中,我们对这三种类型成语进行分析,不难看到,无论哪种类型的成语,它们的意义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义的完整性”作为成语的主要特点是无可非议的。 一、融合性成语 这类成语在语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整体的意义已经不能从部分的意义探求出来。因此,不少时候人们可以了解这类成语的每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未必能正确理解整个成语的意义,往往还需要知道  相似文献   

13.
一、注意“形似”成语之间的差别所谓“形似”成语,一指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但意义相差很大,如“一挥而就”和“一蹴而就”,“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等;另指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成语的意义也很接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指日可待”和“拭目可待”,“另眼相看”和“刮目相看”,“一笔抹煞”和“一笔勾销”等。这两类成语极易混淆,也是命题的热点,所以教师需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工夫,平时要多搜集,多比较,让学生清清楚楚地掌握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例1:实现自己的理想,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没有一挥而就的…  相似文献   

14.
刘书龙 《甘肃教育》2011,(20):81-81
“沧海一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比喻非常渺小。这一成语源自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语。那么,该成语中的“粟”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工具书都把“沧海一粟”中的“粟”字解释为“谷子”或“米粒”,  相似文献   

15.
期末考试,有一道写成语的题,有一些学生写了“机智勇敢”“努力学习”“意志坚强”等。阅卷时教师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成语,有的认为这不是成语。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干脆“放宽政策”:像这些辨别不清的四字短语都算成语。其实,判定它们是否是成语并不难,只要从以下几点去考虑就可以了。首先,看它是否已约定俗成。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一种形式简单而意思精辟的固定  相似文献   

16.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修订成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引起了我们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熟语”主要包括成语和俗语(含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广大考生对“正确使用成语”这一原有考点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正确使用熟语”这一新增考点却比较陌生。此套专项训练题主要就是针对这一新增考点设计的,希望能为广大考生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因此也是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一个重点。汉语词汇十分丰富,其中成语又有言简意赅、考查点多的特点,因此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所以有必要对近年来成语试题的“稳”与“变”的走向作一些分析。 成语考查的“稳”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成语是“必考项目”,是重要的知识点。综观近年高考、会考和统考试题,几乎每一份试卷都涉及到成语,这是由成语在词汇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掌握汉语词汇的状况,是完全可以通过成语的考查来确认的,因此,成语成了命题者所钟爱的“宠儿”。自从1978年开始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后,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点不断改变、拓展、深化,而成语试题却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各份试卷上。这就告诉我们,成语是一项重要的必考内容,需要在复习备考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成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这与成语本身运用多种修辞格是分不开的。成语运用修辞格不但精当,而且种类也较丰富。一、叠字在四字格成语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词重叠起来使用。成语的叠字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前两字叠用,其公式为 AABC,如“比比皆是”“历历在目”“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等。  相似文献   

19.
一、“成语新编”与广告词 不久前,某文学院一位教师撰文,严肃批评了某报“成语新编”专栏是“满纸荒唐言”,她列举几十条“新编”成语,诸如“有备无患”变成“油备无患”(祛风油广告),“机不可失”变成“鸡不可失”(烧鸡专卖广告),“其乐无穷”变成“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贤妻良母”变成“闲妻良母”(洗衣机广告)等等,并指出这许多“新编”成语对广大青少年学生造成了严重误导后果。  相似文献   

20.
刘段肖 《学周刊C版》2014,(8):219-219
“匪夷所思”这个成语.现在使用率颇高.文字中、口头上常能见到和听到。但大多数使用者都在成语前加上“令人”“让人”“使人”之类词.这其实是病句.成语中的“夷”含义就是平常,这里指平常人。成语含义是:不是平常人、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成语内已经有了“人”.岂能在成语外再加“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