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云 《留学生》2009,(3):61-63
家在严陵滩上住南宋文学家吴均在他的《与宋元思书》中,有一段堪称绝妙的文字:“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段文字脍炙人口。其中的富阳,是一个拥有着两干多年历史的古老县城,秦时名富春.因流贯其中的富春江而得名,到了东晋,改名富阳。  相似文献   

2.
应理解为作者乘船自桐庐出发,“从流飘荡”,止于富阳,在富阳乘兴挥毫写成了《与朱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只是就写景范围而言,不指作者坐船(去)游览的起止情况。这正如我们乘游艇从襄樊沿汉水  相似文献   

3.
冯渊 《高中生之友》2014,(Z2):56-63
正吴均《与朱元思书》这样描写富阳:"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896年冬天,浙江富阳风景独绝之地,郁达夫诞生。郁达夫的童年住在一幢破旧的祖屋里。弄口有一条小石板路,直通富春江。在小学念书的时候,郁达夫老爱到江边上去玩。那里空气清  相似文献   

4.
《与朱元思书》一文,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了浙江省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一段沿岸百里的秀丽风光,“给人以美的感受”,但认真琢磨,这块“白璧”仍有“微瑕”,在于结构不照应。 正如课本“自读提示”所分析的:“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通过景物描绘,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既然“第一段……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那么第二段就应先紧承“奇山”二  相似文献   

5.
我们先看下边一段文字: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相似文献   

6.
六朝时的山水画家宋炳说 ,观山水的目的在于“澄怀观道”。读一向沉缅于山水的吴均之作《与朱元思书》,也当由此悟入。言为心声。吴均借富阳至桐庐一带百余里间富春江边秀丽的山光水色 ,在他心弦上弹奏出的清音 ,在他心镜上折射出的自然中内含的情韵 ,需要我们仔细聆听 ,细心玩味。一向沉缅于山水的吴均 ,在“风烟俱净”之日 ,于“天山共色”之中 ,泛舟于浙江西富春江上。他乘一叶小舟东西飘荡 ,而只“从流”,而只“任意”,既无任何挂碍 ,也无一定去向 ,恰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所云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  相似文献   

7.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用骈体形式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录。《与朱元思书》运用简练传神、富有画韵的彩笔 ,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富春江上秀丽而雄奇的景色 ,读起来有同行亲见之感。文章采用总提分承的结构形式布局 ,构思缜密 ,意境清新。总写特征鲜明 ,分叙情韵悠长。文章第一段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 ,天山共色”。作品一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气晴朗、天山一色的美丽画卷 :烟雾完全消失 ,苍穹与青山融为一色。使人不禁想起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艺术境界。“从流飘荡、任意…  相似文献   

8.
“天山共色”是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一个句子。《与朱元思书》被选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寥寥144字就描绘出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  相似文献   

9.
《与朱元思书》虽名为“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全文144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美景,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全文三段。首段总说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之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概写天气的明洁、舟行的飘逸,从而点出游兴之浓烈。其所见者,一为“奇山”,一为“异水”,为下文的分别着墨提示了一个总纲。“风烟”二句,从大处着墨,写大自然之美景。风息烟散,天蓝山青,融为一体。这是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净”、“共”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明快…  相似文献   

10.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核心句,宣颖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对这三句的注解如下:“[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之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据此人教版“教参”把此句译为:“所  相似文献   

11.
《清平乐·村居》最后一句“溪头卧剥莲蓬”,有的书籍上作“溪头看剥莲蓬”。是“看剥”还是“卧剥”,没有定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选入此词,作“卧剥”,但句末注云:“‘卧剥’原本作‘看剥’,据别本改。用以形容‘无赖’,义较胜。”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作“无赖”、作“看剥”。“最喜小儿无赖”句后注云:“虽似口语写实,但大儿、中儿、小儿云云,盖从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化出,只…  相似文献   

12.
互文小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二句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笔者以为此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与朱元思书》还是《与宋元思书》马东震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与朱元思书》是篇除炙人口的山水小品,为历代传诵:作者吴均通过书信形式,给他的朋友朱(?)元思描绘了富阳至桐庐(现在均属于杭州市)沿途的秀丽景色,仅以一百几十字,就将富春江的景色写全、写活、写透...  相似文献   

1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人们往往陶醉于绮丽的自然风光,也激赏那些能够再现山水佳境的文字和绘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秀丽清新的山水小品。文章所写的是浙江自富阳至桐庐这一段富春江上的山水之美。文章一开头就点明出游的美好环境:天气晴好,山光水色更加明净。这样,景物也才看得更为真切。“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则是说明作者是泛舟江上,心情闲适,不是匆匆赶路,而是流连山水。观景点是在江上舟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画境之中,也很自然地把我们引入了画境。“奇山异水,天下独  相似文献   

15.
<正>“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是吴均笔下的富阳景色。或许你们认为的富阳美景只是川流不息、清澈见底的富春江,只是坐卧在富春江畔的守护者——鹳山,只是古朴安静的龙门古镇。但在我心中,家乡渔山才是最熟悉、最美丽的地方。我的家乡是安顶山旁的一个小山村,名字叫渔山。渔山,顾名思义,就是有山有水的地方,山溪潺潺,茂林修竹,犹如仙境一般。老乡们把这儿视为风水宝地,我为自己是渔山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相似文献   

16.
吴均是南朝梁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工于写景,尤其擅长小品书札,时称“吴均体”。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一些失意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的仕途也不如意。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箩。”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与朱元思书》也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吴均在这封信中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倦政治的放旷情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开篇两句景语,大气包举,仅仅八个字就勾勒出清秋季节景致:天朗气清,作者登舟纵目…  相似文献   

17.
上一学年,我有幸参加了省级的中学作文教学经验交流会。回到学校,走进教室,别了四五天的学生很自然地鼓起了掌,我便乘机从口袋里取出红底黑字的“代表证”利索地挂于胸前,接着说:“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与朱元思书》,梁朝的吴均自富阳至桐庐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这几天,我在交流会上也是目不暇接,心潮激荡。下面我请四大组的同学围绕‘代表证’,写四则不同文体的片断作文,第一大组以‘代表证’为对象写一则说明文,第二大组以《老师佩上了代表证》为题写一则记叙文,第三大组  相似文献   

18.
与朱元思书     
课内检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嘤嘤成韵( ) 2.水皆缥碧( ) 3.鸢飞戾天( )( ) 4.泠泠作响(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猛浪若奔( ) 2.从流飘荡( ) 3.互相轩邈( )( ) 4.横柯上蔽( ) 5.自富阳至桐庐( ) 6.千转不穷( ) 7.好鸟相鸣( ) 8.急湍甚箭( ) 三、填空。《与朱无思书》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朝的文学家。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______________笔墨,描绘了一幅_________一画卷。四、阅读课文,完成问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  相似文献   

19.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析》一文(载《语文知识》1993年第12期)的作者,对该句的语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此句的“者”字,“不是传统的‘的人’、‘的事’、‘的地方’等,而是表示假设的语助词,译为‘假如有人……”’二、“句中的‘之,却  相似文献   

20.
BBS区     
韩寒在《穿着棉袄洗澡》一文中说过:“把‘全’字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这句“经典名言”成了当代学生偏科学习的理由。“韩”流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