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生命体验的呈现行为。发话主体使用艺术语言时的审美体验的生命性与发话主体使用艺术语言时的心灵性是同构对立的。艺术语言的符号表现,体现了发话主体的自我表现,也体现了发话主体的情感行为。艺术语言的情感行为与其他行为组成了一个整体,集中表现了发话主体的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2.
艺术语言的主体行为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生命体验的呈现行为.发话主体使用艺术语言时的审美体验的生命性与发话主体使用艺术语言时的心灵性是同构对立的.艺术语言的符号表现,体现了发话主体的自我表现,也体现了发话主体的情感行为.艺术语言的情感行为与其他行为组成了一个整体,集中表现了发话主体的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3.
论艺术语言是一种情感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们交际时反映客观世界和心理行为的载体。语言的选择使用表现了人类交际的目的性、语言的功能性和自然性,反映了发话主体的言语行为和心理行为,即理性行为和情感行为。科学语言是发话主体的理性行为的载体,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的情感行为的载体。艺术语言的情感行为属于发话主体的审美行为。它表现为一种情象,即意象方式。它反映情感时的核心是借助于情感因素的互渗的表象,这表现了艺术语言的情感的运思过程和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  相似文献   

4.
发话主体在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融进了艺术语言。发话主体对世界的新的审美体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新的艺术语言也就自然产生。发话主体的艺术语言不仅反映了他对某一具体的事物的审美体验,还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整体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模式是人对世界的模式化的审美体验方式和认知方式。发话主体对传统的审美体验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对传统的表现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超越了固有的表现模式,艺术语言便产生了。隐喻是这种艺术语言得以产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自然语言包含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两种,艺术语言反映了发话主体的审美体验,是发话主体情感色彩的能动,它唤起了人们情感的愉悦,激发了人们心灵的力量。它是发话主体心象的真实性,心象浸润着发话主体心理特质和精神内涵。它遣词造句突破常规的语法,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它反映了发话主体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6.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的情感体验。发话主体强烈的情感,对审美客体是变形的反映,所创造的反映审美客体的言语是变异化的,超越了语法结构形式,体现了发话主体自由的精神活动,即一种有生命性的活动,反映了发话主体的审美直觉。艺术语言的审美直觉具有直接性和完整性,具有情感的体验性和发话主体直觉感受能力。从而赋予心象以丰富的含义,心象由艺术语言反映出来,便成为意象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艺术语言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把自然语言分为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两种。艺术语言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体现了发话主体创造艺术语言时的自然性。艺术语言随语成韵,随韵成趣,它是发话主体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自然反映。它升华和超越了理智,使理智又寓于情感之中。它体现了发话主体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所以,艺术语言才具有“天地人和”的动人魅力,它色彩斑斓,气韵生动。它体现了与科学语言不同的思维特点、不同的功能性和不同的言语形式,艺术语言给我们无尽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发话主体创造艺术语语言的“本”审美活动,实际是一个审美意象过程,意象是艺术语言的本体,艺术语言的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问题,艺术语言蕴育着发话主体的情、意、神,所以它才有活的生气,使象活真情为,艺术语言是情感的反映形式,所以它的拘泥于一种形式,它的生成情就象是发话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的形式化,它外,形象感人,它内,蕴藉丰富,给人以无限的遥思。  相似文献   

9.
艺术语言往往以形象观照的审美方式对反映客体和发话主体双重肯定。艺术语言的美的本质是发话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中,体现了发话主体审美的差异性。艺术语言的产生往往以情感为内趋力,这种情感一旦在内心成熟,就会极力地寻找某种方式呈现和表达出来,它具有感动力和感染力。它通过有限的言语,表达了发话主体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内容。它是个性的表现,不用陈辞乱套,不守定法,而用活法。它虽然具有辞才和辞气,但它自然,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10.
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指艺术语言向发话主体和受话主体生成和显现美感的过程。它往往指向非实体性。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不同于科学发现。它是某一存在物的意义向审美主体生存和显现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自身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建构。这样,决定了艺术语言的独创性和自然性,体现了发话主体审美理想,从而唤起受话主体心理意象的涌现,追求非实证物象的丰富神致和情致,使艺术语言意象生发出气韵的生动和艺术的变异。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语言的审美体现了审美活动的情感的思维形式,它是发话主体一种特异的审美发现。它是一种自然的表情语言,使言语脱离木讷之气,瞬间鲜活灵动起来;它是发话主体自然的心象形成,所以艺术语言之兴,关键在于取象,使之升华为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2.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发话主体感知世界与认识世界不同:认识世界所依据的是事物的本质,所以,它的对象往往只能是处在固定关系的联系中的客体;在感知世界中,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却是流动的,变化的。这样,形成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区别。就艺术语言的言语表述来看,它反映的虽然不完全是客体,但它是客体信息对主体情感的激活。它有的指称相同,但语义却不同,有的无指称,但却有内容。这样,增强了人们 对艺术语言描写对象的感知度,淡化了对描写客体的抽象度。  相似文献   

13.
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它的符号意义是意象自身性质和象征效应的统一,它是对事物的拟态表现,它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了所假之象本身的象限,从而生发出象外之象。发话主体为“尽意”所立之“象”,是一种佯谬性的复合意象,具有多向性、扩展性,能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主体“立象”只是为“尽意”创造了条件,真正的“尽意”要通过受话者接受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的情感体验,审美情感是艺术语言产生的情感逻辑的心理基础,这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对审美情感在艺术语言的创造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变异修辞;情感的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异修辞是一种艺术化言语,它遵循和一般语言不同的运思规律。它遵循的是情感逻辑,而不是理性逻辑。它是发话主体情感激活的表现,所以,它负载着意蕴深厚的情感信息。它旨意深远,辞气昌大。它之所以美,并不是由于物理的、生理的信息得到准确的再现,而是物理的、生理的信息与发话主体特有的情感信息发生了特异的组合。它是由于情感驱使,使发话主体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言语。所以它不是科学的认识,而是艺术的审美。这样,体现了它的变异性和它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6.
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它的符号意义是意象自身性质和象征效应的统一,它是对事物的拟态表现,它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了所假之象本身的象限,从而生发出象外之象。发话主体为“尽意所立之“象”,是一种佯谬性的复合意象,具有多向性、扩展性,能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主体“立象”只是为“尽意”创造了条件,真正的“尽意”要通过受话者接受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从思维的角度看,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艺术思维。意象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运思过程。本文从创作论的角度探讨了艺术语言意象从内在生成到外化的全过程,强调发话主体素质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从“立象以尽意”的本质、特征、美学功能和心理基础等方面,论述了意象化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表情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艺术语言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它往往离形昭神,通过具体的感情的物象描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含蓄空灵。它的言语形式实现了客体对象艺术化,发话主体审美形象化。发话主体正是靠这种言语方式,把实实在在的对象,加以人为的改变,剥去外部世界的固有外部性,变成完全合乎人的感觉需要的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对象。它拉大辞面和辞里、象和意、实和虚之距离,具有神韵之美,它开拓出富有发话主体独特感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和谐自然的天籁之美,使受话人如“误入桃源”或置身于“极乐世界”,具有生生不息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19.
艺术语言是变异的,偏离了语法的言语艺术。它以融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为一体的艺术审美反映,建构了一个表现现实和人的精神的审美空间。而建立于原始性思维、儿童性思维的直观感受力基础之上的艺术思维则是构建这个审美空间的内部机制。它具体体现为一种由于情感原因,包孕了艺术想象功能的本质被透视着的表象自然运动。艺术思维把发话主体观念性的审美意识和以感性形式而存在的表象统一起来,向物态化的审美意象转化,并使之因荷载了发话主体的生命意蕴而获得艺术语言审美空间的内核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组合一般是定法,即遵循语法规范。但是,艺术语言具有对语法的偏离性,它遵循的是活法。它不拘泥于法,而又不违背法。活法就是心法,艺术语言以“心”之活,产生句法之活。它往往破语言的常法,从而中得心源(师心),且外师造化(师自然)。艺术语言打破常式的句法结构与突出情感,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它破常法而用活法,创造各种不同的意象来揭示发话主体的心理,它以拟态表现来传达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