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塞翁失马》文中的“其父”一词,老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及新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译为“他父亲”。经反复推敲课文,笔者对此解释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2.
饶文广 《学语文》2011,(5):72-7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收入《鸿门宴》,课文有“先破秦入关者王之”。对句中“王”,该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46页)解释为:“王,君王。使动用法,活用为‘让……称王’。”这个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对于精读和略读课文,《教师用书》作了详细的安排,几年来,多层次的探究也很频繁;但对于选读课文,却少有人问津。如何用好选读教材,《课标》、教材和《教师用书》都未作明确提示,也无法找到一个权威、合理的解释与说明,让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颇为茫然。笔者认为,选读好这类课  相似文献   

4.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重新将《塞翁失马》编入第三册第2 9课《寓言四则》中 ,文中的“其父”一词 ,老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及新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译为“他父亲”。经反复推敲课文 ,笔者认为作此解释存在疑义 ,值得商榷 :其一 ,“善术者”是善于用方术推测吉凶的人 ,但从《教师教学用书》对整篇寓言的译文来看 ,“善术者”不“善术” ,真正“善术”之人为他的父亲 ,是他的父亲多次准确地预测祸福的变化 ,也就是按《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所说 ,“塞翁”在这里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具有辩证思维的“智者”。其二 ,以文中“善术…  相似文献   

5.
在使用义教小学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实验本”)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用书》在“教材说明”部分叙述课文分段情况时,有时用起讫的自然段来注明,有时则用从某句到某句的方式来说明。有时在同一篇课文的“教材说明”里面,有的逻辑段用自然段注明,有的逻辑段用起讫的句子或内容来说明。例如《画杨桃》一课,《教师用书》在说明课文分段情况时写到:“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四段……课文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选用的《课文分析集》将《核舟记》第五段中“船背”一词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过秦论》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这一句话中的“践”字,课文是这样注释的:“践,踏。”教师用书则把这句话翻译为:“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这一解释和翻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阿房宫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经典篇目.一直以来,所有的语文教学参考书(教师教学用书)基本都采用(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解读文本、概括主旨,而忽略了课文从人性角度总结秦朝覆灭历史教训的深刻性.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人们忽略了《阿房宫赋》中互文修辞格的使用,误读了文中的关键句,从而“矮化”了文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鲁迅先生的名篇,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对于它的主题解读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在处理其主题时,也发生着变化。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百草园”,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自己的“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蕴含了普遍的人生哲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空间的跨越,也暗含了时间的跨越,更是一个人成长必需的修行。  相似文献   

10.
臧芳 《语文知识》2014,(11):65-66
在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背景下,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部分课文历经教材的多次改版,仍然保留了下来,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中的《背影》《苏州园林》《白杨礼赞》《活板》《孔乙己》《变色龙》等。这些文本,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是课文中的精品、经典。面对经典文本,再次教学时,部分教师的思维已有了定势,往往以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以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左右解读,不能通过对文本的再度研读,发现熟悉中的“陌生”因素,设计“陌生”问题,引导学生步入创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对《论语十则》“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教师用书均解释为“有害”、“危险”,对此注释,我认为有不妥之处。“殆”一词,《辞海》和《古代汉语词典》中都有三种释义:一为“危险”,二为“疑惑”,三为“懈怠”。课文下的注释及教师用书都取第一义项,“有害”义是“危险”义的引  相似文献   

12.
对《论语十则》“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教师用书均解释为“有害”、“危险”,对此注释,我认为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3.
越是经典的作品越能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解读空间。可是像《扁鹊见蔡桓公》这样一篇中学教材里的经典课文。我们长期以来都将文中蔡桓公的死因归为“讳疾忌医”,并引申出“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的单一寓意,实在是浅化了经典作品的阅读品位。  相似文献   

14.
杨远林 《阅读与鉴赏》2007,(2):79-79,49
明代魏学的《核舟记》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公认的传统佳作了,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加以使用。笔者却对教科书(包括新版的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和过去的四年制人教版教材)的一处注释,心存质疑,颇值得推敲和商榷。鲁教版教材第117页的注释29为“其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原四年制人教版的课本第113页注释14中解释“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可见,二者都将“背”解释为顶部,“船背”即船的顶部。在《教师教学用书》课后的“有关资料”中也认可这种解释(人教版和鲁教版都有相同解释,只是页码不同),第151页中摘自《课文分析集》(隋树森著,广东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材中,《雷雨》是一篇经典老课文,节选的是周鲁会面的那一场。通常我们喜欢通过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情感的真伪来剖析周朴园本质上“只爱自己”的伪善,而忽视了对鲁侍萍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教材选自先秦文学的课文里,经常出现一些对于大多数学生,甚至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也很陌生的概念。如果不加以重视,确切解释其内涵,将使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产生某些误差。如《勾践灭吴》一文中有“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课本将“昆弟”“国子姓”分别注释为“兄弟”“国君的共姓”。《教师教学用书》将这句话翻译为“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这就与“国子姓”的注释有了偏差。再如“: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是“: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何满子先生的《剃光头发微》一文。这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但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解读并不尽如人意。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所附吴庚振先生的《(剃光头发微)赏析》(《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即以此为蓝本)也是舛误颇多,如:“作者……展开了一连串的联想。”“首先,由剃头联想到掌权。”“其次.由剃头联想到清代‘留头不留发’,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剃掉头发).联想到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给犯人剃光头……”本末倒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钟武伟 《湖南教育》2009,(10):45-45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初中教材中原有的“红色经典”课文如《纪念白求恩》《白杨礼赞》《七根火柴》《分马》《老山界》《菜园小记》《挺进报》《生命的意义》等都已被删去。高中必修教材中居然没有一篇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原有的“红色经典”课文如《风景谈》《荷花淀》《改造我们的学习》《挥手之间》《小二黑结婚》《与妻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也都被删去。在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课外阅读的书目中仅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部外国的“红色经典”,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的书目中居然没有一部“红色经典”。  相似文献   

1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出自《孟子》的课文,在“天时”的解释上存在争议.通过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以及杨伯峻《孟子译注》的解释,指出这一案例反映出的不仅是一个文言知识问题,更是语文教学的思路与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课文后译注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行,行为,作为。”《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教材,徐中玉、金启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