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乡 《新闻知识》2003,(11):21-24
2003年8月7日深夜,一场暴雨将夏扫荡的了无痕迹,翌日,秋就阳光明媚的君临天下了,季节的更替颇象人间的一场政变。这天,郗居正先生将他和马健涛合作的《原野新闻生涯纪事》送给了我。 翻开弥漫着油墨味的书页,犹如踩着岁月的台阶,向着原野的生命风景走去,那一件件充满传奇色彩的新闻故事,让人怦然心动又百感丛生。它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民族结束封闭走向开放的艰难和曲折;  相似文献   

2.
“我能在逆境下像娘那样面对人生吗?被划为右派后还会不会坚持入党的信念?有人说,这是‘愚忠’。但我理解娘,这不正说明那一代人对终生所追求的理想的执著吗?”  相似文献   

3.
王婧  张歌燕 《新闻世界》2010,(6):101-101
浦熙修(1910~1970),民国时期著名女记者,先后供职于《新民报》、香港《文汇报》,采写了不少当时轰动全国的进步报道。她认为,一个记者的职责是"监督社会走向进步方面去",并身体力行,一直站在民主斗争的前列。她不畏艰难困苦,为人民传递真实的声音,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魏曲 《新闻记者》2004,(11):13-13
今年10月16日,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95周年诞辰纪念日,国内首座范长江纪念铜像在上海福寿园“君子苑”落成(图见本期封面,沈天呈摄影)。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上海历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和范长江生前亲朋好友、同事后人数百人汇聚一起,缅怀中国新闻界的一代楷模,共话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范长江纪念铜像揭幕仪式由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等共同举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炜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超为纪念铜像…  相似文献   

5.
6.
7.
8.
肖云儒 《新闻知识》2003,(11):19-20
事情似乎有点不好理解:两位早已过了偶像崇拜年龄的记者、作家,在传主原野本人并不支持的情况下,用一二十年时间追踪他、采访他,积累有关他的资料,热忱执著地要把他推介给传媒界的同道,推介给社会,而现在终于把他写了出来。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直陈对这个人的折服和“崇拜”,别人可以不明何以会如此,我却略知就里。我了解原野这个人,我们在陕西的主流媒体共事多年,算起来他还是早我两年的学兄。再往白里说吧,我本人就是被他折服的人群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9.
10.
怀念俺娘     
2月14日中午,按照每天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向娘请安的习惯,我和照料娘生活的外甥女桂花通了电话.桂花告诉我,娘今天吃了4块饼干,两个鸡蛋,还喝了一袋牛奶,现正躺在床上午休呢.我听了很高兴,患有肺气肿的娘总算逃过了严寒的冬天,过几天我回去的话,说不定她会坐在大门口,晒着太阳等我呢.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各社会群体学说话,把领导的话学给群众听,把群众的话学给领导听,把专家的话学给外行听,把少数人的话学给多数人听。怎样才能把说话学得让不同群体的人爱听、听得懂、听得进去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呢?这就要求不断加强记者的学养锻炼。记者学养包含的内容很多,如何才能把握  相似文献   

12.
王绪   《报林求索》2000,(4):19-20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记者的使命     
纪希晨 《新闻界》2001,(4):23-23,25
本文是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一书的序,标题是编者加的。纪希晨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为写本书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同志在“文革”期间有机会目击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粉碎“四人帮”后,他采访了包括叶剑英、谭震林、徐向前、聂荣臻、华国锋等在内的许多当事人,又因参加审判“两案”采访,接触了大量的文件档案。纪希晨同志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使命感,真实地记录下那段“史无前例”的岁月。纪希晨同志说得好:“遗忘历史的民族必然丧失前途”。这段历史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要牢牢记取。我们选登这篇序言的目的也在此。  相似文献   

17.
春华秋实     
木木 《今传媒》2005,(3):1-1
一位朋友邀请我去海南过年,我不去,我要在家里放炮。朋友笑话我俗气,可是没办法,很多情结的根都在故乡的泥土里长着,我又是一个俗人。 年三十,离放炮的时间还很远,我的手机却像小炮仗一样响得“噼里啪啦”,四面八方的问候如同烈酒,闻一闻都会醉。速学了发短信,欢天喜地的写着各  相似文献   

18.
19.
20.
走马观花,广种薄收,是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但 是,记者可否有自己的特别侧重、特色或许是追求?能否在沸沸扬扬、忙忙碌碌之中对某些领域的问题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或者创造,成为某个方面的内行和专家?我的回答是完全可能的。在这种信念支持下,我在新闻生涯中比较注重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独立的观察思辨,调查“阿波丸’沉船事件并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线索,就是我十多年来倾注心血和精力完成的一项艰苦而有意义的劳作。 和“掘海奇人”成莫逆之交 记者职业接触各界人士如过眼烟云,而真正深交的却很渺渺。1983年,我有幸结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