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晓霞 《华章》2007,3(11):208
《白鹿原》作为一部具有着史诗品格的当代文学作品,本文试从个人的心灵史、家族史的叙事意义、民族的文化精神嬗变史三个角度来解读《白鹿原》,分析其中不同层面历史的所指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诗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我们要提升古诗文教学境界,实现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在解构、同构、建构上下功夫。在解构中向文本深度行走,在同构中向文本广度延伸,在建构中向文本温度漫溯,将古诗文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烙印在学生的心头。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是写历史的,而它所反映的历史不仅仅是某种矛盾斗争(如阶级斗争)的单线条的历史,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由多种矛盾复合而成的全方位演进的过程。作为当代人,我们的生活经验和我们试图以已有观念解读这部作品所产生的困惑告诉我们,这就是历史!因此,我们不妨深入到《白鹿原》为我们提供的历史存在中,对其中的历史文化内容进行力所能及的阐释,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这一重要的历史进程,或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在对原始民族文化或史诗、神话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多元的、异质的因素是我们兴趣所在。而对其中生命的律动、情感的显达、文本的隐喻乃至民族精神的诉求都视而不见。在这些被遮蔽的存在和被隐藏的他者中,实有着难以言尽的情感和互文性的精神共通感。他者业已莅临,他会在自我抒写的同时予我们以无尽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黄英》一篇,事属花妖而别有寄托。解读其文,可以探究出其中的文化意蕴。那就是:书生马子才与菊花精陶氏姐弟的冲突和合,体现了士人价值标准的解构、重构与回归。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正面审视了儒家文化,描述了这种曾经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化,在充满灾难与厄运的本世纪上半期社会,由自足、挣扎到变异、衰退的过程。白鹿原是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组织的活标本,而村落家族文化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质,故此白鹿原家族文化在现代政治文化的剧烈冲击下发生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奥秘。作者在沉入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寻觅精神资源的同时,显示了家族文化的负面性  相似文献   

7.
“人在人上”是依附于任何人身上的“鬼”,并构成了特殊的“鬼文化”。《玉米》对此以“权欲”作为阐释的视角,通过对生命个体在“权力欲望”的役使下的生存心理的细腻刻画,在人性状态的解构中,完成了人类共有的“人上人”欲求的恶性循环,在悲剧命运的轮回中不断重复、延续的形而上生命和文化命题的表述。  相似文献   

8.
建构现代人格,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建构大学生的现代人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发展生产力,可为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建构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可为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建构提供社会基础;开展主体性教育,是大学生现代人格建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鉴后殖民的理论 ,从身份认同的路径入手 ,提出《琼斯皇》中的幻象作为对个人历史记忆、种族历史记忆的重述 ,展现了主人公琼斯作为被掠至非洲黑人后裔的生存困境以及对自我身份重新建构的努力 ,而建构努力的最终失败 ,不仅呈示出殖民文化对黑人心灵的深重戕害 ,也隐喻了现代人在文化压抑与撕扯下的悲剧性处境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五十多年变迁的神奇史诗,也塑造了众多生活在男权宗法世界里的女性,她们与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白鹿原"。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视角来观照《白鹿原》的女性形象书写,分析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作家性别立场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内容涵盖鸦片战争至今的历史,跨越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解读教材时需注意把握以下四点。第一,内容上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同时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第二,以大时序、小专题、“点一线一面”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历史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三,注意吸纳学界公认的、比较成熟稳定的学术成果。第四,兼顾历史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用她惯有的手法,特殊的比喻,写了一个精炼得如诗一般的爱情故事。这故事因封锁开始而开始,因封锁结束而结束,这是一个"不近情理的梦"。本文试从作者所采用的陌生化叙述手法入手,分析解读《封锁》中所诠释的现代人生的庸常与渴望。  相似文献   

13.
早期启蒙学者在歌颂古代、批判封建制度时出现了乌托邦倾向。这对近代知识分子从中国文化资源出发阐释社会主义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进入剧烈变革中,早期启蒙学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成为近代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的文化前提,并在与西方社会思想相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把问题置于“五四”文学启蒙的历史语境,从文化价值视角,系统归纳《呐喊》《彷徨》题材构成与主题意蕴的启蒙内涵,从启蒙对象、启蒙主体、启蒙本身三方面,阐释其启蒙题材与主题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学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主要任务不仅是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三个选择”,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相似文献   

16.
作为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中俄人文交流在服务两国关系大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夯实社会民意基础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独树一帜,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借鉴.结合中俄人文交流最新动态,联系近年来中俄两国高校交流实践,重点结合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人格是一种历史范畴,个体人格的完善必须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一致。现代编辑的理想人格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通过编辑自身人格的提升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正面影响这种双重路径共同达成。  相似文献   

18.
在“和X一样”结构槽中,有两种不同的表义功能,“和”、“一样”也具有不同的词性。该文对这两种不同的表义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和X一样”结构的其他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19.
In the seventh book of "The Republic",Plato puts forward a famous image and metaphor of the Cave.This is a philosophical story about people’s ascendance from the darkness to light,from blindness to wisdom,from the world of ontos on to the world of pos on.The direct significance the Cave allegory lies in its empha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ducated men and the uneducated ones.In this allegory,some metaphorical objects are involved,including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ave,the Sun and the fire,the ascenda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freed prisoner and his descendance to the Cave.It reveals to human beings a world of reasons,reality,and the Good.  相似文献   

20.
纵观古代历史,自周代起,避讳之风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避讳的制度更严于前朝,然而此时却出现了“父子不嫌同名”的矛盾现象。陈寅恪和万绳楠先生皆认为此现象的产生为信道所致。本文通过先假设、再论证的方式,说明信道与“父子不嫌同名”没有必然关联,进而指出其现象存在的可能原因,并以此说明在历史研究中注意避讳学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