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5,(7):95-100
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信息、文化等产业也正在出现产业融合的现象,而传媒产业的融合也成为产业融合的一个典型。随着产业融合的扩张,产业模式的发展,一个"大媒体产业"的时代正在到来。本文通过描述现今中国传媒产业的现状,分析促使中国媒体产业融合的动力与困难,探索媒体融合未来可能的路径与方式,指出中国媒体产业融合的选择必然是大媒体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集群的新疆产业整合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组织的有效方式,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集群作为产业整合的一个目标,基于产业集群研究产业整合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分析新疆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产业集群理论对新疆的产业整合进行研究。最终依据新疆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新疆产业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3.
发展产业集群:我国产业组织优化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产业组织优化的实践证明,仅通过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难以达到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而发展产业集群则是实现我国产业组织优化的新途径。为此从SCP分析范式的角度,对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组织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认为产业集群不仅能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经济目标,更赋予产业组织优化社会化的内容。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我国产业组织优化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河北省产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传统"特质。在产业构成体系方面,三次产业构成具有发展中国家产业构成体系的传统结构特征,各次产业内部构成体系中传统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产业发展方式上,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工农业生产方式,产业发展粗放程度较高。河北省财政调控产业经济发展,应当着重于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辽宁物流产业发展对辽宁仪器仪表产业的影响,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收集有关辽宁物流产业和辽宁仪器仪表产业的有关数据,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辽宁物流产业对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影响,发现辽宁物流产业对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各项经济指标影响很显著。并提出发展辽宁物流产业的具体政策,提高辽宁仪器仪表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承接产业转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而产业承接力建设是成功实现产业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产业承接力内涵出发,设计出了包含4个层次,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的产业承接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中部六个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皖江城市带产业吸引力、产业选择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较弱,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不强。因此,皖江城市带必须从提升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四大能力方面采取措施培育其产业承接力。  相似文献   

7.
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是沿海开发的核心。近年来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发展沿海产业原则上应注重产业开发与产业发展、产业链及其产业体系协调三个方面的结合。江苏沿海产业发展模式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主要在区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产业分类指导,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发挥沿海区域优势,以港口为中心调整产业布局,开发临港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江海联动完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发展教育产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分别从市场的角度和生产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教育产业的特点,并总结出教育产业的发展规律。依据教育产业特点,遵循教育产业规律,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结合教育产业发展实际,从教育产业的范围和教育产业规律的实现形式来分析如何发展教育产业。  相似文献   

9.
立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池州市五大主要产业园区进行调研,分析比较探讨其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目前池州产业集群的类型主要是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区),且正处于园区化向集群化的转变过程中,产业集群仅处于雏形阶段。因此,必须借鉴国内成熟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依据现代产业集聚理论,发挥比较优势,有针对性的强化制度供给,加强产业园区的专业性和特色化建设,推动产业园区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过渡。  相似文献   

10.
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地区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河南省安阳市在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如产业发展规划衔接不畅、农户主体性缺失、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差、产业发展市场机制不彰等问题。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应开展编制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充分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和主体意识,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加大支持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市场化主体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产业梯度是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客观基础,有效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中部地区加速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总结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基础上,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法分析中部六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得到各省应重点承接的产业。在中部六省产业承接的背景下,安徽省产业发展应与长三角产业互补,和中部六省错位发展,软硬兼施。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产业转移与成本冲击下的珠三角产业升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加快了速度,但是在新的形式下,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面临着成本冲击的压力。本文基于国际产业转移和成本冲击背景分析珠三角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新问题与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推动我国的产业优化升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因此,实现集群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考察集群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提出了产业集群视角下,通过集群内部企业的横向联合形成集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和行业协会建成稳定的协作关系,构建一个联动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集群视角下产业技术的动态创新和优化。  相似文献   

14.
旅游产业和其他的一些传统产业不一样,旅游产业更多表现的是需求导向而不是生产导向,旅游产业的界定角度是需求角度,正是受到这种需求串联特点的影响,让旅游产业表现出很强的渗透性功能,同时在另外一个方面证实了旅游产业具有和其他产业融合的自然属性。旅游产业在各个角度层面积极的加入到其他产业完成对接,其在产业边缘地区萌发出了各种全新的旅游产品与服务表现形式,用行业实践的方式达到产业丰富产业融合的目的。动漫产业对旅游产业进行了丰富与扩展,而旅游业也延伸了动漫产业的发展空间,二者之间的融合实现了竞争优势提升的目的。文中首先简述了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内涵,并就二者的融合形式做了论述,对推动二者市场融合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红枣产业作为吕梁市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提高农民收益质量、预防农村返贫风险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吕梁市红枣产业存在生产大而不强、销售市场波动频繁、缺乏职业枣农等问题,围绕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特色发展、鼓励产业全面发展、提升产业市场化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吕梁市红枣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实现吕梁市红枣产业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也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分析我国产业紧随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现状,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增强地区竞争力水平,而承接产业转移是发展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原巢湖市产业承接与产业集群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推动产业集群的有效发展,并认为产业承接会在不同的产业产生差异性作用的结论,最后提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根据地方特点有选择地承接,更好地推动地方主导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经济危机下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三角洲产业升级兼具可能性和紧迫性,产业发展轨迹已至升级拐点。珠三角产业升级要厘清两个认识误区,区内九市要结合市情进行非均衡产业升级,不能齐步并进;珠三角要统筹兼顾三大产业的升级,不能顾此失彼。珠三角产业升级应在《纲要》的指导下,加快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科学规划,做好产业迁移工作:加强与发达经济地区的产业合作,做好产业引进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升级的内生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叠加。产业集群内各种机构联结而成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产业集群内知识流动的重要渠道,产业集群的创新平台和创新规制则是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环境,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为集群学习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20.
关于艺术产业及其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艺术经历了产业化的变革。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相关产业(如文化产业、娱乐产业、信息产业、内容产业、传媒产业、创意产业等)的兴盛,对我国艺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相关产业关系密切(有时甚至彼此重叠),但其立足点互不相同。恰当地定位艺术产业与它们的关系,是保证我国艺术产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