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古代,世界各国都有刺字和纹身的习俗。我国宋代亦然,大多数囚犯、某些少数民族、还有许多普通百姓在身上某一部位刺字。这一习俗也反映到军队中来。刺字通常刺在身体哪一部位呢?书中常发现有“黥其面”,“涅其面”、“涅手背”、“手号军”等记载。大体说来,宋代军...  相似文献   

2.
新麦收割后,北方的农家院里便飘出伏面的缕缕清香。各种伏面竞相亮相,村里村外,香气馥郁!北方的麦收季节较之南方来得晚些。一场热风刮过,麦田里一片金黄,饱满的麦穗在风中丝丝絮语,遍野流金的景象让农民欣喜异常:麦子要颗粒归仓了!这时节,北方人都会用新麦碾面做面食,既开胃又有营养,既爽口又败火——“吃伏面”的食俗也就千年沿袭不衰。  相似文献   

3.
一、“尘”与“陈”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来个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衣服被褥,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古人认为,“扫尘”即“扫陈”.可以把过去一年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快跑啊,天狗吃太阳(月亮)啦!”如果长辈们现在再拿这句话来吓唬你,你还信吗?你肯定会把头一昂,说:“哈哈,我知道,那是日食(月食)!”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只占区区九十多年。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当然要归功于小说《三国演义》。不过,为一般人所接受的这段“历史”中有多少真真假假,甚至子虚乌有?却是难于一言道尽。故聊侃三国之真假,于治学读史者,当不无小补。“桃园结义”的来龙去脉“桃园结义”是《三国演义》开篇的重头戏,但史书里却根本没有相关的记载,只是在后人评话“说三  相似文献   

6.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的诗章。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则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习俗的比较与变流是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我国民间盛行的丧事后吃“豆腐羹饭”这一令西方人感到有趣的习俗出发,介绍和讨论了中国传统观念对“今生”与“来世”的认识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学设计思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科书内容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基本涉及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各方面成就。从大的时间段来说,这节课主要分成两大阶段,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9.
关中一带的青龙节习俗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很普遍地要吃炒熟或爆熟的玉米、大豆或面丁等,因为吃炒豆的习俗,当地也生发出一些有趣的传说;二是要剃头理发,因为当地有正月剃头会死舅舅的俗信,还有其他一些忌讳;三是因为旧时青龙节后,农事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于是,此日也有与农事有关的一些活动;四是关中民间又以是日为医药节,这是基于耀州孙思邈是全国人民崇敬的“药王”这一现象;五是关中西部还有“抬懒婆娘”等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人们对日食认识的局限,曾经出现过无数的神话与传说,而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出于自己利益的需要,也曾散布和渲染过种种恐惧。关于日食,最流行的传说,就是妖怪吃掉了太阳。如古代的印第安人,认为这是神发怒,令魔鬼降临吃掉人类的信号。美国的奥吉布瓦印第安人还会向天空发射带火焰的箭,说是“重新点燃”太阳。那么,日食真的是神在发怒吗?当然不是。我们现在都知道,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太阳被月亮遮住了。然而,日食时除了天地瞬间黑暗之外,还会引发一些奇怪的天象,比如,日食发生时会起风,气温降低;有时日食前空中的云彩会全…  相似文献   

11.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除夕守岁的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作为一种民俗,除夕守岁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苏东坡也有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  相似文献   

12.
2013年5月4日到20日,一批天文爱好者为追逐“火之环”日食盛况,跋涉西澳洲。本文的作者贾大耗子追逐过7次日食,足迹遍布世界各大洲。他是亲历这次“火之环”日食的天文爱好者之一,拍摄并记录下了这一盛况美景。  相似文献   

13.
曹操既是一位在我国三国时期颇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位经《三国演义》的塑造而知名度甚高的文学人物。新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三国》,则更是将这一历史、文学人物进行了重新铸塑。在《三国》这部电视剧中,编导者将这一人物形象“历史化”、将人物性格“细节化”、将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演绎化”,并通过这三种手段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带有新质的曹操荧屏形象。  相似文献   

14.
“影”这部分内容,教学难度较大的原因是:①生活中所见的影现象太复杂,不利于建立半影、本影概念;②影是空间概念,需要具有一定构想力才能理解;③缺乏日食的感性知识,增加了解释日食照片的难度.笔者尝试用一系列演示实验再配以板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降低建立物理模型的难度;设置疑问,激发猜想,活跃学生思维;运用推理方法,由“点”向“面”过渡;用实验模拟日食现象等措施克服了教学中的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对日食现象的记载有将近4000年的历史。仅从春秋时代算起到清代乾隆年间,我国史书记录的日食就约有近千次,这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记录。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唯物论思想,是在和主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的唯心论(魏晋时期)、主张“神不灭”的宗教唯心论(南北朝时期)作斗争中发民起来的。在魏晋时期,曾经有过一阵注解“易经”和”老子”的运动,他们吸取了老子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注解。这运动代表了当时的豪门世族的要求。他们想把当时整个政治放在豪门世族手中,使君主“无为”,仅仅成为他们的工具。这个要求反映在哲学上便成为唯“无”哲学。它的代表人是何晏、王弼、荀粲等。他们曲解老子哲学,只提到“有生于无”,故意丟掉”有无相生”,并从而认为”无”是老子思想的中心;同时又说“圣人体无”,认为孔子也是以“无”为中心。何晏以这个意义去注解“论  相似文献   

17.
郑岳凌 《中学科技》2014,(12):44-45
在中国古代,隋唐以前,粟米稳居古代军粮“头把交椅”。因为那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黄河流域,这一区域恰是粟米的传统产区;隋唐以后,随着北方小麦和南方稻谷的广泛种植,两者成为后世军粮的主力。在军粮干百年的发展中,出现过许多有趣的食物。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以面裹肉祭旗,称之为“蛮头”,如今演变为我们常吃的馒头;北宋时期研究出干粮、硬盐块、豆豉等军粮的制作方法,已经运用了脱水和压缩技术,形成了现代压缩食品的雏形;而元代以骑兵闻名,大军在长途奔袭时,则是以风干的肉条作为食物。  相似文献   

18.
曾祥辉 《文教资料》2010,(10):111-113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史官的主要职掌在于宗教和政治两方面。史官制度的发展有着其重要的时代特点,本文主要对“三礼”中记载史官职掌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对先秦史官的这一特点理清一条脉络.从而了解先秦史官职掌双重性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神奇的日食     
7月22日这一天,我起了个大早,和姐姐约好吃过早饭去广场看日食。  相似文献   

20.
根据《魏书》记载,北魏立皇后时要举行一个奇特的仪式,这就是"铸金人"以占卜吉凶。占卜时所铸造的"金人"就是佛像。这一习俗开始于道武帝拓跋=时期,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后被废除,实际仅仅实行了两代。在北魏前期,这一习俗与佛教的兴衰相始终,是北魏崇信佛教在生活习俗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