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设计理念《怀念母亲》是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高年级阅读课的第一课时,习惯上总是以解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梳理脉络等问题为主。新课程标准提出硬性的写字要求后,教师才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练习写字。但是,总体而言,高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是低下的。本课设计力求打破常规,把第一课时上得更实在、丰满,更有情有意,并将写字指导和写字习惯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鉴  相似文献   

2.
前段时间听了几节中高年级的阅读课,发现一种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上得不伦不类:没有识字学词的教学环节,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而新课导入、了解时代背景、简介作者、读通读顺课文和精读课文等环节却一应俱全。面对这样的课,笔者心存疑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胜负”、“不解”两个词语。2 .了解溪水变化的原因 ,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能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 :CAI课件。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一、学会本课生字。二、理清脉络 ,熟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 ,导入课题。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1.借助拼音 ,学习生字 ,掌握识字方法。2 .指导学生写字。三、感知课文 ,理清脉络1.分段轮读课文。2 .检查读文情况。3.自由读课文 ,理清脉络。四、巩固…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将读好书、写好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无疑,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自然要将读书、写字等基础知识的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当前,许多低年级语文教师在第一课时教学时.采用这样的基本模式:揭示课题一读准生字一读通课文一学写生字。这对教师们平时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一成不变的套路会带来学生的认知疲劳、审美疲劳.[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从教以来,总是有一个教学上的难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如何让第一课时上得既有情趣又有新意棚5怎样的第一课时阅读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我认为第一课时必须要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这些内容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曾立珍 《教师》2012,(16):68-68
一、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平时我们外出听课总会发现教师上的展示课课时模糊不清。说是第一课时,它又没有进行字词的学习、读通课文、写字等。说是第二课时,然而学生对文本的接触又像是刚刚开始而已,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却看到了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教师小结,看到了第二课时目标。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这样教,第二课时又该如何教?如果平时我们不这样教,为什么展示课又这样作秀?  相似文献   

7.
教学《狐假虎威》的第一课时,教师要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的特点,展开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要让学生做做动作、结合语境来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要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读懂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周洁 《小学生》2013,(4):72-72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第一课时的读就是第一读和第二读的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怎样的教学才真正使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到位"?我们先来看一位老师执教的《"闪光的金子"》的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诱发情感期待读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叫什么?(徐大娟)怎么知道的?有老师的本家吗?怎么记住"徐"字呢?(学生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顺序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乡村走走,看看作家陈醉云先生笔下的乡下人家是怎样的?(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种形式检查字词。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一篇精读课文在两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读通课文,疏通文字,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适当的拓展训练。综观目前各种级别和范围的观摩课、评优课、研讨课,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讲读分析教学。为什么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特别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1.
四册七根火柴[创新设计 ]一、教学内容  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 2 学习品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二、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根火柴》的第二课时 ,一节课 ;2 课型 :品读课。三、主导教法 讨论法。四、教学蓝图 提出几个“主问题”让同学们讨论 :从课文中找出例子 ,说明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说明外貌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说明语言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 :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情节 ,认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品读字词。)教师导入 ,介绍这一节课的教学方法———讨…  相似文献   

12.
周梅华 《考试周刊》2011,(93):40-41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今天,我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小草和大树》。二、展示预习成果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就请大家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1.我会读。(课件出示)  相似文献   

13.
郭秀萍 《广西教育》2014,(29):50-50
正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引入课题,待学生学完生字新词后就迫不及待地引领学生进行所谓的"研读课文"。然而不少学生在"研读课文"时一知半解,甚至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这也是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师只有把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怎样才能使初读教学更有效。第一步:随意翻看,了解大意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在初读课文时,可能会对文中的插图  相似文献   

14.
目前的第一课时教学,存在越位、错位等现象。实际上,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的问题。简单地说,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读书、识字和写字,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扫清障碍。当然,在不同学段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就低年级而言,第一课时教学可解读课题,唤起阅读期待;整体感知,有效初读文本;聚焦字词,落实识记目标;再读课文,设置阅读悬念。  相似文献   

15.
初读也精彩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也就是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只有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那怎样才能让第一课时教学上出实效,上出精彩呢?我觉得应紧紧抓住一个“实”字.  相似文献   

16.
经常在低年级的常规课上看到有的老师在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对于学字词、读课文等环节都安排得环环相扣,抓得扎扎实实。但是在最后指导写字的环节时,却都是草草结束,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安排这一环节。课后询问执教老师,或说:上课指导写字太耽误时间,叫孩子课后自己去练习。或说:自己非书法专业出身,可以叫孩子去课外接受专业的写字指导。  相似文献   

17.
导入新课、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这六项教学步骤在小学语文第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很多小语刊物上的教学设计鲜见第一课时设计的踪影,大多公开课也以绚丽多彩的第二课时亮相。  相似文献   

18.
<正>阅读教学一般分为初读和深读两个阶段,初读阶段一般解决写了什么,深读阶段一般解决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对于精读课文,我们一般在第一课时进行初读,在第二课时进行深读;略读课文的教学虽然只用一个课时,但依然是先初读后深读。解决写了什么从另一种角度讲就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有的老师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往往形式单一。读了课文后,老师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这种方式偶尔用用未尝不可,但每篇  相似文献   

19.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区级赛课,内容是四年级上册《九色鹿》的第一课时。代表学校参赛,我心里没底:刚刚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上有点开窍,在忐忑中接受了任务,谁知参赛的是第一课时。这第一课时到底该怎么上呢?赛课时,我重点关注到每个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牢固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并点拨学生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学习九色鹿的外形。课上完了,自认为扎实的字词教  相似文献   

20.
课时教学要点: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心,讲读二、三段,认识“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的联系; 第三课时:研究文章的组织结构,重点讲读第四段,表情朗读。教学过程:(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一、轻读课文。讨论: 1.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开拓学生的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感知课文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次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