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姓名文化的跨文化翻译方面对英译本《聊斋志异选》进行评析,探讨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在姓名文化的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该利用多种策略,以便让外国读者更好地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欣赏《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进而加深对中国独特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讨论翟理斯所译《聊斋志异选》深受英语读者喜爱的原因,发现《聊斋志异》的英译并不是译者的无心之举,而是主、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为之。19世纪英国汉学发生求实转向,小说成为汉学家们了解中国现实的窗口。在这一背景下,翟理斯出于个人兴趣,同时为了角逐象征资本,最终选择翻译《聊斋志异》。受熟稔中国文学文化、了解英国文学传统和读者阅读期待的学者惯习影响,翟理斯放弃了全译《聊斋志异》的计划,而是从中挑选了164篇质量最好、最具代表性的篇目,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纯洁化、调整结构、增添注释等策略,以使《聊斋志异》符合当时英国的诗学规范和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使《聊斋志异》这朵中国文学的奇葩成功嫁接到英国文学这棵异株上,并开出了别样的花朵。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科举题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之一,与蒲松龄一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投射出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既渴望科举成功又因屡屡失利对科举有些厌倦,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进行抨击。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科举题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之一,与蒲松龄一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投射出蒲松龄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既渴望科举成功又因屡屡失利对科举有些厌倦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进行抨击。  相似文献   

5.
《叶生》是《聊斋志异》中科举题材方面的一篇优秀作品。此篇小说情节千回百转、跌宕起伏,在短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真实地再现了明清以来读书人的生存状态,有利于深入理解蒲松龄的思想,有利于了解和把握《聊斋志异》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揭示了作者"倾听自然--欣赏自然--化为自然"的生态观.《聊斋志异》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生态美学价值.它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审美心胸与追求和谐的审美趣向,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关系的传统,与自然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与《红楼梦》是明清“双姝”模式小说的典型代表。《聊斋志异》通过异类组合塑造出奇幻的“双姝”形象,既是对明末以来文学思潮的反思,也是对人间至情的向往;《红楼梦》则通过“影身人物”一真一幻等技法表现出作者的精神倾向。这既是受明末市井文学的影响,也是受中国传统儒家与道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解析《聊斋志异》中对不等值词的翻译来探讨如何才能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等值词翻译地既准确又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应如何翻译,该采取何种翻译方法,为翻译者在翻译不等值词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及文学有着内在的渊源,其作品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和韵味。文章概述了卡夫卡的中国文化情结的成因,并以《聊斋志异》与“庄周梦蝶”为例,揭示出卡夫卡创作中“人变成甲虫”这一反映人的异化的艺术特色,正是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吸纳。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叙事意象的审美功能在《聊斋志异》中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凝聚意义、凝聚主题;充当叙事线索,贯串叙事结构;保存审美趣味等。这是《聊斋志异》保持历久弥新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知己之情,是历来中国文人士子普遍渴求的情结。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一些作品中,也流露出对知音之赏、知己之感的渴望。作者将内心的孤愤寄托于《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也拥有数不胜数的经典著作。譬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或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这些古典名著、古代小说作品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见证、传承和发展;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特殊时代背景下各种事物的生动刻画和深入思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古代小说教学,这对帮助学生领会中国语言文化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  相似文献   

13.
继《陶渊明的幽灵》之后,沿着发掘古典生态资源的路径,鲁枢元将目光聚焦于《聊斋志异》这一古典文学名著身上,将其纳入生态框架下展开观照。作者致力于挖掘《聊斋志异》中潜在的生态因子,并采用随笔的文体和漫谈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加以连接。鲁枢元的这本新著与《陶渊明的幽灵》形成内在的逻辑演进关系,呈现出其开掘中国古典文化资源进而搭建生态路标的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在记录历史变迁,反映社会现实,刻画人物形象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聊斋志异》深受《史记》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拟从创作精神、作品思想内涵、艺术技巧等方面探讨《史记》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寻找《史记》对《聊斋志异》的启迪,总结我国古典小说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与唐代白行简《三梦记》、薛渔思《独孤遐叔》以及李玫《张生》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与《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凤阳士人》在人物塑造和内涵揭示中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才女形象,她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风采,蒲松龄以他独特的视角充分肯定了这些可爱可敬女性的聪明才智和不让须眉的自主精神。文章对《聊斋志异》中出现的才女形象进行了分类,并解读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的诸多篇章以天马行空的奇特幻想、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神奇变幻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最能打动儿童心灵的是那些机智勇敢、善良可爱、纯真无暇、有特异功能的儿童形象。虽然儿童形象不是《聊斋志异》的重点人物,但蒲松龄所塑造的儿童形象个个生动鲜明,极富个性,极易与小读者产生共鸣。我们对《聊斋志异》中出现的儿童形象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希望能从一个较新的角度了解蒲松龄的创作,进而对《聊斋志异》的文化内涵有一个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集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的特点于一身,成为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本文从《聊斋志异》的形成背景及作品本身出发,分析了作者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心理驱动力,通过对他的这种心理的分析,从而可以使我们对作者及作品有新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化传统出发,分析中国鬼狐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论述蒲松林鬼狐小说的特征及《聊斋志异》在写鬼、狐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不仅为中国短篇小说赢得了很高的世界声誉,也为后世的外文翻译留下了不小的挑战。以严复的"信"为标准,探讨郭临英译版本《瑞云》的优缺点,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