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它不仅塑造了阿Q这一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不朽形象,批判了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国民劣根性,而且以其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走向世界,影响未来. 相似文献
2.
赵宪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03,(7):34-36
[定位 ]《阿Q正传》在语言上非常有特色 ,尽管这篇小说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比如 ,写作背景和意图、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艺术特色等都是主要的教学内容 ,但通过把握小说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就更能够具体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也能更好地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小说在语言的特点上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人物对话极富个性、简短和精粹。二是描写性语言主要运用白描的手法 ,议论性和叙述性的语言运用的多是杂文式的笔法。三是人物的语言富有特殊的戏剧性和戏剧效果。[切入 ]1 .回顾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重新走入《故乡》《… 相似文献
3.
4.
5.
程玖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6):156-157
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当代的青年学生在审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时,却往往只注重小说喜剧性的外壳,忽略了作品悲剧性的内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廓清正常的精神慰藉与“精神胜利法”之间的本质区剐,促使学生孜孜追求健全独立的人格,为年轻一代找寻到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7.
《阿Q正传》是鲁迅明显受到西方文艺理论影响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中西结合的小说中,主人公阿Q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改编门外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筱霞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5)
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阿Q正传>成功上映.由此,再次引发关于鲁迅及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问题的探讨.本文举例分述了鲁迅本人几次对<阿Q正传>改编的态度,重点就81版<阿Q正传>的改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公布和新课程实验的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形式被逐渐摒弃,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冲破旧的语文教学模式并非易事,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来看,运用“问题教学法”无疑是一个较好的突破口。问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究来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我于旧历年关将近时,来到水乡绍兴。摆脱世俗的享受,避开人为炒作的热点,捏两本书,挂照相机,做一个自在的自助旅行者。累了,在百草园高大的皂角树下,坐在小竹凳上晒晒太阳;渴了,也数度挤进咸亨酒店温两碗绍兴老酒;乘乌篷船到乡下溜达溜达,看看如今的祥林嫂们,怎样忙于杀鸡、宰鹅;几经打听,来到古纤道,走在那条长长的石板桥上,想想,阿Q在这里拉过纤,贺老六就是累倒在这座桥下……看看绍兴人忙完了新正,各行业都上班,在正月初八毕毕剥剥的开工爆竹声中,我也回到了城里的家。翻阅背来的几本书,似乎是苏雪林第一个说鲁迅是乡土小说家,以后有周… 相似文献
14.
王小红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Z1)
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其宾主手法的运用是高超的。如以宾衬主:以“看客”的“宾”衬阿Q的“主”,加剧人物悲剧色彩。众宾拱主:以吴妈、小D、王胡、闲人等众多的“宾”的重复出现,以突现“主”的命运的悲剧性,类似新诗中的复唱手法。总之,真正做到“既得主又不弃宾”。 相似文献
15.
姚斯和伊塞尔确立的接受美学方法认为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重视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正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暗合,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特征,重视期待视野,拉开了审美距离,从而使作品散发出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6.
谈云雷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3(4):61-63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运用了大量的预设。由于这些预设违反了逻辑规则.谬误明显,有着可笑的内容,且进行了艺术的夸张,于是形成了轻松的幽默。 相似文献
17.
阿Q的性格主要表现为"精神胜利法",他常常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忌讳缺点,死爱面子,欺软怕硬,欺善怕恶,麻木,健忘,等等。阿Q性格的形成有其历史、时代及个人的原因。阿Q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流露出我们国人灵魂的劣根性。历史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摒弃"精神胜利法",就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8.
程勇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6):77-80
《阿Q正传》的电影改编可以从编剧和导演两者来分析。编剧上,主要有情节的改编、人物和故事场景的设置、小说第一章“序”的改写三方面,前两者基本上成功,主要失误是没有添加一些必要情节,观众对阿Q缺乏认同感,后者则基本上失败了。导演上,画外音的运用多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影片风格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喜剧性过强,悲剧况味不足,其他一些导演处理也存在失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材对<阿Q正传>由节选到全文入选,且单独构成一个单元,与<红楼梦><史记>一样成为专题,我们对<阿Q正传>的研究也应该从局部走向整体.国外研究者对<阿Q正传>整部作品的研究,许多意见和看法让我们耳目一新.(对有关资料收录较为齐全的两本书:一本是<说不尽的阿Q--无处不在的魂灵>,陈漱渝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9月版;另一本是<阿Q70年>,彭小苓、韩蔼丽编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语言是有意味的语言,某些模糊语言在文章中的使用,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起到了精确语言所不能达到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解读和欣赏这些模糊语言呢?我认为还原法是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做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