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人的需要     
人作为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物 ,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人的自然需要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生物需要、生理需要 ,包括物质生活需要、性生活需要、健康和安全需要 ;人的社会需要即人对社会的需要 ,包括人与人的相互依存需要、人际交往需要和劳动合作需要 ;人的精神需要包括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意志需要三个方面。其中 ,认知需要包括求真、向善、爱美的需要 ;情感需要是人对积极、愉悦情感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消极、忧郁情感的克除和消解 ;意志需要即对良好意志品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需要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为满足生存与发展之需而进行着各种文化创造活动。当人们实现某种功利目的时,便产生了精神愉悦。但审美所产生的精神愉悦与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生的精神愉悦具有本质区别。当人们超越其具体功利目的而企图再度体验进行某种文化创造活动所获得的精神愉悦时,审美需要就产生了。审美需要不仅起源于人类的各种文化创造活动,还与人类自我意识及其多种心理功能的发展等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3.
任风 《成才之路》2010,(33):I0002-I0002
人类的生存需要一个充裕的物质世界,更需要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追求和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作为人类灵魂的家园和人类心灵的港湾,对社会和历史具有能动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1.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的生活需要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过去单纯的物质方面,而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大学生在追求精神满足的要求上,显得尤为突出。同时经济全球化,使世界逐渐变为一个"地球村",各国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我们在学习外国经验的过程中,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激发了赶超别人的热情;与此同时,国外一些不健康的、不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传播开来,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相似文献   

5.
人的精神需要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之中。人的精神需要决定人的行为动机,构筑广泛的社会联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不断满足和发展人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发展使精神消费在人类消费总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人类的消费出现了精神性转向趋势。与物质消费相比,精神消费在消费对象、消费主体以及消费过程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精神消费是一个外延极其广阔的消费领域,包括生态精神消费、物品精神消费及文化精神消费等多种类型。精神消费对于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对于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是一个对人类社会发展将带来重大影响的全新时代,因此,对其概念和内涵的准确把握具有重大意义。知识经济是指主要运用知识的力量来完成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特定时代,其内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是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全方位需要的,知识经济将彻底改变人类以往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图书馆员职业精神这个概念也许就和理性、文化等许多问题一样,都是为人熟知但又模糊不清的。事实上这也是很自然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和多重的整体,每一种特定的存在,都有其特性,就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来讨论,在一方面,图书馆员在知识分子中又具有一种特殊的方面,其主要不是致力于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而是借助于技术致力于对图书的保管、整理、流通以及对人类图书知识的发展做历史的研究,因而又需要一些特殊的职业精神、气质和禀赋。  相似文献   

9.
所谓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求善,“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做”?人文就是为了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人文精神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牢固纽带。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改革冲击着精神生活的秩序,造成一部分人精神需要的危机。文中从加强精神生产、精神生活领域的立法和司法工作来保障人民的精神需要不受损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体系;保护好精神生产者自由创造的权利;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使健康合理的精神需要得以产生,并引导人类的精神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等几个方面具体阐释了走出这一危机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历程,就是对人生境界和社会生存环境不断追求的历程。时代的发展已把 人的审美素质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美学精神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趣味,丰富人的人生体 验,健全人的人格。人的审美素质和美学精神正在与现代社会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精神动力是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必要动力,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精神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精神动力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培育.马克思主义精神需要理论对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途径具有指导意义,应该在精神需要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途径,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  相似文献   

13.
传统美学观认为,审美现象只是艺术范畴内发生的特殊精神活动,人类 的非精神活动领域并不存在审美,因而审美是不带有任何功得目的的,但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看,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虽不同于纯艺术的精神创造,但同样具有审美性,这是由于艺术的精神性创造和非艺术的创造都根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社会心理,是在社会心理的中介性影响下进行的审美活动,因此,审美既属于艺术明世界,也属于非艺术的物质说明世界,是精神和物质的复合性活动,同时又都负有特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即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生成来源主要有三个:学生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和学科发展。每一个来源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都有具体的内容和相应的方法。反思生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来源,具主要局限为: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的需要;不能完整地体现出学科发展的需要;过分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5.
教育对象在不同的生命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生命体征。弘扬人的主体性,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关注点。精神成人,使大学生具有求善求真的思维导向和相对稳定的一般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知之基点;实践创新,大学生在投身社会的行动中,使人的精神、品行得以生长、强化,进而内化、固化,成为社会主体的人;精神成人与实践创新双向运动,互相印证,最终让每一个大学生成为知行如一的真诚人,在求美的人生旅途中,献身社会,服务人类。  相似文献   

16.
罗雪扬 《今日教育》2006,(7S):70-70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而精神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与精神交往实践过程中,为了协调利益关系、维系社会和谐与涵养精神生活,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指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价值观念以及实践活动的一种摄取状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状态、个体思想品德成长状况在需要层面上的折射。综合运用“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哲学范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意味着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需要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需要的主体地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问题的研究,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关键命题,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审美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 塑造完美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审美教育同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净化精神世界和开发创造智能的关系与作用的分析中,阐述了它的重要作用,说明在学校和学科教育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作为构成人类生活需要的基本元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阶段,各种需要构成人们生活的比重不同,优势地位、主导地位也有所差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精神性、社会性为主导的发展性需要取代了过去的基本生存性需要,成为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广泛性、质量性、整体性、为人性和共享性等时代内涵,逻辑内蕴着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变革创新、共同创造等重要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20.
陈蕾 《青年教师》2006,(1):22-24
现代社会,我们崇尚个性的张扬、精神的展示。教师是社会中特殊的一群,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他们都是与众不同、丰富多彩的,教育需要、学生也需要真实地展示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现在社会普遍存在对教师精神世界关注不够的现象。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利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