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个性化是《三国志演义》心理战术的重要特征,作家通过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展示心理战术的奥妙,从而揭示了战争中将帅的性格往往决定战争的进程甚至影响历史的发展这一重大的、发人深省的社会命题。  相似文献   

3.
旧书     
《高中生之友》2011,(22):34-36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轻轻地翻开扉页,这温柔的文字一如母亲含泪的眼眸。这本《徐志摩诗集》,已经苍老得外皮脱落,正赤裸地看着这个世界。但它却是我们家中唯一的精装书。这本书原价九块八,在当时,可以想象母亲是怎  相似文献   

4.
2011年湖北卷     
《同学少年》2011,(9):16-19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轻轻地翻开书,扉页这温柔的文字一如母亲含泪的眼眸。这本《徐志摩.诗集》,已经苍老得脱下外衣,正赤裸地看着这个世界。但它却是我们家中唯一的精装书。这本书原价九元八,在当时,可以想象母亲是怎样的省吃俭用才得到这本书啊。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平话>是说书艺人讲说三国故事的底本,它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版,因此,罗贯中如果创作<三国演义>应当借鉴此书.但从<平话>的内容看,三国故事在元末明初还不够成熟,罗贯中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杰作来.<三国演义>应当是宋元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们世代累积不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6.
少年事     
周凡坐在宽敞的大学自习室里,眼泪突然就没来由地落下。 一颗一颗,狠狠砸在明晃晃的课桌上。  相似文献   

7.
少年二三事     
你一言不发地走在我旁边,我转头看你,睫毛在你眼睑下投出一片阴影你的头发有点乱,遮住了半只眼睛。我在想,我们能不能一直这样走下去?到岔路口,你挥挥手消失在暮色里。我可以感觉到:从你方向吹来的风,有恰到好处婚温度。  相似文献   

8.
少年自私事     
禅小美的文章实在是一般。但她从不这样认为,她喜欢在收上来的稿子里,东修西改,然后署上自己第二作者的名字。尽管如此.她的板报主编的位置,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一点,实在是因为她爸爸是校长的缘故。  相似文献   

9.
研究者一直认为增插在《三国志演义》中的"静轩诗"所咏吟的是古人古事,属于诗歌体类中的咏史诗。对此,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量化分析后的结果却是否定的,认为"静轩诗"所吟咏的是小说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虚构的故事情节,故不可视之为咏史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揭示"襄阳会"故事的史实依据,梳理故事传承积累的过程之后,对元杂剧、元平话作品中的"襄阳会"故事作了比较分析,进而论证《三国志通俗演义》对这一传统故事的继承与超越,说明这部长篇小说虽然是"世代累积型"的,但它的写定者罗贯中的艺术创新之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成书于金代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面如紫玉";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关羽开始有"赤面"或"丹脸"的直接描述,如"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等。蒙古族审美文化认为"赤面"或"红脸"象征着武勇,是好汉或英雄的体征之一;而《三国志演义》中关羽的"面如重枣"(疑原为"面如挣枣")之赤面的描写来自元杂剧三国戏而不是《三国志平话》,从而可推知《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录鬼簿续编》所记载的戏曲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茶事     
乡村五月的晨,醒得特别早。仿佛还没来得及揉揉眼,天色便温柔地明亮起来。  相似文献   

13.
我升入初中的时候,正赶上这年中学入学人数比往年大幅度增加,老师从入学之初就开始给我们强调这一点。什么竞争更加激烈啦,不努力就要遭淘汰啦之类的话,被天天灌进我们这些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还充满幻想和萌动的半大不小的孩子的耳中,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乏快乐,却也时常笼罩  相似文献   

14.
跨越人生一个又一个困境,然后,瞥见青涩的果子转为艳红。1995年,我进入了位于上海莘庄的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又称二少体),在那里,开始了我的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的吴蜀夷陵之战是罗贯中笔下“三大战役”之一,不仅在战争指挥艺术上堪称经典之战,在文学描写上亦堪称经典之笔。作者通过虚夸战争规模、改造战争性质、层层设置波澜等手段,大大增强了夷陵之战的传奇色彩,充分显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精妙的虚构艺术。  相似文献   

16.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7.
少年功夫梦     
难以想象,老爸中学时的样子:是像他所讲的——瘦弱,看看他现在不知道算是结实还是肥胖的肚子,简直是判若两人吧。更难以想象的是,中学时代瘦弱的老爸,还曾有一个功夫梦。那时候,爷爷在电影院工作,爸爸“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有新电影出来就会去看。有一次一部关于少林寺的电影上映,爸爸一看就着了迷,以至于那段时间每天放了学吃完饭就往电影院跑,把那部电影前前后后看了三十多遍,到最后几乎都能把台词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相似文献   

18.
《少年王冕》一课,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家用,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仍不忘孝敬母亲的故事。回顾2009~2011年间两次教学《少年王冕》,颇有几分感触,于是,笔者欣然提笔,记录下教学《少年王冕》一课的行与思。  相似文献   

19.
《全相平话三国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人物塑造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张飞形象的塑造上。原因在于:关羽崇拜的影响;不同作者审美取向的差异;不同艺术形式叙述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对三顾茅庐一事进行铺叙、渲染的是《三国志平话》和元代无名氏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但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及语言运用上都显得粗糙不成熟。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思维,使该故事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趣味的求贤桥段,成功刻画出刘备的仁君形象和诸葛亮的智者形象,因此赋予了三顾茅庐高雅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