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有利作用。新课程标准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查l发现,由于长期受传统作业模式的束缚,学生的数学作业还未完全走出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主要表现为:①作业布置随意,缺乏指导性,教师随意翻开书本或练习册布置几道题,无思考价值的练习,学生只是应付式完成,有的不求甚解;②作业形式单调,学生作业以做、抄、写、背为主,机械重复课本上的习题,作业内容乏味重复,致使学生态度消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如何设计,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激发学生兴趣,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型的作业;②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变硬性统一的作业为自主性作业;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作业为开放性作业。  相似文献   

4.
张曼 《今日教育》2009,(10):30-30
传统观念认为,作业应该多多益善,力求面面俱到,但往往量多质滥;作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收效甚微。语文作业,成了学生的负担,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提出《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不应仅限于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英语课外作业就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而反观我们传统的作业布置与批改,问题却不容乐观。传统的作业布置往往缺乏层次,造成了学习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吃不了”;作业布置图“量”不求“质”;基本上采用“拿来主义”策略和“题海”战术,作业重复且繁多。  相似文献   

6.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有的教师布置作业单一、枯燥,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布置作业整齐划一、一刀切,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造成“差生吃不消,优生吃不饱”;有的教师布置作业重复、乏味,学生体验不到做作业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教学中,广大教师普遍认为作业都是以文字、作业本的形式和以学生个人对象来进行的。这种作业观追求的是短期的成效,缺少人文关怀,作业形式单一,忽视个性,阻碍学生个性发展;作业负担繁重,机械重复,效率低下;教师评价单调,反馈随意,易挫伤学生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朱丹 《中学教研》2009,(9):25-26
笔者在最近的一次作业批改中看到学生在解一道题时出现了多种思路.有的思路简洁明快,一气呵成;有的思路模糊,甚至发生理解错误.但分析起来,每种思路都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取向,透视出学生探索的执着,闪烁着学生智慧的光芒.笔者在随后的作业评讲课上对这些思路进行了及时点评.点评在宽松、民主、相互信任与尊重的气氛中进行,学生表现出了少有的热情,师生互动空前热烈.学生的表现让笔者感慨万千.当今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整天面对题山卷海,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和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让学生无暇对所学内容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和反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多了盲从与模仿,少了灵感和个性,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科教育评价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落实.为了应试,为了升学,人们本能地相信多布置作业、反复学习、甚至不断重复,总会使学生掌握知识.大部分学生疲于应付,完全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甚至是为应付老师而写作业,作业内容多,形式单一,枯燥无味,学生花时间多,机械操练,效率低.不仅失去了化学学习的应有意义,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语文作业模式完全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思维.单纯的单调的机械重复.带来了学生思维的僵化和学习兴趣的丧失,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许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要提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语文作业模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外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作业量或多或少走极端.作业的内容机械重复无效果.作业的形式简单单一无新意……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它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所以,作为课堂的延伸,语文作业的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1.尊重个性,突出针对性。
  1.1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在教学实际当中,小学阅读练习设计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无视学生个体差异,练习设计集体划一,无层次性;二是作业设计类型单一,书面作业"一统天下";三是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大量机械重复作业占据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学习效率低下。在一个教学群体中,学生个体在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因此,教学目标的达成必然存在着先后快慢之分。练习时应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分步落实。如背诵课文时,对记忆力强、理解能力突出的优生,可要求其当堂或当天背诵,而对记忆力一般,理解能力较差的中差生,可适当放宽要求,在两三天内或周内背诵。  相似文献   

13.
曾诚  胡志中 《四川教育》2005,(10):26-26
作业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离不开作业、作业设计的理念不同、训练的侧重点不同.效果自然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有不同的作业分类方法。如果以“教材”为标准划分.教材上的练习可称为“规定性作业”.教材之外教师根据学情添加的部分可以叫做“补充性作业”;如果按程度深浅划分.可以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如果按完戍作业的方式分,又可分为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我们坚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针对过去作业的“软肋”.在作业的自主选择性和实践性方面作一些探索:第一组案例针对学生差异.从分层设置、弹性要求、自主设计等角度凸显作业的选择性;第二组案例则通过主题活动、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沟通课堂内外,整合校内外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彰显作业的开放当然。这些做法与上面提到的各种作业方式并不矛盾.他们是彼此包容、相互补充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仅以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数学作业设计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意识已深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数学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知识落实的重要途径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合理的作业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设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大声疾呼要为学生减轻负担的今天,作业减负问题值得研究.作为学生,你们在想什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等于可以或者应该取消必要的课外作业.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应当重视课外作业的自我调控.古人说得好:“学贵有方”,“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作业减负的自我调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时间上科学安在众多的习题面前,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以分别采用心作法、略作法和详作法.凡是简单重复、一看就会的问题可以一扫而过,即就是所谓的心作法;对具有典型性的双基题,可视各人的实际能力分别采用略…  相似文献   

16.
有效作业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业的目的不仅是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作业,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并能够用这种能力去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前有些教师对作业采取“拿来主义”,或直接取自教辅资料,或网上下载,而没有进行选择、增删和创造,导致作业的设计重复、  相似文献   

17.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以作业改革推动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研究;落实减负措施,科学引导作业布置与批阅.提供真正适合学生的作业布置方式与批改方式;改变传统理念,使作业成为孩子遨游知识乐园的快乐天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重复着差、低效益的运作,数学教师承受着高投入而低产出的迷茫与困惑却无法解脱.教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和策略相对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以讲解为主,基本停留在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加班加点,大量重复训练.学生层面,无心上数学课,抄袭作业,厌恶数学,直接的后果是数学成绩不理想,进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与提高.  相似文献   

19.
家庭作业是小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就在许多教师为孩子们作业马虎、潦草,甚至是相互抄袭而大伤脑筋的时候,美国曼卡托地区一位资深教学研究人员撰文提出,应注意减少那些简单重复型的家庭作业,并适当设计更多鼓励孩子创造、思考、研究和动手实践的作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敷衍或相互抄袭作业的行为.使他们在原创性家庭作业过程中,锻炼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20.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本文从指点迷津,强化动机;随堂批改,及时反馈;保护自尊,改“×”为“△“;人文关怀,激励为主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