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教材以“退回”来注释诗句中的“却”字。愚以为,“却”字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再、又”,“却坐”,即“再坐下”或“又坐下”。李白写有两首《白头吟》诗,一首中有“覆水再收岂满杯”,另一首则作“覆水却收不满杯”,据此可知,“却”即“再”也。贾岛《玩月》:“步到竹丛外,东望如隔帘。却坐竹丛外,清思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了“教育在线”网站上《做一个不对下属发火的校长》的帖子及跟帖后,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位校长。他私下里戏称自己为“皮球”校长、“车胎”校长,多次在教师会上发出“号召”——“有气冲我来,有火朝我发!”一次,我就亲眼目睹了一位女教师因为所负责班级的卫生常规被扣分而对他大动肝火的一幕:女教师“面红耳赤”,他却“和颜悦色”;女教师“咄咄逼人”,他却“柔语细声”。一番耐心细致的分析与解释后,女教师的脸上终于“多云转晴”。女教师是怒气冲冲而来,高高兴兴离去。校长的这种“窝囊”做法让我一时难以理解,但他心甘情愿“受气”…  相似文献   

3.
星期六刚吃过晚饭,我家就“戒严”了。妈妈“起诉”我,说我吃饭有“越轨”行为,要剥夺我看电视的权利,还代表“法院”勒令我速上“法庭”。说实在的。叫我上“法庭”可以,可不让我看电视,却像割了我身上的一块肉一样难受。向妈妈求情是没有用的,她是我们家的“铁娘子”、女“包公”。于是,我就去“闺阁”找姐姐帮忙,可姐姐却阴阳怪气地说:“糊涂难得,难得糊涂。我是糊涂庙里的糊涂神,一塌糊涂。Bye——”我又  相似文献   

4.
“却”应释为“退”山东省五莲县一中刘鹏翔现行高中语文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中有“却与小姑别”之句,课文下面注释为“回头再同小姑告别”,我认为其中的“却”释为“回头”欠妥,在这里应释为“退”。首先,从词义看,“却”在古汉语中释为“退”或“使退”这一意思较...  相似文献   

5.
一天晚上,小明正在做作业,忽然,字典里传来了叽叽喳喳的音。小明仔细一听,原来是“辨”和“辩”两兄弟在互相诉苦。只听“辨”大哥说:“上语文课时,老师出了一道选择题:法庭,被告人和原告争()着。[辨、辩]这原本是‘辩’小弟你的作,可小主人却硬拉我去,害我在法庭上坐了半天也没吐出一字。”“我的遭遇还不是一样。小主人在造句时,竟把‘辨别哪杯是开水’的‘辨’写成了‘辩’,弄得我看了半天,也没有说出。”“辩”小弟也诉苦道。“我真想告诉小主人,我们兄弟俩虽然长得像,读音也相同,可意思却截然不同。我‘辨’字的中间是“”,表示用眼睛…  相似文献   

6.
“1”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1”,是1、2、3、4、5中的“1”。在数学中,我是笔直地竖立着,在语文中,我却舒服地躺着,可不管怎么样,我就是我:数学王国里大名鼎鼎的“1”。“×”与“÷”两兄弟最佩服我了,因为我乘、除任何  相似文献   

7.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或许是很多老师上课的开场白,我也不例外。可今天学生却让我破例顺应他们的要求,上了一道他们自己“点的菜”。看似方法有点另类,但效果却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8.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或许是很多老师上课的开场白,我也不例外。可今天学生却让我破例顺应他们的要求,上了一道他们自己“点的菜”。看似方法有点另类,但效果却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9.
《父母必读》2010,(12):113-113
翻开书,我先吓了一跳,“等薪水增加再来存钱”、“收入-支出-储蓄”这两条我觉得天经地义的想法,却被作者列为“理财两大迷思”。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老想着“拿”,西半球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他却总惦记“拿大家”:要是全国每人给我一根火柴的价值——一厘钱,那我就成富翁了。另一种人却致力于“给”,他像“红烛”一样,只知奉献,莫问前程;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考虑的是:如果能给全国每个人一根火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的事说怪就怪——我的“债主”却把我当成他的“小债主”,可我深深地知道,欠他的“债”,我是无法还清的。  相似文献   

12.
电话响了,传来了女儿颤颤的声音:“妈妈,我这次数学考砸了。妈妈,我怎么办啊?”我的心一痛,焦急、怜惜、焦虑在那一瞬间一起涌上来:“别着急,考砸了也没关系。”她却不听我说什  相似文献   

13.
李楷 《红领巾》2009,(6):I0006-I0006
我在班里可是风度翩翩、人见人爱的“大帅哥”。除了吃饭外,我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无奈总是管不住我这张嘴!每当身为班长的我声情并茂地站在台上发言时,那肥硕的“将军肚”却在日益削减我的魅力值。  相似文献   

14.
生活就像旅程,其中埋藏着数不尽的快乐宝藏。在这诸多宝藏中,我最喜欢在书中寻找快乐。我热爱阅读,可我那个“唐僧老妈”却时时对我这个“书虫”念那讨厌的“禁书紧箍咒”。于是,我和老妈之间便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简直可与《西游记》相媲美的大战。第一幕:“唐僧老妈”强施紧箍咒“看的什么书呀?《金银岛》!又是课外书!  相似文献   

15.
很多家长强迫孩子超越其能力学习知识,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我班的周霞便是一例。在一次计算课中,我教小朋友学写数字“3”。我喊周霞到黑板前来示范,可是她没写“3”。却写出了算术题“2 3=5”、“4 4=8”。  相似文献   

16.
王益民 《班主任》2010,(4):49-50
看到前文老师们对于“手机进校园”的讨论,明显感到现在老师的思维水平有了很大进步,法律意识、平等观念、民主意识、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都能在只言片语间得以显现,让我也很受教育。对“手机进校园”这个问题,若时间倒推若干年,我的回答是“禁”,但今天,我却会说“放”。  相似文献   

17.
那天下午5点多,我正在电脑上敲一篇文稿,电话响了,一接听,却没有声音。我连喂了几声后,电话里传来了颤颤巍巍的一声:“妈妈,是我。”“哦?茜茜!”我感到有些意外。女儿一般是不会打电话回来的,除非过节,或者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妈妈,我这次数学考砸了,真的,特别特别砸!妈妈,我怎么办啊?”女儿的声音哑哑的,还带着点哭音。我的心一痛,焦急、怜惜、忧虑在那一瞬间一齐涌上来。“别着急,啊,考砸了也没关系。”我根本没多想,脱口而出地安慰她说。她却不听我说什么,仍然用哭腔说道:“妈妈,我觉得我数学真的学不好了,我怎么办啊,我要倒了。”听她…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总是沉浸在对“吃”的渴望中。父亲见我嘴馋,常常对我说“少吃滋味多、多吃滋味少”的道理,懵懂的我隐约感到这仅是父亲对生活无奈的自我慰藉罢了。长大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吃”消耗了一定的时间、精力和体力之后,使人渐渐觉得“吃”是压力,“吃”是负担,往往是吃得无奈,吃得无聊。有人戏言,原来是“饱人肚里不知饿人饥”,谁料想如今是“饿人肚里不知饱人难”。不是吗?吃的次数多了,却没有了儿时对过春节般的盼望;吃的形式新了,却没有了中秋节晚上全家一边赏月一边分月饼时的情趣;吃的档次高了,却没有了…  相似文献   

19.
潘鑫媛 《新读写》2011,(12):11-11
都说“独生子女”好,可谁知“独生”也有“独生”的烦恼。我就是一个典型的“90后”,生在“独生”年代的我尝到了“独生”的甜头,却也有着“独生子女”的烦恼。  相似文献   

20.
在语言的长河中,“我”从不被人重视,因为“我”貌不惊人,是“短词小字”,但“我”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却很高。见面时用“我”,分别时也用“我”,请人吃饭时还用“我”;形容有生命的东西用“我”,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用“我”。总之“我”是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