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玉婷 《青海科技》2001,8(3):18-20
1高新技术是青海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口、资源、环境是21世纪青海社会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但是土地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日益短缺、土壤流失、沙漠化土地蔓延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一是农业技术进步迟缓.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经济牵动强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少,农业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形成规模的只有20%.二是自然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2.
水利工程是疏导水患、预防自然灾害的种方式。在现代科技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我国水患疏导及自然灾害的预防。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与实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安全管理是影响工程施工进度、保护人员及设备安全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前沿,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针对全地区水资源分布特点进行优化配置,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持续利用,可有效防御自然灾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保证我县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经济效益是支撑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朋友经济来源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中国重视,加强小型农田水利的修建,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用水问题,还能抵抗一些自然灾害,增加农作物收益。就修建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施工和管理措施进行论述研究。  相似文献   

5.
胡玉婷 《青海科技》2001,8(3):18-20
1 高新技术是青海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口、资源、环境是21世纪青海社会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但是土地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日益短缺,土壤流失、沙漠化土地蔓延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一是农业技术进步迟缓。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经济牵动强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少,农业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形成规模的只有20%。二是自然灾害频繁。近20年,东部农业区14个县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20世纪90年代干旱程度加剧,全…  相似文献   

6.
蒋宏伟  张久志 《中国科技信息》2005,(15A):215-215,217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前沿,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针对全地区水资源分布特点进行优化配置,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持续利用,可有效防御自然灾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保证我县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内容之一,我们在对其进行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就一定要对其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要求。但是,从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病害问题,这不仅让农业的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受到影响,还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相关的处理办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乡镇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确保广大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生命财产安全重要的关键性工程设施。加强乡镇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设施完整、功能齐全、运转正常的水利工程设施,进一步提高各地防洪防灾、抗旱除涝、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并降低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确保农村社会繁荣、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造水利工程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对水患起到了一定的疏导作用。因为现阶段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都非常迅速,所以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对抗自然灾害、也有利于对水患进行疏通。针对这些现象,我国水利建设的实施和审批速度有所加快。在对水利工程进行施工时,对其施工进度具有直接影响的就是安全管理。首先介绍了水利工程施工时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介绍了施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就施工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农村环境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环 《中国科技信息》2006,(21):199-202
为了实现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环境存在着严重水资源短缺、浪费、污染现象,农业生态系统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公众环保意识差,环境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措施,以促进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好21世纪全面现代化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十分的重视,在农业分布的区域大力的兴建水利工程,从而提升农业的产量,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我国在各个区域都建有一定数量的水利工程,但是深入了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通过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良。农田水利工程可以增加农田对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本文就是根据我国目前水利工程建设实际情况,阐述不利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抗御自然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建好、管好、用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其发挥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会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经济下滑、农业减产以及气候移民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各国政府当前已经把气候变化作为当前的重要问题来应对,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框架,重视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强调国际科技合作,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和碳税,利用经济刺激计划力挺低碳发展路径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华北平原水资源初步分析 华北平原地理位置重要,不仅有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而且农业生产潜力很大。因此,全面考虑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水源建设。确保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提高农业用水保证程度是很重要的。 华北平原自然灾害较多,究竟什么是主要的?通常认为是旱灾,实际危害农业生产最大的是涝灾而不是旱灾。据史料分析,河北省涝灾平均1.5年发生一次,特大涝灾约16年一次,而  相似文献   

15.
<正> (一) 十年改革,成都市农村经济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市粮食生产继1983年获历史最高水平后,近几年却徘徊不前。究其原因,除播种面积缩小,科技无重大突破,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对农业的投入减少,导致地力下降、抗灾力弱、后劲不足。农业投入:包括国家投入、集休投入和农户投入。从成都市部分区县看:国家和集体投入约占10%左右,急需增加其对农业的投入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引导、保证农户家庭的投入。农户  相似文献   

16.
林笑 《华夏星火》2016,(3):65-67
1月下旬,“霸王级”寒潮横扫中国近一周,多地出现历史上罕见的降雪、低温、降雨.寒潮不仅让很多地区创下历史低温记录,而且也让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其中大棚蔬菜、水果受灾最重,仅河北省就有134万亩设施蔬菜受灾,7.3万亩绝收.寒潮也让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农作物、水产养殖经历低温的生死煎熬. 自然灾害一出现,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农业保险.传统的农业生产一直面临靠天吃饭的局面,遭遇自然灾害,减产和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而农业保险恰恰能在农民受到自然灾害时提供相应的赔偿,弥补部分损失.  相似文献   

17.
钟婧 《华夏星火》2021,(3):54-58
2020年,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科学应对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入实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农业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并快速恢复增长,农经预警指数也回升至"绿灯区",农业经济总体上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农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水土资源短缺、自然灾害与病虫害频发、生产力低下、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等突出问题,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对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构成威胁.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科技支撑及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巨轮,正渐渐驶近人们企盼已久的21世纪。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回眸即将逝去的百年,我们无不为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而骄傲,无不对21世纪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人多地少,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而道远。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现代化,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寻找一条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灵武市地处宁夏引黄灌区秦渠、汉渠、东干渠三大干渠稍段,农业季节性缺水问题严重。同时许多水利工程运行多年,老化失修问题严重,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影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水利改革力度,加大水利建设和投资力度,是不断夯实水利基础设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