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音的产生》这节内容实验性较强,它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有什么性质?根据这一要求我按下列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1创造环境,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课前我让学生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并把学生分组比赛,看谁听到的声音多,上课时让学生充分汇报所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实际观察,学生发现所有物体都会发出声音。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它们为什么都会产生声音?而且是不摸、不敲、不打、不吹是不会悉的现象、陌生的问题使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倾听周围的声音,能正确分辨出自然界和人工活动发出的声音。 2.学生通过实验明确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并知道怎样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 3.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声音是物体发出的,没有物体就不能发出声音”的结论。 4.学生通过活动能分辨声音的方向、远近、大小、高低,感受声音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声音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传播媒体和工具。本文从教师声音对教学质量、学生知识的接受、学生想象力的展开、学生智能的养成、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的形成等方面,论述了教师声音的影响及其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对教师声音形象塑造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物理考试中,考察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声物质、声音的三要素等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是很高。在复习指导时,只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然后强化学生应用概念去灵活地解题就行了。相比较而言,只要复习得法,学生在这方面的失分就会很少。本文以三道题目为例,来讲解有关声现象复习思路,以帮助同学们在复习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课是指导学生寻找声音,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传声这一现象。闫教师把本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探究上,她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身边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探究,从而知道声音可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传播。为了帮助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教材中《声音的产生》一课,讲到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学生们对声音并不陌生,但涉及到声音和振动之间的关系就难以理解。教材中几个实验表现出的声音与振动关系的现象不太明显,且短时间就消失了,不能保留下来。本教具(图1)把声波转化为机集音筒振动膜细铜丝金属环表针总成柱记录针图2械振动,利用杠杆原理,把声音使乳胶膜产生的微小振动放大,并通过记录针把放大的振动状况“记录”在涂有炭黑的玻璃片上,从而使学生容易看清声音振动现象,促进了学生对声音与振动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  相似文献   

7.
歌唱需要有美好的声音,这是不言而喻的.还而,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声音修练得优美,技巧纯熟,这是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所必须努力追求的。如果单纯靠天生的歌喉,满足于能唱几首简单的歌曲,也许目前还能应付一下,可是长此以往,很快就会捉襟见肘,停滞不前。近四年之久的大专声乐教学实践说明,要想把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提高上去,必须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产生正确的声音概念是靠生理基础和实践基础,就是说正确的声音概念要通过建立准确而优美的声音听觉,建立心目中的声音形象而产生正确的审美标难。下面就…  相似文献   

8.
严宁 《物理教师》2001,22(5):48-48
初中学生学过乐音的三要素后,常见到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所示,在试管里装入深度不同的水,当向试管口由A向D轻轻吹气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这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学生常常出错,其主要原因是课本只说明振动的弦的长短、松紧、粗细与声音音调的关系,而未涉及振动的空气柱的长短与声音音调的关系.有必要通过实验来演示振动的空气柱长短与声音音调变化的关系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就是课堂。课堂应该是教育公正和谐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或现象。这些声音或现象会给教学带来苦恼。其实,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或现象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和内涵。不和谐的声音或现象是对教学的干扰,同时也是教育灵感的来临,教师如能辨识这些声音或现象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让它们分享课堂、感受公正,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天还未亮,我就被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催醒。顺着声音走过去,我看见十几个学生一溜排站开,大声地诵读着,声音在整个山谷里回荡。我被这声音陶醉了,这是山谷里最动人的声音。看着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的心绪也随之起伏起来,这是老师的希望,也是整个山村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声音”是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一节,但由于声音是看不见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缺乏现象的直观性,阻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利用软件,把不可视的声音转化为可视的波形,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促进物理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2.
彭筱屏 《湖南教育》2002,(12):32-32
我校的幼师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基础较差,年龄大都在十五、六岁,声带发育不十分成熟,大多用真声歌唱,到了中声区偏高后就出现一些喊叫现象,不仅不悦耳,也很容易损坏嗓子。让她们运用假声歌唱时,音量很小,声音虚弱,一下子很难把声音唱出来,并有些不习惯,思想上还有些疑惑。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把假声放出来,得到圆润、明亮、结实的声音,笔者作了如下的实践与探索。消除思想顾虑,增强自信心。要让学生明白,用纯真声或纯假声歌唱都是不科学的,科学的声音是真假声的有机混合。并告知学生,刚开始,假声音量小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对本教材作了如下调整:在知识目标上,没有把课本中“我们能‘看见’声音吗?”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认识,而是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融入到学生的第二次实验中,通过让学生再次亲手实践,体验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的歌唱教学技能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小学生声音训练中,采用的是音乐院校专业的训练方法。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因此,他们不感兴趣。特别是升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不愿张口。课改以来,教师们重视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对声音训练强调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相似文献   

15.
侯春燕 《科学课》2010,(1):14-16
《声音的产生》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过程:1.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问: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想知道?2.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学生说出“我是这么想的!”“我认为应该这样!”的声音。教师真切地感受到这是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然而很多时候,教师听到这种声音时,却在大意与匆忙中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以致课堂留下了遗憾。如果教师留意这些心声,一定会让课堂进发出喜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17.
由于几千年的“上智下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教育在传统的意义 上,主要指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赐予,并且这种赐予似乎都是教师通过声音方式,从口里“ 讲”或“说”出来的,声音充斥学生周围,“听”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不能 体罚学生了,教育似乎就等于“叫”:教师的讲课声;校长的教导声;班主任的批评声;父 母的唠叨声,特别是,有的班主任坚信:“说你听、你就听,不听也得听”。学生们大多生 活在一个声音世界,在有的教师眼里,似乎一个个学生除了耳朵,什么也没剩下,这句话对 不对,老师可以扪心自问。一声音在传递…  相似文献   

18.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何玉芹教学目的:1.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利用反证法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进行验证。教具:...  相似文献   

19.
老太太走进男厕所湖南刘新力一天上午上数学课,我正在黑板上板书一道几何例题的时候,听见下面有学生在窃窃私语,当我转向学生时,声音就停止了。当我再次转向黑板的时候.声音更大了,竟然还夹杂着“哧哧”的笑声.我在学生的眼中.是一个令人敬畏的老师,但今天学生好...  相似文献   

20.
张元才 《小学生》2011,(6):35-35
以前的识字教学,我往往把上课时要学习的生字先写在黑板上,然后带领学生逐个分析读音、笔画、笔顺、偏旁、结构。此时,我的声音常常越来越大,可学生参与的声音却是越来越小。幸好,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