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2007年,笔者从编辑岗位前往河南日报农村版新闻采访部做卫生、交通、水利等厅局的跑口记者。一线记者要提高上稿率,所写稿件被编辑一眼看中而不是在众多稿件中淹没,就要动心思提炼制作出一条让人印象深刻的标题来。四年的记者工作实践,使笔者对新闻标题的提炼和制作有了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笔者认为,提炼和制作新闻标题,  相似文献   

2.
每当我们打开报纸、刊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标题。一则好的标题,不光能表达文章、报道的内容,吸引读者注目,有的还能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把读者引进稿件内容特定的意境之中,浓化对读者的感染力。有的标题旗帜鲜明,读者一看便知报刊的立场、观点,有的标题含蓄,读者阅后会沉思良久。当然,也有的标题平淡无味,读者一看连文章、报道本身都不想再看……可见,制作标题在写稿中占有重要位置。 有些同志对标题不重视,总想依靠报刊编辑给自己的稿件制作一个好标题。这种想法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3.
题好文一半     
有些通讯员写稿不大重视标题,认为那是编辑的事。无须自己去下功夫,这种观点不对。新闻界有句行话叫“题好文一半”。编辑初选稿件,首先是从标题上判断新闻价值,标题制得好,就容易被编辑选中。我在新闻采写中,对标题下的功夫有时比写文章还要大。1987年12  相似文献   

4.
解放军报2008年终特刊用一个版刊发了21篇记者感言。以往报纸刊登感言并不少见,但大多是几篇一组,分期刊发。用一个整版集中刊发21篇稿件,每篇不足300字,涉及一年来多起重大新闻事件,还比较少。如何编排,需要动一点脑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版经过了3次较大的调整.主要做了两个工作,一是稿件的整合,二是标题的制作。  相似文献   

5.
给报社写稿,虽不要求书法水平,但也不能字迹太潦草,其码要保证编辑顺利、痛快和明白无误地编阅稿件。所以,通讯员或报道员首先要切记字迹勿潦草。其次是认真检查审核稿件。编辑部经常接到让人啼笑皆非的稿件。要么堂而皇之地空字,要么过分马虎粗心,结果有的人名、地名,术语等漏洞百出;有的语法、错别字比比皆是。稿件写好后,自己起码要认真检查一遍,然后请有关部门审核把关。再者,有关格式问题也应注意。新闻稿件,最好抄在方格稿纸上,便于编辑计算数字,也便于编阅。一张纸,切勿抄写两篇以上新闻稿件,因为报社按“□”编稿,如果不是一个“□”的,可能另一篇因为不对“路子”被浪费了。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标题是稿件的眼睛”.但有的通讯员在写完一篇稿件后,往往随便安个标题就匆匆发稿,总认为只要稿件写得好,标题无关紧要。我觉得,通讯员应该把制作标题当做完成写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它。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的标题制作谭伟新在广州新闻界,报社记者、编辑对稿件标题制作的重视是尽人皆知的。相比之下,电视传媒对新闻标题的制作就似乎远远谈不上“重视”了,有不少记者、编辑在写稿、改稿时不重视标题的制作,大多数电视新闻标题平淡无奇,一些标题存在字数太多、文不...  相似文献   

8.
张静 《中国广播》2007,(9):38-39
十年前广播新闻以文字报道为主,播音员大多直接以“XX台记者XX报道”开头。当时广播新闻不需要标题,记者写稿也不拟题,顶多在年终总结或评稿时后加一个题目,以便于区别稿件。  相似文献   

9.
写下这个题目,很容易招来同事和同行的非议——谁不重视标题的制作?是的,标题制作,是记者独立完成一篇稿件的最基本能力。其实,笔者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记者应该更加重视标题的制作。  相似文献   

10.
对一个报纸编辑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编发一则好新闻。所谓好新闻,最低限度恐怕要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政策上把握严谨,文字流畅,没有语病,等等。但是,据说现在的新闻写作情况不尽如人意,不少编辑常为手头质量粗劣的新闻稿而叹息摇头。比如,有的新闻动辄就长长一二千字,内容庞杂,主题分散,读后令人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有的新闻缺乏最基本的政策观念,事例失实,用语过火,遣字选句不讲科学性;至于文字拖沓,语句不通,错字别字屡屡出现,这种现象更是司空见惯。面对这样的稿件,岂不苦煞编辑也? 造成目前新闻稿件质量下降的原因很多,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记者没有认真把好写作的第一关。长期以来,有的同志习惯性地认为,“记者写稿,编辑改稿”,这是新闻发稿的法定流程。既然自己写的稿件有编辑在推敲斟酌,那作为头道工序的原稿,当然粗糙一些也无妨。更何况,一篇稿件的最后定  相似文献   

11.
写下这个题目,很容易招来同事和同行的非议—谁不重视标题的制作?是的,标题制作,是记者独立完成一篇稿件的最基本能力。其实,笔者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记者应该更加重视标题的制作。  相似文献   

12.
现实采写工作中,有这样的一种现象:有的记者和通讯员很不重视稿件的标题"打磨",不把标题制作当回事.往往是稿件写好了之后,匆匆忙忙想一个"大概",就"应付"了事.这样"凑合"出来的标题,不仅质量不高,而且往往不准确、不精彩.  相似文献   

13.
曾伯炎 《新闻界》2001,(3):42-43
标题的雅俗分野 有人告诉我,缺少新闻时,做好一个标题,给人新鲜感,也算是新闻了。这也是在可为的范围内为之矣!我是很同情这种用心的。可是,做标题也有优劣,有的优雅,有的鄙俗,有的煽情,有的深蕴。例如在解放前的报林里,我就读到两类标题,都是编辑很费心机与心血制作的,既表现了不同的报格,也反映了编辑天壤之别的人格。其一:成都某报的社会新闻栏内醒目标题是:"昨日东大街,一刀伤二命",这标题吸引人不能不看内文,再看,所伤者,非人命,乃狗命也,为大街上一酒醉屠夫见两狗交尾,拔刀砍去而已。看罢,不禁有受骗之感,…  相似文献   

14.
题好一半文     
在新闻作品中,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读者或听众最先接触的就是新闻作品的标题。所以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受众“上钩”的“诱饵”。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对于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能力,增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标题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制作标题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胡乔木曾经说过:“有的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标题应该虚实结合,不拘一格,要讲究文采,才能吸引读者。比如同时反映一件新闻事件,标题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请看,反映一家企业如何创建精神文明,有的媒体的标题是“文明出效益”,有的是“发掘潜能出效益”,而有的媒体记者在标题上下了一定的工夫,标题是“奇迹出在软件上”,这给人的感觉就很新异。现在一些媒体的新闻熟悉的词  相似文献   

15.
采写新闻报道是我的业余爱好。近几年写稿有所进步,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向编辑学习。每次有稿件见报,我都拿出底稿比较,研究编辑在何处作了修改?为什么如此修改7从中领受教益。首先是看标题的制作与修改。如何使新闻标题做得新颖、鲜明、准确、生动.这是能否吸引编辑采用稿件的首要一环,也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尤其重视稿件标题的制作和修改,如我采写的一篇消息,原稿正、副题是《去年是起步今年要大见成效新光集团把质量品种效益作为工作主旋律》。《中国煤炭报》在一版发表时,将副题改为“是抓一年还是…  相似文献   

16.
在涉农新闻通联上传的稿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下面就从稿件文字和稿件图像两方面做一分析:一、稿件文字(一)稿件的标题:稿件的题目可是说是一个片子的眼,题目是吸引观众是第一要素,因此好的片子是否能有一个好的题目也体现了一个记者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例举如下:1.在植树节到来时,有的地方传上来稿件题目是:(××农场开展植树节庆祝活动)。这植树节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庆祝的,至少应该是纪念活动。与这个农场形成对比的  相似文献   

17.
在某日报《都市周末》版上看到一篇题为《这斯俄买的》的文章,标题制作很醒目,可就是让人看不懂。“斯俄”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一个新造名词,还是某外来词汇或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让人如坠雾里。标题看不懂,只好看正文了。这是一篇介绍西安羊肉泡馍吃法的文章,直至读完正文最后一句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此文作者的一位同事到西安出差,在一家小店吃泡馍,误认为桌上的糖蒜是饭店免费提供的,拿起来就吃,结果坐在桌对面的顾客用方言告诉他:“这斯俄买的(这是我买的)!”这样的标题似乎很别致,却让许多不懂当地方言的读者“丈二…  相似文献   

18.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面,好似人的眼睛。如何把标题制作得诱人传神,令读者眼睛一亮、“一见钟情”,是编辑记者们苦苦追求的效果。“一人巧做千家饭,五味调和百味香”。说的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厨师,用酸、甜、苦、辣、成五种不同作料,做出千家人都爱吃的可口饭菜。我们的编辑常年要编辑成百上千篇稿件,制作出相应的标题,用什么“味”调和广大读者的口味呢?——要有点品位。品位即“文化味”、“雅味”。有些标题乍一看貌不惊人,细细品味,很有咂摸头。这是文化底  相似文献   

19.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这句常常被记者用来自勉的名言,也是社会大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一种期待。满足社会大众的这种期待,是记者生涯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此话题的一个直接指向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笔者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衡量一个记者是否合格的基本元素,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最好先从善待自己的名字开始。对于记者来说,名字就好比他的第二张脸。一个记者如果善待自己的名字,担心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刊发之后丢人现眼,他就不敢马虎对待每一个采访,不敢马虎应付每一篇稿件,换言之也就不敢忽悠读者。对自己的名字负责,…  相似文献   

20.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