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体系,在学生管理中引进企业化的管理.加强对学生职业行为素质的强化训练;在思想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加强学生内在品德的教育;通过项目训练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并开设综合素质养成课,认真进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测评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的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2.
班集体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教育的大好契机。新颖多样、有针对性的班集体活动,能够从各方面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提供整合学生各科素质、能力、技能的教育平台目前学生完成物理自制玩教具,需要各种素质,如艺术素质、科学的素质等,也需要具备各种能力、技能。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技能是学生综合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在此教育平台上学生才能充分体现综合素质,发挥综合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任印路 《职业技术》2007,(2):119-119
技校学生对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依托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设主题教育网站,可以扩充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针对目前技校学生教育、学习的现状,对建设主题教育网站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切实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其课程价值,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规定和核心理念,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识,结合学生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  相似文献   

6.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培养藏族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开创西藏教育新局面的新型教育工作者,是我们教育援藏工作者的着眼点。   我校是一所以培养藏族学生为主的师范学校。因为师范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所以师范学校的育人特点应体现在所培养师资素质的综合性与实用性上。这种素质的综合性与实用性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全面运用、立体运用。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从教素质,采取何种手段培养,以何种措施进行检验效果,是对传统师范教学…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创新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大脑均衡发展。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灵感,促进右脑开发,进而促进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在创新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掘。其次,创新教育能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的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因素,创造力往往是这些因素的有效综合。创造力的能动作用又将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积极发展。同时…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平台上,它有着更大的创新空间。全体教师要树立教育创新的观念,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学校的特色建设等设计方案,科学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并注重五个结合,拓宽综合实践活动渠道。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1)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2)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综合学科知识和对自然、社会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即“科学”和“历史与社会”,减少课程门类,扩大自学、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改革和重建分科课程,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  相似文献   

10.
陈小玲 《教育导刊》2004,(17):19-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它的内容包括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人的综合素质特点,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探讨生理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学生主观能动因素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达到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它不同于原有课程结构中的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4.
职业指导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工作,帮助毕业学生找到出路,或只是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职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自觉性的教育活动;也是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实际顺利就业、升学,并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的过程。它包含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技能、观念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引导与塑造,是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5.
链接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近期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以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推动中小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套评价体系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内容包括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关键性指标,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发展状况,因此被誉为“绿色评价”。  相似文献   

17.
STS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并能够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材。生物教学中STS教育对学生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锻炼学生综合技能,使课外、校外科技活动更加生动活泼,还可以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高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感智力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职高生的身心特点要求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智力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强化情绪教育课程,全体老师参与辅导工作,妥善规划社团活动。  相似文献   

19.
医学基础教育中的EQ和IQ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本院高职生的调查,在明确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医学基础课教学对实验班级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情商(EQ)、智商(IQ)教育,开展相关活动。实验证明,对高职生进行EQ、IQ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教育评价工作不仅要求对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作出单项的评价,而且要求对评价对象的整体作出综合的、统一的评价,而综合的、统一的评价比对各项指标的单项评价在教育评价中的意义更为重大。例如,我们在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对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作出分别的评价,更要对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在内的全面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的、统一的评价。对评价对象作出综合的、统一的评价就需要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对各项指标的评价值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总的评价值。这样一来,编制一份教育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