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图 1   (1 )仪器装置图 (图 1 )(2 )制作材料 :1 5 0mL集气瓶、2 0mm×2 0 0mm的试管、粗铜丝 1根、单孔塞 2个。(3 )实验步骤 :①取一试管 ,在其中部用酒精灯加工成一小孔。将一束细铜丝绕成螺旋环状 ,挂在粗铜丝的小钩上 ,将粗铜丝穿过单孔胶塞。②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 40mL浓度为 2 0 %NaOH溶液 (用量根据平行班级的多少来定 ) ,在试管内加入适量浓硝酸 ,将带粗铜丝的塞子塞紧试管 (粗铜丝上挂有螺旋状的铜丝环 )向上移动粗铜丝 ,使铜不与硝酸接触 ,再将带试管的塞子塞紧集气瓶。③向下移动粗铜丝 ,使…  相似文献   

2.
题目 为了验证铜生锈(钢锈的主要成分是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了图1的实验。一个月后,才发现B中铜丝慢慢生锈,且水面处铜丝生锈较严重;而A、C、D中铜丝基本无变化。根据图1铜丝生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个简易的验电器李念民(江苏姜堰市第二中学)取一段矿烛,一根较长的粗钢丝,一根短的细铜丝,两条打了小孔的铝箔.然后照图示,将粗钢丝弯成形,一端插到矿烛中,另一端绕成螺旋状.细铜丝弯成几形,紧绕在粗钢丝的中间,最后在细铜丝两小钩上挂上铝箔即制成验电...  相似文献   

4.
按教材所述的方法—用石墨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学生已经没有多大的新鲜感了 ,如果用下述的方法—用铜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 ,学生可以观察到许多趣味现象。如图 1,试管里盛有约 1 2体积的饱和食盐水 ,剥开电话用的导线两端 ,露出一红一蓝塑料包裹的铜丝。导线的一端伸入饱和食盐水中 ,另一端跟 2个 1号 (或5号 )干电池的两极相连接 ,电解饱和食盐水立即开始 ,可观察到的趣味现象如下 :图 1(1)液面下跟电池负极相连的铜丝 (阴极 )变黑 ,同时伴有大量气泡 (H2 )产生 ;跟电池正极相连的铜丝 (阳极 )的色光泽 (紫红色 )不变 ,只是铜丝由粗变细。…  相似文献   

5.
(1)实验装置(如图1) (2)实验步骤 取一根火柴,用细铜丝系住,将火柴头朝下,铜丝的另一端插在橡皮塞上(如图1)。调整细铜丝在瓶内的长度,使塞紧橡皮塞时,火柴头稍稍触及锥形瓶底。实验时,先在瓶中滴3—5滴浓硫酸,塞紧带铜丝的塞子(不要让火柴接触到浓硫酸)。将整个装置放在天平上称量。称后取下,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稍稍加热至浓硫酸略显黄色时,停止加热,拿起锥形瓶稍倾斜,使火柴头与浓硫酸接触,火柴会立即燃烧。待锥形瓶稍冷却,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平衡。  相似文献   

6.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自然》第九册第 1 6课中 ,证明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水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从已做的研究和实验看 ,教学效果总不能令人满意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 ,仅就这个实验谈一些感受和想法。1 注重实验材料的选用对于《热传导》中的这个实验装置 ,教科书中选用的是三根铁丝 ,我认为可以改进一下。我们知道 ,在铜、铁、铝这三种金属中 ,最易导热的是铝 ,其次是铜 ,最后是铁。而铝丝遇热易熔化 ,所以选用铜丝做这个实验为最好 ,铜丝的粗细长短也要适当。铜丝过细 ,接触面小 ,火柴棍不易粘上 ;铜丝过长 ,导热性能差 ,不易看到…  相似文献   

7.
高一课本[实验2—2]把一束铜丝灼热后,立刻放进盛有氯的集气瓶里,可以看到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燃烧起来。集气瓶里充满棕色的烟雾,这是氯化铜晶体颗粒。把少量的水注入集气瓶里,振荡,氯化铜溶解  相似文献   

8.
乙醛发生器     
对于乙醇催化氧化成乙醛的化学实验,高中教材多采用加热螺旋状铜丝至红热,再伸人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上下移动。铜丝保持红热且闻到乙醛难闻的气味。我现设计了一个乙醛发生器,对此实验进行改进,并能用银镜反应检验产生的乙醛。  相似文献   

9.
[实验 3 ] 测量一根铜丝的电阻这是由课本上的一个实验 (测金属的电阻率 )引伸出来的课题。原来测量的样品是长约 5 0cm、电阻率很大的细丝 ,例如镍铬合金的电热丝 ,其电阻不小于 5Ω ,使用常规的电表按照伏安法去测量它的电阻是没有困难的。但是样品换成了一根铜丝就有问题了。假设其长度约 5 0cm、直径为 0 .5mm ,则电阻只有百分之几欧。怎样测量这种低电阻呢 ?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要设法使铜丝上能够有较大的电势降落 ,以便较准确地测出其值。从图 6两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增大通过铜丝的电流 ,例如在 1A以上 ;二是使用J0 41 5型…  相似文献   

10.
一、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本教具能直观地演示液体表面存在张力,其现象直观、生动、有趣。2、用途:(1)能说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2)能直观地观察到液体表面就像绷紧的橡皮膜一样,既能产生向上的力也能产生向下的力。二、制作材料直径约为0.7mm左右的铜丝一根,平底试管一个,橡皮瓶塞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一只,细砂少许。三、制作方法图1a装置制作方法:1、用直径约为0.7mm左右的铜丝焊接成直径约5cm的圆环。2、在圆环两对称点上焊接两根铜丝。3、把两铜丝插入瓶塞。4、在平底试管里放入少许细砂,加减细砂,使塞紧装有圆环的瓶塞后图1a所示的装…  相似文献   

11.
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指出:“三氧化硫是一种没有颜色易挥发的晶体,熔点16.8℃,沸点44.8℃。”初学者对此常常感到困惑,既然三氧化硫的熔点低于常温,则三氧化硫在常温下不应是晶体而应是液体。因此,有必要通过实验对三氧化硫在常温下的状态加以验证。一、实验原理二、实验装置三、实验步骤1.按图连接好实验装置,取二段铜质导线去掉塑料外皮,即为二束铜丝。将胶塞中间烫一与铜丝直径相同的孔,并在铜丝上涂上一层凡士林,使铜丝能在胶塞中上、下滑动。待用。2.在试管(Ⅰ)中加入5毫升的浓H_2SO_4,试管(Ⅲ)中加入同体积的浓HNO_3。在…  相似文献   

12.
一、氯气与铜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作为氯气性质的经典演示实验,各教科书一直采用一束灼热的细铜丝与氯气反应,该演示实验存在着三个问题:①由于灼热的细铜丝在移入集气瓶时热量容易散发,反应达不到所需温度,有时只产生棕色的烟,而达不到燃烧现象;②实验在敞口的集气...  相似文献   

13.
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多年来 ,我自制了实验仪器用于优化演示实验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点滴经验总结如下。1 敢于改造敢于打破常规 ,对演示效果不明显、可见度低、操作不方便或数据处理繁琐的实验进行改进。( 1)使实验内容生动、形象化。高二电学中“短路”的实验 ,教学中一般用一小段市售的保险丝来演示 ,可见度小 ,现象不明显 ,难以在学生脑海留下深刻印象。为此 ,我在常用电线中抽出一根细铜丝代替保险丝 ,并在细铜丝上沾一层焊锡膏或松香 ,演示时 ,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铜丝冒烟、发红 ,然后熔断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1硫和铜反应的防污染实验(1)实验装置(见图1)(2)实验关键加热温度要高,铜丝要细且擦得很亮。(3)实验操作①取少量硫粉加入具支试管,在玻璃棒-端固定-束擦亮的细铜丝,插入涂有凡士林的橡胶塞孔内,塞好带玻璃棒的橡胶塞,把玻璃棒向外拉至端点,导管E插入盛有碱液的烧杯。  相似文献   

15.
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化学第一册,第63页上的方法进行铜在硫蒸气里燃烧实验,很难取得成功,现作如下改进:图1一、实验改进如图1将一段约15cm长的普通塑料皮裹着的多股细铜丝导线,剥去外表的塑料皮,将其细铜丝松散,绕在一段约30cm长的玻璃棒上,在玻璃棒的下...  相似文献   

16.
铜丝在硫蒸气里燃烧的实验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必做演示实验。但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化学课本(第52页)上和参考书上(第146页)所说的方法去做,成功率极低,约为10%左右。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反复实验,经过改进后,本实验的成功率可达100%。能明显观察到铜丝在硫蒸气中剧烈燃烧,并伴有少量火星,红热状态可保持较长时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演示焦耳定律的实验方法很多,各有特色和优、缺点。这里再介绍一种装置简单、效果较好的实验方法,供读者们参考使用。 一、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取一个容积不小于400毫升的广口瓶,配一个合适的橡胶塞,在塞上打五个孔,其中三个孔各装一个接线柱,接线柱下面各接一根粗铜丝,三个铜丝端点装两段2欧姆的电阻丝(其中一端为共用)。塞上另外两孔分别  相似文献   

18.
初中化学课本第五章第一节[实验5—2]中的实验装置,过于落后。用这种装置进行演示,所需的药品,消耗的酒精,应用的时间都多,而且效果不理想。 为此笔者对这一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是:用口径为2cm的试管一只,在长方形(长8cm,宽4cm)的小薄木板1上,固定一根长13cm的铜丝2和一根长13cm的铁丝3。使铜丝与铁丝相距1cm。将它们装在铁架台上,接上小灯泡和直流电  相似文献   

19.
一片簿簿的金属片.如一片刮脸刀片,可以变弯,松开后它便弹回去.恢复它率来形状,几乎不留下一点变形的痕迹,就是说刀片呈现弹性。一根铜丝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把它弄弯,载荷去掉,它仍然弯曲,就是说铜丝有塑性。一种材料表现出弹性还是塑性.这要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前一个例子是经淬火钢制成的刀片,不可能有塑性。要是过分地弯它就会断裂。一根冷拔铜丝在轻微负荷下表现出弹性,而比较用力弯曲,它就会表现出塑性.超越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也会出现断裂。这种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取决于先前冷拔的状态,可见冷拔工艺就早已经过了塑性变形。塑性变形会导致硬化,使材料失去弹性变形的能力,从这样一个变形规律似乎不能制造出超塑性的金属。让我们分析一下塑性变形理论的演绎就会发现,超塑性材料的变形理论是由普通金属塑性变形理论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按教材中所述的乙醇氧化的实验方法来作,制得的乙醛量较少,而且乙醇、乙醛的气味混在一起,用嗅闻方法证实生成乙醛比较困难.为此,我们作了一些改进,采用的装置,如图1所示.一、几点说明1.为了增加催化效果,采用细铜丝绕成密集的铜丝圈.2.乙醇用70℃左右热水水浴加热,通入空气的导管应离乙醇液面约1—2厘米,以防乙醇倒吸.3.干燥管内装无水氯化钙,用以除去乙醛蒸气中的乙醇和水,目的是提高乙醛纯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