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写好杂文,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和磨炼。我虽然写过不少杂文,但迄今还处在初学的阶段,所以我写的杂文,差不多都冠以“吴初雪”的笔名。现在试就我最近写作《人老何须自彷徨》的经过,来说说写杂文必须注意之点。命题的由来我从1989年开始进入花甲之年,很想为老年人写一点文章,但一时还不知道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去年10月到  相似文献   

2.
我是河北日报驻邢台地区的记者。为了搞好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报道,我在邢台走访了四县一市,发现大多数老干部对废止干部职务终身制这一重大改革表示拥护,但也看到一些同志还存有“一朝为官,终身受禄”的旧观念。针对这些情况,我写了一篇《从祁奚荐贤谈起》的杂文。文中引用祁奚荐贤“内不避亲、外不避仇”的典故后,说:我们有许多革命老同志,正是从国家利益着想,退职让贤,举贤荐能,为我党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革命接班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赞。但是,也有一些革命老同志并不是这样做的。有的已年老体衰,担负不了繁重的工作了,也不热心培养接班人,还揽权不放;有的今天高血压,明天心脏病,离了秘书不讲话,离了小车难行动,一让他培养接班人,就说找不见合适的;还有的选拔接班人,不是群众推荐,领  相似文献   

3.
作家写编辑,在我国还是新鲜事。青海作协副主席、作家王立道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黄伊曾在一起共事,对黄伊40余年来所作出的无私奉献极为赞赏。黄伊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编辑,主编《文学故事报》,仍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他为人正直、热情、豪放,富同情心,与他打过交道的作家不下数百人,无不留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业余写作爱好者,近年来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11篇文章,首届中国改革建议大奖赛中两个稿件获奖,新近《延安精神求学路》又获奖。4月份,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邀请我参加“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作品将编入《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一书。现结合新近获奖的此作品,我谈点体会。 对事物感受要深,写稿要起点高立意新。开始写《延安精神求学路》时,我几晚上没睡着,回忆往事就  相似文献   

5.
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已是名牌栏目,要永保青春,就要时时刻刻倍加小心,精心护理,厚爱有加。施以温暖,加快“孵化”。孵化的结果,一个子栏目——《擂台紧急风》诞生了。子栏目是在主栏目之后诞生的,但在它呈现的次序上却始终在主栏目的前边。先有《擂台紧急风》的初赛、复  相似文献   

6.
著名记者李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但作为杂文家,还鲜为人知,及至新华出版社今年出版了他的《热冷集》,人们才恍然大悟:那个在《半月谈》常常出现的杂文作者“谈峰”,原来就是李峰呀!笔者借在中国新闻学院进修,有幸聆听李峰教授讲课之余,请教于李峰同志,颇多收益. 有感而发李峰回顾了他初写杂文时的情景:那是1958年,我当时看到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思潮,写一般的评论觉得不过瘾,有些心里话说不出来,憋得慌,于是便采取了杂文这种形式,一吐为快. “这么说,您是‘有感而发’?”我问了一句。可以这么说.杂文必是有感而发.这种“感”,就是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发”,就是议论,议论必是议论我的独特感受,这就有可能说出一些新鲜的思想,如果这些新鲜思想能给人以启发,观点能站得  相似文献   

7.
<都是"弱势群体"?>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颇出乎我的意料.作为一家地市报从业者,发表在<衢街州日报>的一篇近1400字的杂文,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确非我写作该文时所望.我想,大概是因为这篇文章还有点新意、有点深度. 回顾该文写作过程,我觉得要写出一篇有较高质量的杂文,还是离不开那句老话:在生活中时时留心,就会发现新题材,找到独家话题;用心多思考,才会有思想的深度,文章的厚度.  相似文献   

8.
这篇访问蒋筑英的导师王大珩的专访,不是写在蒋筑英病逝的时候,也不是写在全国刚刚开展学习蒋筑英活动的时候,而是写在事过几十天之后(载1983年1月10日北京晚报)。但是它仍然能吸引着读者,并且成为同类报道中较有影响的一篇。这里面有什么诀窍吗?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作者的新闻敏感。作者没有在专访中写上一段王大珩学习蒋筑英的感想,也没有让王大珩去追述一段蒋筑英的往事,因为这类文章王大珩自己就不止写过一篇。作者把自己的视线转向人们尚未充分重视的问题上,这就是随着学习蒋筑英活动的深入发展,如何把对蒋筑英的痛惜之情转化为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的力量,推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而  相似文献   

9.
《一得书》是谢觉哉同志为延安解放日报所写的杂文,笔名焕南,时间是从一九四二年四月到同年十一月,共七十一篇,先后发表在第二版上。在第一篇前面作者这样说:“大文章不易写,只好写点小文章。整个意见不易提出,零星意见却是有的。《一得书》是取‘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意。但有时并没有一定千虑,就把它写出,所以也不一定是‘得’。就这样写下去吧!如果有材料而不害病的话。”当时谢老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患高血压,心脏病,开头他一直坚持着隔一天发表一篇,后来有时隔三、五天写一篇。毛主席对谢老的身体十分关怀,九月,给谢老的信里提出:“死者已矣,生者务宜注意。关于你及林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整整三十年前,在一九四九年四月,在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我三十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直捣国民党反动统冶的中心南京。四月二十二日,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新闻,宣告了这一巨大的胜利,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上面是毛泽东同志所写新闻的手迹。  相似文献   

11.
<正>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档案馆珍藏的《内江市志》题签,书写者是20世纪中国画坛及至世界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1949年张大千离开大陆,先后旅居印度、香港、阿根廷、巴西、美国,1977年5月1日率全家正式定居祖国的宝岛台湾。身处台湾的张大千为什么会为内江的志书题写书名?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读到刘白羽的名字,是在60年代初。《樱花》、《金黛莱》、《红玛瑙》、《长江三日》……喜欢散文的我,一下子被一种惊喜镇住了。尤其是《长江三日》,每一遍读下来,都有醍醐灌顶、大醉酩酊的感觉。高中的时候,它是我们的课文;大学的时候,又收入必修的现代文学教材,使我有着常饮甘醪的机会。那时,公认的散文三大家是:刘白  相似文献   

13.
国际杂文,是一把锋利的匕首,它能打中敌人的要害。在目前全世界反美斗争紧张尖锐的时刻,我们的报纸刊物十分需要这种短小精悍的武器,长革命人民的志气,灭美帝国主义的威风。人民日报于五月十五日转载了北京日报的一篇国际杂文。这篇杂文的题目是《语无伦次的约翰逊》。  相似文献   

14.
当了几年编辑,也写了几年新闻评论。每观前辈新闻评论家的佳作,无不体现着鲜明的个性;反顾我们自己写的东西,连词汇、句法、结构都是标准件。报刊评论的观点和立意目前还难以个性化,但文笔的个性化总是允许的吧?后者的不行,只能怪评论员的无能。而学写杂文,实在是练性格文笔的最好办法。杂文是八股的死对头,杂文的“杂”从来是包含表现手法多样化的。我自己的体会,学写杂文就是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写文章,而全不要管无论怎样时髦的拿腔拿调的东西。“唯套话之务去”,才是杂文的生机。写过一段杂文,再提笔写新闻评论,我个人的感觉是手中的笔轻灵得多了。《人民日报》第三版近几年每有以“叶伴”署名的短评,大多数出自敝人手笔。那是在当天晚上对当天的新闻作当天的评论。如果说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目前已培养博士近百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从这些博士的毕业论文中选取优秀者 ,编成《信息管理科学博士文库》。“文库”对于传播、交流专业前沿研究成果、检阅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博士生教育、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供研究资料和活跃科学研究 ,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来好读杂文,于各报端屡见佳作,揣摩之余,偶尔记下几句观感。现摘抄几段有关《文汇报》副刊《笔会》杂文之札记,依原作发表之先后为序,拼凑成交,姑命篇曰《评点录》。写“乘凉不忘种树人”这个意思的杂文很多,也出现过几篇不错的作品。读了3月28日《文汇报》上披露的《种树乘凉赶路》(作者江干)却仍有一番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多少年来,我虽然留心阅读报刊上的杂文,也时常翻翻鲁迅的杂文,但总以为杂文是较高层次的创作,多少次跃跃欲试写杂文,又搁笔而止。后来,生活中的课题促使我提起了笔。我单位有几个年轻人,遇到了找媳妇难的问题,有的是因女方条件太苛刻,要的东西太多,也有的是男方有了文凭、提了干喜新厌旧。我实在看不惯这种情况,便撰写丁一篇《婚姻问题小议》的杂文,寄出不久,竟在《河南日报》上登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为了中国科学的荣誉一篇特稿在︽科学︾刊出的前后熊蕾1997年5月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周刊,在新闻部分以两整页的篇幅刊出了新华社中国特稿社记者李慧和熊蕾采写的特稿:《在中国工作:地学家们谋求合作的共同基础》,其中有小半页篇幅是《科学》周刊新闻部副主编...  相似文献   

19.
《杂文九讲》是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林帆将其旧作《杂文与杂文写作》加以修订补充,重新出版的一本书。书中详尽分析了杂文的性格以及作为杂文必需具备的条件。每章之后加附文  相似文献   

20.
吉林长春的《杂文选刊》是一本办得很不错的杂志。我是它的一个老读者:这本杂志办了18年,依然保持了办刊的宗旨;“我们深知杂文是一种爱,在它跳动的火焰上,有着杂文家的一片热肠.有着黎民百姓的一份期待。”“坚持说真话,抒真情,讲真理。”做到这“三真”,真是很不容易。因此我很愿意读它。在许多报刊杂文不大景气的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