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立德树人是人才教育的重中之重,将德育与“四育”进行融合,充分做到以德育人,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德育工作的诉求。德育作为其他“四育”的灵魂,始终贯穿“四育”全过程。德育与“四育”融合,能够增才智、健体魄、塑心灵、助梦想。在此实践逻辑与新时代背景下,德育与“四育”融合在内容方面向生活德育回归,在资源方面加强德育师资建设,在教学方面弥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鸿沟,在评价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多维德育路径。  相似文献   

2.
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德育体系”的研究,旨在廓清当前德育工作中对“德育”的简单化、片面性理解,以一种现代的德育理念来完整地把握“德育”概念。作者认为“大德育体系”中的“德育”超越了以观念养成、道德修身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德育观念,它涵盖思想(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多项内容  相似文献   

3.
《教育科学论坛》2005,(2):71-71
1.“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2.德育生活化与德育政治化的矛盾;3.德育万能与德育无能的矛盾;4.思想统一与价值多元化的矛盾;5.“大德育”与“小德育”的矛盾;6.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矛盾;7.规范化德育与主体性德育的矛盾;8.德育工作数量大与专业化程度低之间的矛盾;9.德育高要求与德育低投入之间的矛盾;10.学校“主渠道”与校外影响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德育新视界:大德育观与潜在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在课程理论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设计诸多德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并力图用大德育观统摄“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学校德育与心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认为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互不代替,应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管理及班主任工作、学校各种课外活动中实现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6.
班级建设成效就是要让德育真正“大”起来。理念引领让班级德育萌芽,利用班本课程带动德育生根,依托实施路径和评价机制让其蓬勃发展,借助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拓展德育场景,结合不同学段,让德育目标和内容同步,五育融合,心育并举。课程实施促学科内容与学生德育发展内在联动,使德育指向认知,指向行动,开放包容,推动思政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贾美华  金利  黄冬芳 《中国德育》2010,(9):23-26,8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开始树立学科“大德育观”。“大德育”是关注每个学生整体成长过程的德育。在大德育体系中,德育目标具有整体性,德育内容具有综合性,德育实施主体具有全员性,德育影响具有全方位性,德育过程具有动态性。这些特征使得德育成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加强心育与德育相互补充是学生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不能等同,操作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互补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学校德育与心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认为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互不代替,应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管理及班主任工作、学校各种课外活动中实现德育与心育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0.
将“阿伦特”困境问题移入“德育课程”研究领域,从“阿伦特”困境的“传统”“权威”两大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作为专门学科的“德育课程”传统的可能性争论问题,梳理“结构—功能”论者、“现象—解释”学者及社会批判论者围绕“正规德育课程”的权威与“祛魅”的争论,指出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帕累托改进”路径——德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育知德育”转向“育行德育”;德育课程的生成逻辑:从静态建构转向动态生成;德育课程的主体角色:从“有利于教师教”转向“有利于学生学”;德育课程的现实功能:从“专注甄选”转向“关注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心育与德育的关系,有助于心育与德育形成合力,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水平.心育在我国中小学兴起以来,给德育工作带来较大的积极影响,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心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相互作用,同属于人格培养范畴.心育与德育的整合需要在理论上重构德育概念,在实践上科学合理安排心育与原有德育内容,强化道德实践的心育功能,在心育工作中注重价值干预,加强对班主任的相关培训等.  相似文献   

12.
概念泛化了的我国“大德育”巳步入无所不包却一无所能的尴尬境地。在“大德育”理论框架下,德育方式出现了主知主义与主行主义的两种偏向。德育本应道德教育,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改进和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抓好青少年德育工作,关键是要求真、求是、科学实践。要选准实施德育的最佳时期,注重养成教育,树立正确的大德育观,建立开放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机制,落实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4.
杨眉 《考试周刊》2023,(38):151-154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要想确保相关目标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实现,教师需要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高度关注德育的相关内容,同时要明确“五育”并举的发展背景,把“五育”并举的相关目标落实到初中德育过程中来。基于此,文章重点探究“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初中德育优化策略等相关内容,以期能为初中德育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科学建构高职院校“大德育”体系是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点、突破口。高职院校“大德育”体系是一个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途径体系、主体体系、组织体系和评估体系等六个系统整体构成的立体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6.
学生发展学校德育,是社会秩序、进步、文明的基石。而对学校德育评估的淡化,必然导致学校德育的虚化,学校德育工作空、泛、乏力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天津市杨村一中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进程中,提出了“大德育”的学校德育新思路。“大德育”工作思路是凡学生能够涉足的环境都应该成为德育环境,而在德育环境中,每一个个体的人都被看做德育的传媒,所有的人都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这个思路强化了德育环境的整合,强调了德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杨村一中的德育工作已有机地把学校、家庭和社…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大德育”?笔者认为:一是德育内容的系统性。盲目的、随机的德育难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只有有了完整的内容,才能通过多种的形式进行教育。二是德育方法的全面性。德育诉诸于人们的“良心”和“道德信念”而“内得于己”、“外施于人”是德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德育的方法决不能仅有教育,它还有赖于熏陶、体验、实践等方法,德育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三是德育空间的全面覆盖性。德育应覆盖所有的教学活动、教育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要求学校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德育与“心育”密切相关。结合“心育”开展德育,不仅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趋势和需要,而旦能促使学校德育工作上台阶、出实效。本分析结合“心育”开展德育的原因并着重探讨结合“心育”开展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基层学校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但要使其真正破题落地却并非易事。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探索“德育为先”推进“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德育为抓手,有利于为学科育人汇聚资源,为创意项目提供航标,为校园仪式塑造课程化内核,为系列活动提供育人主线。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礼育思想融合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立足现实和未来,发掘传统礼育思想的内涵,借鉴其合理有效的方法,将礼育运用到当代高校德育当中去,对于增强高校德育的成效与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