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试图借鉴新批评几个代表人物的几个重要文学理论概念,对痖弦的名作《上校》作一种新的解读。通过细读,试图揭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审美隐秘。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图以“新批评”所倡导的“细读法”对济慈的《秋日咏》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张力、悖论、反讽等诗歌质素,揭示作品内在的有机结构和意蕴。  相似文献   

3.
波特的《老人》和《他》两个中短篇故事充分揭示了语言与人物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那些会言语的人物不仅书写自己的身份,还构建语言来书写他人,通过书写他人来表达自己主观理想化的身份观和现实观,颠覆他人形象以衬托自己或者达到其他目的。布鲁克斯的“细读法”有助于读者明白波特的无声世界为何有声有色,无语人物又为何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进行文本细读,结合小说中作者运用的象征意韵,反讽等手法,以及小说所体现的张力,拟从新批评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再次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价值,揭示作品的意义,领略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疯女孩的情歌》反映的是一名女孩对爱情的失望和批判。本文拟从新批评的视角,立足文本,探讨其中对立统一的整体结构,分析这首诗所应用的反讽、悖论、张力、复义等创作方法,及其对主题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新批评的批评理论不仅被运用于对诗歌的解读,也可被用来对小说进行剖析。通过细读,运用新批评的象征意义、神话原型、反讽以及张力等批评范畴来对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进行赏析,透过缺失的玫瑰来看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7.
新批评解读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之后在英美出现的一个以文学本体论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流派。它是在文学理论发展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理论现象,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英国,40-50年代风靡美国,6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它在文艺理论界引领风骚长达40多年,至今仍是一种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英美新批评解读关注的焦点是作品本身,  相似文献   

8.
新批评派提出的旨在对文学文本进行严密分析的解读方法———“细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批评方法。本文对肖开愚的《北站》做了新批评式细读,尝试进一步开拓本文的分析空间,加强读者对作品细节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简约而不简单,善于用农村和普通的事物,对精神现实做出简练而恰当的暗示.在《为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诗歌的表层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深层语言却透露出某种神秘性、悖论、不可理解性,诗歌的关键语言自圆其说,通过语调和节奏、韵律等形成一种悖论、含混的和谐性.从而打破了固有的诗歌结构,极大地灵动了诗性,鲜明地凸显了诗旨,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内外有别、简单的深邃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0.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斯.奈保尔的《模仿者》中,主人翁拉夫尔.辛格作为印度移民后裔成长于有许多不同种族混居的英国前殖民地——岛国伊萨贝拉;为获得自身身份认同,他一生对曾经的宗主国进行朝圣般的膜拜和模仿。基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从小说语言层面上,对辛格的一生"朝圣"旅程及其失败因素进行"含混""悖论"与"反讽"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诗歌成为一种真正"零距离"的文学样式。新世纪十余年来,人们渐渐从创作、接受和传播等文学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中认识网络诗歌,及其存在的审美悖论。"距离"对于文学生产消费有着重要意义,网络诗歌的建设性发展应该从对"距离"消亡的警惕开始,葆存诗歌的诗意审美。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校训的审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从分析研究大学校训的化内涵入题,进而着重剖析了大学校训审美的四种趋势:崇高美、时代美、传统美、个性美。同时指出强化校训审美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康德物自体理论中一个悖论的解决,分别从思维和存在两个维度探析了物自体在思维内展开以及自身存在的方式。从对悖论前一种形式的解决可知,物自体的存在只是不可验证,但足以说明;其存在具有不可证性和目标性。从对悖论后一种形式的解决可知,物自体作为康德设定的存在就在思维之内,只是不能经验,即不是知识的对象,而是信仰的对象;物自体在思维之内具有不可知性和悬念性。总之,物自体以预设方式被思维,以超在方式存在。最终,将康德简单归结为不可知论者的传统看法得以纠正。  相似文献   

14.
反语、反论、矛盾修饰法三种修辞格看似矛盾对立,实则和谐统一。从语言结构、语用效果等方面逐一分析,并结合大量例证,可以帮助广大英语学习者对这三种易混淆修辞格的用法异同有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5.
深入讨论了数学分析中“x→0”的数量形式,分析了无穷小方法、标准分析方法、非标准分析方法这三代数学分析理论的本质及之间的异同点,得出明确的结论:三百多年来无穷小悖论悬而未决,第二次数学危机名亡实存,是现有数学基础理论中所存在的“有穷-无穷”理论体系及相关的数量体系中的本质性缺陷使人们不具备认识数学中所有“x→0”的数量形式的能力,不具备解决第二次数学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文学悖论语言可分为“奇异”和“反讽”两种形式。文学语言中,为追求语言的“超凡脱俗,”表达式的字典义和语境义常常出现偏离,偏离的极致便是对立,于是产生悖论。悖论是对立的语境在同一语言表达中的体现,理解悖论须从明确语境入手。  相似文献   

17.
读与写密不可分。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文体的语篇.了解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有助于透彻地理解文章。本文讨论了如何借助记叙文的写作特点指导记叙文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相似文献   

18.
梦窗词的文体特色是稼挚绵丽。以细读批评方法,从面与意象、句型结构、章法结构等文面,具体细胞致地分析大量的文本实体,可以看到梦词虽然奇谲难懂,但仔细深入到其中,就会发现它的巨大魅力,获得浓厚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9.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脏》以水手马洛从欧洲进入非洲腹地之行的所见及所参与之事,讲述了“文明的”欧洲对“野蛮、落后的”非洲的入侵和浩劫暴行。小说中马洛是个悖论式的人物,马洛的本质是康拉德本人的一个悖论。文章拟对马洛的叙述、殖民与反殖民意识及其本质进行剖析,以探究殖民话语内外的尴尬,从而对约瑟夫·康拉德的创作进行一番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20.
“语义悖论”是一个困扰着人类理性的千古之谜,迄今尚无定论。通过对语言逻辑视城下语义悖论研究中的“语境敏感”方案的详细考察,并对该方案方向的重要代表、悖论研究的重要典范——“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语义悖论的根源可被进一步归结为“预设错误”,利用关系矩阵澄清了西蒙斯对情境语义学方案“层级”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