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半岛城市群和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成为青岛近年来追求的目标.青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具有经济规模较大、金融业基础较好和政策先发优势等优势,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市还存在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不高、金融发展指标相对滞后和金融体系不健全等劣势.因此,要加快青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当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环境、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协作机制,并加强金融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2.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区域金融中心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把南宁建设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金融中心.最为主要的是加快南宁以及整个北部湾经济的发展.同时不断地完善以南宁为主的金融市场。本文在分析南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合肥构建区域金融中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尽管与其他中心城市相比,合肥目前的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只要选择适当的发展路径,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推动,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就可以加速形成。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许多城市逐渐由建设经济中心城市转向为成为区域金融中心.东北地区经过几年国家的重点扶持,东北老工业地区发展也出现新的经济景象,对资金的需求与日俱增.文章分析了大连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认为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可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5.
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不仅给广州金融行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金融市场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市场所需的金融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和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提供金融人才保障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对金融行业中高职金融人才岗位需求的广泛调查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改善和调整课程结构与专业设置、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广东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其中的重要因素是深圳、广州两大中心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不突出,在金融改革方面呈现发展后劲不足的态势.广东金融业要提速发展,必须加强对香港金融业的开放与合作,通过深化金融合作加快深圳、广州两大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并与香港一道,共同形成具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圈层.需明确深圳、广州金融发展的战略定位,在CEPA先行先试框架下深化粤港金融合作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金融对经济作用力的加强,金融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国已有26个中心城市先后提出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目标。但目前关于区域中心的标准、构建路径、风险管理等并没有统一模式或现成经验。通过对南京构建金融中心过程中的争论分析,从中找出一些带有共性的思想,以点带面,就全国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路作了一些较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的背景下,通过对陕西省科技资源优势的深度挖掘,为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中—天水"创新型区域金融中心提供可行性依据,为陕西建设西部区域金融中心提供路径引领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2007年底启动的武汉城市圈的改革与发展必将加快中部区域(武汉)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而武汉金融中心的建设对于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与美国中部金融中心城市芝加哥比较,武汉建设金融中心在区位、经济、市场和政府作用等方面具有较强同质性。与中部五省比较,表明湖北助推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对优势开始显现,这必将进一步确立和增强武汉在建设中部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交通经济的基本类型和属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交通经济带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设已有十余年时间。对它的认识和深化不断地进行研究,需要有新的更加符合实际的着眼发展的分析概括与规划对策。我们今天充分认识这一研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迫切性。本文力求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分析和谋划,再认识新的发展格局下重庆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定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中心区域合作方向选择,进一步提档升级重庆与周边区域合作发展中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加快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并与周边省区联手打造特色创新产业带。  相似文献   

1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以及国家相继出台的多项支持物流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一背景下,以安庆市为例,分析皖江经济区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的环境、价值及其市场需求,为政府、企业等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提供参考借鉴,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地区南有杭州、宁波,西有苏州、无锡、南京等,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但是在上海北面,迄今尚缺经济中心城市作为接受上海辐射、支持其发展的支撑点。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北端,与上海隔江相望,能否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这对南通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安徽沿淮经济带现代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但城镇化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外流逐渐增多。在准确预测经济带2013—2030年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前提下,综合运用PCA方法和引力模型确定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并测度其辐射强度,提出应充分考虑沿淮经济带安徽段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依托沿淮经济带现有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最终形成安徽沿淮经济带“一轴、双组团、多节点”的开放型、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5.
汉冶萍公司的兴衰史就是一部以工业为核心的近代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史,汉冶萍公司的总部上海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汉冶萍公司的中心武汉、大冶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身,以汉冶萍厂矿西迁为基础创建的重庆工业基地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尾,长江经济带初步形成的基础是长江工业带的形成。以汉冶萍公司为中心的大冶重工业基地的创建在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大冶是长江沿江城市重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促进了长江工业带的形成,是中国近代历届政府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是国家建设长江工业带的核心,对全国重工业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新中国长江工业带的恢复与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郑汴洛沿黄旅游资源带进行了旅游资源的类型归类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带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提供了旅游资源带形成的物质基础,两种文化区的相互融合提供了旅游资源带形成的社会基础,古代城市选址的风水理论为在此建都提供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应对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凸显皖江城市带示范效应和探索创新承按模式的需要,集中区建设应在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皖江黄金水道作用,创新多元化乎殳融资体系,开拓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井通过集约优化土地利用和推进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探索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集中区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区域具备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长三角具有新阶段发展所需要的区域文化基础和精神资源。从区域文化看,长三角有着昊越文化、楚汉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类型,这三种文化具有奋发进取而又精致典雅的特性。这种文化特性对于新的发展方式有积极的内在作用,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还需要推进长三角区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应该借鉴英国的经验,以繁荣文学艺术来涵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以创意产业的路径来开拓新的产业.以至整个社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皖江城市群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江城市群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视野,具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发展外向度明显偏低等问题。发展皖江城市群区域经济的主要对策是:培育皖江城市群支柱产业,发展侧翼培育“中心增长极”,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策略,主动融入长三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