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而”本来是古汉语中的常用虚词,在现代汉语里继承了它的多种连词用法,在小语教材中大致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连接前后平等的词语,表示并列关系。例如:①海上正起着风,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  相似文献   

2.
连词“而”在小学教材中的运用可谓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连接意义相反的词或分句,表示语义的转折。如: ①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用的东西。(《落花生》)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依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虚词是用以表示语言关系和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而"是虚词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一个词,用法灵活多变。同时,"而"字也可用作实词,用法较之其作为虚词而言较少。就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中出现的"而"字用法进行穷尽研究,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4.
在文言文中,"而"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一般的看法是把它分为四种用法,即顺接连词、转接连词。表并列关系、作状语的标志。不少初学者对"而"字的用法很难把握。在阅读解题过程中,稍有  相似文献   

5.
“而”在文言文中当连词用,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起到不同的连接作用。1.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可译可不译。如《捕蛇者说》中“黑质而白章”,“而”表并列,此句译为(蛇身)黑底白花纹。2.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便”、“才”。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而”表示“学”与“习”行为的先后承接关系,此  相似文献   

6.
“而”字是文言文中较常见的一个虚词,它的意义较多,用法多样,教材中又没有进行系统的讲解,所以同学们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现将它在教材中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归纳整理如下。“而”字在词句中主要充当连词,起到连接作用,表示前后词句的修饰、承接、递进、并列、转折、因果、假设等七种关系。一、表示修饰关系这是指用“而”宇连接的两部分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而”有时可译为“地”,有时不译。“而”的后边往往是动词,其前边往往是时间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或介词短语等等,如:1、默而识之2、一丝而累3、旦旦而学之4、面山而居5、…  相似文献   

7.
《孙子》“而”字用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孙子》一书中“而”字的用法作了认真辨析,并对其特点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中的一段。这段共用了八个“而”字,都是连词,但是所起的作用却有区别。前五个“而”是连接动词性、形容词性词组,表示承接关系。后两个“而”是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修饰关系。末一个“而”是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并列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连词“而”在古汉语中是使用频繁而且用法灵活的  相似文献   

9.
在文言文中,“而”字是运用得最广泛、最灵活的虚词之一.它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充当连词,可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一般表示两种行为或两种性性状的联系或过渡。由于在古代汉语中用“而”字的地方相当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这部著名历史散文著作共用“而”字2900多个。其中只有少数几个被用作实词,绝大多数被用作虚词。用作实词主要做代词或副词,而作虚词主要是做连词、助词等。本文从“而”字做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四大方面分析“而”字的不同用法,而重点是分析做连词用的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而”字     
有一次,一位教书先生给学生们讲解说:“这个‘而’字,是一个最常用的虚词,可以作‘但是’、‘和’、‘然而’、‘却’、‘反而’、‘如果’等使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的”字是使用率颇高的一个字。它一般作结构助词,读音为“de”。归纳起来有八种用法: 1.用在定语的后面(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他的书;美丽的花园。2.用来造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送报的;跑的跑,跳的跳。3.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半”是个特殊的数词。通常有下列五种用法。一、用在名词前边,必须有个量词伴随在一起。如:“半杯茶”就不能说“半茶”。“半斤肉”也不能说“半肉”。二、用在名词前边,跟上量词,有时候确指一半,有时候只表示一部分。如:“这本书半价出售。”“我们家里每天要吃半斤油。”例句中,“半”只表示一半的意思。在下面句子中,就不确指一半而仅指某一部分了。如:“这个苹果半边红了。”“炉火映红了半面天。”  相似文献   

14.
“率”字本为象形字。甲骨文中的“率”字,中间为“网”形,其两侧的四点像水流下,如同一个鱼网。金文中的“率”字,四点外撇,像提起鱼网时水滴外溅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却”字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篇课文中一共出现48次,出现频率较高,意义比较复杂。教材编者仅在其中的三个地方加了注,其余的都没有加注。可是,没有加注的地方并非都是理解上不会发生困难的。笔者试着把这些“却”字的用法作了一番归纳,现在把情况写在下边,以就正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同行们。“却”字在这几篇课文中的用法大致可分为十二项。  相似文献   

16.
玉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反映在语言文字上,用“玉”字的词语相当多。综观“玉”字的用法,有以下四类:一、用其本义,表示玉或玉制的器物。例如:玉石、玉器、碧玉、美玉、玉簪、玉镯等。  相似文献   

17.
古文字的“衣”字,是一件古代上衣的轮廓图形:上为衣领,左右为衣袖,中间是衣襟。所以“衣”字的本义指上衣。古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三个山峰则为“山”,两个山峰则为“丘”。甲骨文中的“丘”,山峰不仅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学生对“而”字能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本文拟从造字与用字两方面对“而”的用法作些介绍。 “而”是象形字。 “而”在文言中的主要用法有五种:  相似文献   

20.
“莫”字用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