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采访之前,我查了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名单,发现杨青的简介最短:“杨青(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 56岁”其他的九名得主不是新闻单位的老总,就是部主任,杨青是唯一一个没有官衔的获奖者。我从别处了解到,杨青在中央台编了33年《新闻和报纸摘要》及《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两个传统名牌节目。为此,她值了33年夜班,度过了1万多个高度紧张繁忙的不眠之夜,夜间骑车上下班行程竟约16万公  相似文献   

2.
每天清晨和傍晚,全国各地有几亿人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以及“新闻联播”节目,也许还有人能记得播音员的名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节目的编辑是谁,更少有人知道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6点到0点或是凌晨3点到上午9点。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杨青就是这两个节目的编辑之一。 33年前,当杨青揣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毕业证书跨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门时,她还是个20出头的小姑娘;而今,当她捧着韬奋新闻奖的奖杯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银丝已爬满了她的双鬓。33度寒暑春秋,她始终无怨无悔地在夜班一线上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亲戚朋友不理解她,不少同事也劝她不要把青春和才华都葬送在这漫漫的长夜中。可她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爱我的工作,爱这项事业,不在其位的人是不能体会其中的快乐的。世界上没有哪一项工作能够像广播这样同时为几亿人服务,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广播节目能有如此众多的听众。所以,每当我完成一个节目的制作时,都会有一种别人感受不到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夜班编辑是日报报纸流程中很重要很特殊的一个环节,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打破了常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作规律,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记》杂志曾在6年前对夜班编辑做过一个“情况调查”,北京日报总编室的一位上了10年夜班的编辑这样说:“长年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之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晚饭后,像辅导孩子学习,亲友间的交往等。而我们吃过晚饭都准备去上班了。  相似文献   

4.
晓斯 《新闻天地》2007,(1):29-31,35
诱惑难耐 “模范丈夫”走进了“休闲屋” 陈建刚今年31岁,是湖南长沙一家大型企业的办公室副主任,妻子杨青年轻漂亮。陈建刚向来对妻子很疼爱,尤其是在2004年杨青怀孕后,他对她体贴到了极点,杨青常常幸福地说自己找对了丈夫。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09,(19):37-37
“感谢一版,感谢夜班,感谢‘新闻强报,特色立报’。”初见第六届泰山新闻奖获得者张鸣雁,他张口就是这“三谢”。15年夜班,连续11个除夕坚守岗位,生物钟阴阳颠倒,节假日不能休息,从一头黑发到黑发多白发少,到现在的白发多黑发少,大众日报高级编辑张鸣雁在夜班编辑这个默默无闻而又责任重于泰山的关键岗位上辛勤耕耘.春华秋实:  相似文献   

6.
在前不久揭晓的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奖名单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高级编辑杨青名列其中。消息传来,杨青办公桌上祝贺的小条摆满了桌面,北至黑龙江,南至广东,西到新疆打来的祝贺电话接连不断。一些请她谈感想、介绍事迹的访问者也接踵而来。面对这些,不善言谈的杨青,总是淡淡一笑:“真的没有多少东西好说,我是一个普  相似文献   

7.
报纸是办给人们看的。一张报纸,读者拿在手里,如果眼光停不下来,一翻而过,甚至根本不想多看,那还有什么效果?夜班编辑贯彻落实编委会的编辑思想,采用什么稿件,选用什么照片,放在什么位置,是要反复掂量的。所以,在夜班的岗位上,想得最多的是:在我们编辑的这张报纸上,国家大事要事、国际重要新闻、编辑部的重要言论,安排是否突出、得当;在所编辑的版面上,什么消息最“抓人”,什么照片最有吸引力,“亮点”在哪里?时刻不忘服务大局3月份的一个报道重点是“两会”,这是一场竞争激烈的战役性报道。“两会”期间,既充分报道…  相似文献   

8.
灯下漫笔     
选题,采访,写作,编辑,审阅,印刷,一篇稿件经过数道工序最后被送到了总编室夜班。于是,夜班便成丁报纸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成了报纸避免差错的最后一道防线。夜班编辑,夜班组长,夜班主任,夜班“老总”,还有夜班检查、校对、印刷……只要一走进夜班,只要往夜班灯下一坐,就无不感到一种责任,一种压力。不知别人如何,每每这时,我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都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此时自己便是这最后一道防线上的哨兵。  相似文献   

9.
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上有一篇“报人剪影”,报道了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李芾同志35年的夜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动人事迹。文章字里行间,闪射出李芾这个普通共产党员高尚品德的光辉。读后禁不住被这位老编辑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对于“阴错阳差”、“晨昏颠倒”的夜班,干报纸编辑这行的,无不视为畏途。笔者也曾干过多年的夜班,那滋那味,对于没涉足的人来说是无法  相似文献   

10.
7月28日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的大喜日子。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郑梦熊也专程前来参加成立大会。本报几个年轻编辑记者一商量:“不能放过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庆典刚结束,他们便来到了郑老下榻的酒店。 当坐在这位年届七旬、有43年从业经验的“老新闻”面前,几个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年轻人,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了解到郑老曾任浙江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有着丰富的夜班工作经验,几个夜班编辑首先“套起了近乎”:“郑老,讲讲您是怎么值夜班的吧!” “夜班工作可是个锻炼人的岗位,必须熟悉方方面面的…  相似文献   

11.
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上有一篇“报人剪影”,报道了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李芾同志35年的夜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动人事迹。文章字里行间,闪射出李芾这个普通共产党员高尚品德的光辉。读后禁不住被这位老编辑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对于“阴错阳差”、“晨昏颠倒”的夜班,干报纸编辑这行的,无不视为畏途。笔者也曾干过多年的夜班,那滋那味,对于没涉足的人来说是无法  相似文献   

12.
何春龙是中国青年报总编室主任,从1978年中青报复刊起到如今,他在总编室做夜班编辑已经长达17年。由于他是中青报地道的“夜班元老”以及这许多年来为报纸版面做出的不凡贡献,因而被报社同仁戏称为“第一版面”,前不久荣获首届新闻“百佳”称号。 何春龙做了17年夜班编辑,难能可贵的是他安心,更难得的是他把编辑好版面当作人生事业追求不懈,总是有一种想在有限的版面上施展自己的创造欲望。他心无旁骛,乐此不疲,年已不惑,立定此业不惑。  相似文献   

13.
大凡日报,都有夜班编辑工作。作为一张报纸的总加工、总装配和总把关,夜班编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纸的方向和质量。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就个人锻炼而论,从事夜班编辑工作,有利于增强全局观念,培养过细作风,提高编写能力;又由于这项工作是在夜间进行,因而对于磨砺吃苦耐劳的素质,也很有益处。在这篇文章里,我想简略谈谈夜班编辑工作的内容、特点和能动性,给将要或以后有可能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夜班编辑工作非常紧张,在几个小时之内,要删改稿件、推敲标题、判断稿件分量、设计出版面。为此,有人形容干夜班编辑像“百米冲刺”。即使这样,设计版面前,也不可忽视调查工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助于对稿件的把握,“磨刀不误砍柴功”;二是有助于补短扬长,使稿件锦上添花。笔者干夜班编辑九载,逐渐养成调查的习惯,获益匪浅。作为记者,只有掌握大量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才能“沙里淘金”,形成稿件。作为夜班编辑,也只有掌握与稿件有关的背景材料,才能更好地认识  相似文献   

15.
曹燕  王爽 《新闻战线》2023,(21):41-43
<正>全国新闻界夜班编辑“走基层”机制建立于2003年。作为中国记协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品牌活动,二十年来已组织全国主流新闻媒体的资深夜班编辑和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2000余人次参加活动。实地调研、现场培训和定期休养三个长效机制,把关心新闻工作者和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是中国记协坚持以人为本办会宗旨、  相似文献   

16.
曾衍 《中国地市报人》2023,(12):105-106
<正>作为新时代媒体人,把“安全”二字系于心、扛于肩,放在各项工作的头等位置是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在报纸安全出版各个岗位中,夜班编辑的作用十分重要。一名合格的夜班编辑,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往往在最后关口能及时发现问题。作为最后一道把关人,夜班编辑会审阶段的“必查”不可或缺,本文结合多年采编工作实践,罗列了夜班编辑的“十个必查”,为报纸编校人员在审版过程中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永元,浙江日报国际国内新闻部主任编辑。在长夜班编辑岗位上度过了近30个春秋。他敬业奉献,任劳任怨;严于律己,淡泊名利,是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被评为浙江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授予  相似文献   

18.
目前,报社夜班编辑队伍老化,青黄不接,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年轻编辑,确应摆到十分紧迫的议事日程上来。我们文汇报的夜班编辑,老的一代都已年逾花甲,如今还在“超龄服役”;中年一代的也都已过了不惑之年,且为数寥寥;多数是刚踏上编辑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他们正逐步成为夜班编辑舞台上的主角,他们的素质如何,水平提高得快不快,对报纸工作关系极大。我们报社的几位领导人、特别是长期值夜班的编委兼要闻部主任蒋定本同志,在培养新手、提携后学上,可谓尽心竭力,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9.
夜班编辑是日报流程中很重要很特殊的一个环节。《中国记者》杂志曾在6年前对夜班编辑做过一个“情况调查”,《北京日报》总编室的一位上了10年夜班的编辑这样说:“长年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之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晚饭后,像辅导孩子学习,亲友间的交往等。而我们吃过晚饭都准备去上班了。逢年过节总有一半时间要上班,白天又不敢不睡觉。探亲访友就只能保重点。因而人们都觉得我有些不近人情,或  相似文献   

20.
夜班编辑工作非常紧张,在几个小时之内,要删改稿件、推敲标题、判断稿件分量、设计出版面。为此,有人形容干夜班编辑像“百米冲刺”。即使这样,设计版面前,也不可忽视调查工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助于对稿件的把握,“磨刀不误砍柴功”;二是有助于补短扬长,使稿件锦上添花。笔者干夜班编辑九载,逐渐养成调查的习惯,获益匪浅。作为记者,只有掌握大量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才能“沙里淘金”,形成稿件。作为夜班编辑,也只有掌握与稿件有关的背景材料,才能更好地认识稿件的价值。这个工作,与记者的思维程序正好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