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逻辑演进中,先后出现了“曲学体系”、“叙事理论体系”、“剧学体系”三大体系。清初评点大家金圣叹所评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叙事理论体系”的代表。“金批西厢”的主要成就,首先是金圣叹对《西厢记》反对封建礼教、主张青年男女“必至之情”的进步民主思想,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其次是金圣叹从审美的高度,从戏曲创作规律方面,对《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经验进行了总结.他对戏曲艺术评点的重点,主要是戏曲人物的塑造、戏曲情节结构的规范和戏曲语言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戏剧在表演时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这就使戏曲艺术具有“写意性”的内在特征.戏曲艺术的“写意性”包括“生活写意性”、“动作写意性”、“语言写意性”和“舞美写意性”.这些基本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风格.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的鼎盛期,涌现了一批戏曲评点大师,如王骥德、凌濛初、孟称舜、金圣叹、毛纶、毛奇龄,等等。毛奇龄以清初大儒的身份批点《西厢记》,使毛批本《西厢记》成为继王骥德、凌濛初以来《西厢记》“解证式评点”的集大成者,他的批点既有经学考古式的严谨,又展示了偏嗜曲体曲韵之学的风格特色。而毛奇龄在解证中时有会意,又赋予毛批本《西厢记》“鉴赏型”评点的些许特色,进一步推动了《西厢记》评点批评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是一部优美抒情诗剧,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瑰丽的名珠。鲜明的人物形象,浓烈的矛盾冲突,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戏曲语言,构成了《西厢记》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在戏曲语言上珠玑满眼,精美华丽。曹雪芹赞誉曰:“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红楼梦》),明代何良俊说:“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四友斋丛说》)。所以说,《西厢记》在语言上堪称古典戏剧的范本,而叠字在其中大量地运用,形成了《西厢记》一大语言特色。本文仅就叠字的构成和运用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多次运用“境界”这一术语品评戏曲作品。“境界”具有不同的内涵,或指情节或事件,或指戏曲作品所达到的某种艺术境地,或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同时,祁彪佳还赋予“境界”说现代关学品格。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整体上具备一定内在的维系自身的评点体系,它体现在金批《西厢》评点体例、评点视角、评点功能的设定三组序列中,而就是这个体系,使金批以及作为载体的《西厢记》具备鲜明的金圣叹批评特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中国古代戏曲批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7.
戏曲评点在明代产生,《西厢记》是最早进入评点视野和现存评本最多的作品,堪为明代戏曲评点之代表。《西厢记》评点呈现出评点意图旨在娱情、评点方式渐趋系统、评点内容渐重叙事、评点美学重在求"真"等四个稳定的文学特征,表明戏曲评点在明代已经成熟,而这种成熟促使戏曲理论迅猛发展,戏曲文体也终得以独立于中国文体之林。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诗词曲有一个共同特征: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戏曲和曲同发于一源,所以戏剧的抒情性是中国戏剧文学的民族特色。《西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大型爱情戏剧。从生动的抒情内容、优美的抒情话语、个性化的抒情动作、典型的抒情环境四个方面可以了解《西厢记》的抒情艺术。  相似文献   

9.
龙华先生的《湖南戏曲史稿》是一部内容富赡详备,富有创见的地方戏曲史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湖南戏曲的历史沿革、演变发展、作家作品及戏曲声腔,解决了戏曲史研究领域内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湖南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声腔丰富、作家辈出、作品可观,深为群众喜闻乐见,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和风格的戏曲艺术流派,在全国戏曲艺术中占有显著地位,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观点认为《牡丹亭》戏曲语言“雕琢”,不如《西厢记》语言自然、爽朗,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语言的“雕琢”,正是《牡丹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语言的“雕琢”,体现了作者对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细致揣摩和挖掘,是感情的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龙华先生的《湖南戏曲史稿》是一部内容富赡详备,富有创见的地方戏曲史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湖南戏曲的历史沿革、演变发展、作家作品及戏曲声腔,解决了戏曲史研究领域内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湖南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声胜丰富、作家辈出、作品可观,深为群众喜闻乐见,形成了许多具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杰作,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一直以来备受人们赞叹。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作品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语言艺术,可以这样说,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作品就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艺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戏曲史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史,而他们的视点则立足于他们各自的时代。他们用以批评的武器是由20世纪的批评界所提供的,对于他们的背景问题、思维模式、研究的角度、评价的标准、解决问题的范式等,都应该从20世纪的文化整体背景上进行解释。20世纪的戏曲研究者不仅仅把其研究当成时代语境的注脚。对戏曲创作、表演和理论发展的历史描述甚为广泛,每一种戏曲史专著在进行历史描述时都应用着特定的史述模式,这些史述模式与研究者所处时代的学术范式密切相关。同时将20世纪的戏曲文本批评视为20世纪戏曲研究者与中国古代戏曲文本在价值思考上的视界融合,是中国古代戏曲家与20世纪戏曲研究者在价值思考上的交汇。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是与20世纪的文学理论建构同脉搏的,“戏曲学”建构的努力几乎贯穿20世纪。同时,20世纪的戏曲理论研究又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对“戏曲”概念的不同理解,20世纪各个历史阶段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同时关注到戏曲文物文献研究方面,认为几乎每一次的戏曲文物文献的新发现,都大力地推动了对戏曲史的研究。论文试图描述20世纪戏曲思潮与20世纪文化思潮的内在联系,指出20世纪的戏曲改良运动是20世纪文化改良(或文化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时代思潮对于20世纪的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戏曲作为中国俗文学的一大分支,《小说月报》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传播。郑振铎、顾颉刚以及其他学者在《小说月报》上所发表的有关戏曲研究的文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郑振铎先生侧重于戏曲书目的整理和纵向的戏曲史的编纂,顾颉刚以及其他学者在《小说月报》上的文章侧重于横向的具体戏曲作品和具体戏曲理论问题的研究。这些共同构成了后期《小说月报》对中国古典戏曲的整理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戏曲史研究尚未广泛运用概念思维,戏曲史相关概念在“十七年”时期基本成型:“戏曲”概念被固定,经过辞书、词典的书写,作为与其他艺术门类或文学样式相区别的一种形式,它的较详细的“身份信息”被公布。不同历史时期盛行的各戏曲“品种”的纷繁称谓在此期统一,并作为概念被正式提出。“声腔”“剧种”等新概念被提出并稳定。上述概念建设工作可分成旧概念的商榷、旧称谓的定义、新概念的提出三类。概念确立所具有的学科史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标志着学科研究思维方式的逐步完善;体现了戏曲史学术共同体的渐次成型;开启了现当代戏曲史阐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丁鼎 《文教资料》2007,(4):62-63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戏曲批评家,对《西厢记》①中的作文者之心和艺术之奥秘进行解义,并发掘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意蕴和作家寄予的情感质素,要求戏曲的情节安排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当时提高了戏曲《西厢记》在文人心中的地位,成为才子必读书目之一,从而也提高了俗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的接受者就是戏曲的观众和读者,我们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民众、文人学士、统治阶层,分别分析其接受心理。从底层民众对《西厢记》的接受看,与三个因素有关:戏曲的主题暗合了接受者渴望自择佳偶的普遍心理;在红娘的身上,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到了自我被肯定的愉悦;极富生活气息的喜剧表演风格为观众欣赏和喜爱。文人学士的接受心理为:文人对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向往,戏曲优美典雅的语言为他们激赏。统治阶层对《西厢记》的接受与以下内容有关:作品不反对封建制度与皇权,认同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8.
“容与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红拂记〉》传奇,署名李卓吾评点。此本思想上对《红拂记》中“崇尚侠义精神”和“崇尚真情”给予高度肯定,对原作中酸腐、道学的语言给出批评。艺术上李卓吾重视关目设置、重视文本中的现实逻辑,对原作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部分进行批驳,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对《李卓吾先生批评〈红拂记〉》传奇的研究,能够阐发李卓吾新的戏曲批评理论,丰富当下戏曲批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程中,金圣叹毫无疑问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对于戏曲《西厢记》,金圣叹是作为叙事文体来看待和批评的,其精到的见解以及成熟的批评理论对戏曲文学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金批西厢》在思想上突破了传统,为戏曲打开新的视野;金圣叹从文本上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修改使其获得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拥有一个极其庞大的版本家族,据载,仅只是现存的和有目可查的明刊本就有六十余种。其中,分别于1933年,1961年和七十年代末现身于书林的刘龙田刊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明何璧校刻本《北西厢记》、徐示范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是二十世纪发现的相当重要的三种《西厢》版本。它们的发现与研究不但为理清复杂纷法的明刊本《西厢记》的来龙去脉,提供了文献依据,而且其序跋、评点中体现的,以及隐含于对戏曲正文内容所进行的增删润饰中的,关于文学、戏曲理论的论述,也具有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