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了文化建设和改造的实践。这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本身的发展及党实现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自觉认识是分不开的。在实践中,党和政府采取了文化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举措,实现了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的转变和重建。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造性提出,从文化层面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蕴含着强大而深沉的意识形态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展现意识形态思想之力;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彰显意识形态精神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凸显意识形态文明之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充分认识和科学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力量,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乡村轻喜剧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极大地谐合了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本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首度从文化引导、文化重建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乡村轻喜剧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对我们理解毛泽东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从荡涤封建的历史积淀,确立农村新文化教育的领导权;提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水平;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与目标,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社会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农村人情文化呈现出趋同化、货币化、仪式简化等特点,甚至沦为非理性的意气之争、面子之争,影响到农村文化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在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要从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营造入手,对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精英分子等进行宣传教育,规范和引导农村人情文化健康发展、倡导农村人情文化新风尚,以推动农村文化的转型和重塑,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了文化领域的改造和重建,随之,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也开始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实现社会转型和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奠定了稳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玉芬 《考试周刊》2009,(52):200-200
教育在全省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河北省明确了"以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优先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思路,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现代化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河北省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力求为河北省农村教育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一、“城市取向”的教育与乡村教师的文化积累 当前,在乡村学校教育中存在一种试图利用“城市取向”的教育模式来弥补农村受教育者与城市受教育者之间文化差异的现象。这种乡村学校教育本质上就是以城市文化去改造乡村文化乃至取而代之,以期达到所谓农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但这种传统“无论是以民族传统还是以现代化、科学、文明等为教育内容,都是以忽视、贬低、解构乡村当事人的主体性作为推进教育的方式的。”农村学生上学的目的清楚、直白,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发展,要识民情、顺时势,要舍民意、得人心.它非弄些宏大的“构筑”,不能“多快好省”,必须“落地”有养人、育人和为民造福之力.在改造、提升国人素质和提高社会文明度上,文化及发展拟有设计师、工程师效应.传递以平等、自由、民主、科学、法治为核心的现代文化,能推进民众求真、向上、向善,此为建设、繁荣文化的中心;让有正气、有善行的国人越来越多,能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乃文化建设、进步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学校文化建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还存在着学校文化建设理念异化、建设主体薄弱以及与本土文化相脱离等问题。需要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校本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以提高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绵延千年的乡村传统文化具有自然淳朴性、宗法伦理性、传承稳定性、地域多样性、视野局限性等特点。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乡村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促进社会认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维系乡村社会稳定和谐的功能,这是一种能够转化为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软实力。应该通过发扬农村传统优秀伦理、培育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乡土人才,激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发掘农村文化软实力,以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意识形态这一战略定位,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新使命,坚持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创新“两个结合”的文化实践方略,以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成了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体现了鲜明的真理性、科学性、实践性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人类文明新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与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大转型升级改革的不断推进,重建基层电大精神文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重建基层电大精神文化,应以解决基层电大精神文化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重建核心价值观、电大精神和电大形象为突破口,以创新精神文化建设策略为有效途径,着力打造适应开放大学建设需要的新型基层电大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的文化改造,是一次再铸民族灵魂、塑造新中国形象、为新中国创造文化条件的伟大精神运动,是重大的文化变迁,为新中国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其影响至远且深。文化改造的主要内容是改造思想、改造教育、发展繁荣文学艺术、重塑社会风尚。文化改造表明:文化与政治互涵互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文化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人民群众是发展文化的依靠力量。认真总结文化改造的经验教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五条路径,凸显了文化自信自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其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引;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凝聚力量;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艺术建设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保证其高效推进的运行机制.努力完善农村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运行机制,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需求,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对构建农村和谐文化的作用,推进社会文化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而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但我国当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还面临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和障碍,这就需要采取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特色学校建设不能忽视文化的视角。"农村"概念的窄化、农村学校与农村文化的断裂以及撤点并校等政策导致农村特色学校建设失去文化之根。只有重新"发现"农村社区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才能突破现有困境,从而扎下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之根,探寻出一条更适合自身条件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农村文化建设只有采用适合农民实际和特点的形式,其内容才会为农民认同和接受。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大规模扫盲教育的同时还采用出版发行大量面向农村的报刊图书、普及农村有线广播网、放映电影、建设农村文化馆(站)、创办农村俱乐部和农民图书室、发展地方戏剧和剧团等几种形式来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这些形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教育的全方位、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20.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概括来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高度来审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以“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方位,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来推进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