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圣宇 《青年记者》2006,(12):91-92
闲暇之余跟同事们聊天,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不少记老是抱怨没有好线索,拿不出好稿子,另一个是有很多人都热衷于跑会议、跑单位、找材料,并且说这样既能很省事地就得到稿子甚至是重头稿件,又没有什么风险,但是往往到月底或年底就是没有拿的出门的好作品.仔细想来,这就是没有潜下心来工作,换句话说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没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没有培养自己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写稿感悟     
写稿5年,回头看看自己在新闻写作上走过的路,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三种境界。一、发了就好。刚开始写稿时,唯一盼望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稿子寄出后,每天首要的活儿就是到收发室取报纸,然后怀着急切的心情开始在报纸上寻找自己的稿子,只要能找到自己的一个“火柴盒”、“豆腐块”甚至“豆腐丝”,心里头的舒坦劲儿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时的写作状况属典型的盲目“寻食”,日日东跑西窜,只要自  相似文献   

3.
关注陌生     
一次,为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一个社科期刊主编培训班讲课,当讲到什么是创新的时候。我脱口而出:"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你从来没有见过的、陌生的、看不懂的、拿不准的。"课下,学员对我说,这句话真经典。编辑工作的核心是审稿。所谓审稿,就是要把好稿子找出来,发表出去。什么是好稿子?怎么才能把好稿子找出来?这问题可就大了、复杂了、说不清了。所谓好稿子,就是够水平、有价值、能引起反响的稿子。而要把这样的好稿子找出  相似文献   

4.
干了几年记者,写过一堆“本报讯”,却找不到丁点儿“成就感”。翻翻曾为自己博取过些许虚名的东西,大多是“事儿好”,套句广告词:“事儿好,稿子就好,读者爱看,见报带响,嗨,您瞅准喽,准能获奖。”“事儿好”的东西别人碰上可能写得更好,自己心里有数。跑了几年社会新闻,参加过不少“活动”,赶过许多“场子”。听汇报,赶场子写出来的东西,嘁里咔嚓,砍瓜切菜般发了不少。看看锅里是“白水煮白菜”,盛到碗里再看还是“白水煮白菜”。碰到有人说好,自己更是汗颜,为啥?自己心里明白,有些从“场子”里搬来的东西,搭眼一看就是“白菜”,自己却“扭扭角  相似文献   

5.
谢顾问:我是一名新闻函授学员,、平时喜欢写些小报道、小文章,可从来都是自写自感,而不敢拿给领导和同志们看,更没勇气寄到报社去,请问,我该怎样克服这种“稿子怕人看”的心理障碍呢?学员杨洪亮杨洪亮同志:据我所知,在初学写作者中,“稿子怕人看”的现象是很多的。要说这种现象好的一面,那就是凡“稿子怕人看”的同志,往往有一种自卑情绪,觉得自己写稿子是“人软货松”,不好意思将稿子拿给别人品头论足,更怕稿子寄出去后“泥牛入海无消息”,干落个丢人现眼,自找没趣。说穿了,这是一种虚荣。C的表现,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有些通讯员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对基层官兵的生活、思想及所做所为都比较了解,自己只要“随手拈来”就是篇好搞,用不着再专门去采访了。其实不然。采访,就是要挖掘事实的真相.掌握事情的全貌和本质。通讯员们亲眼见到的事,不一定知道事情的全貌;亲耳听到的,不一定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大家不要满足于身在基层所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事情就动笔写稿子,如果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就会肤浅、枯燥(没细节),谁出新意,打动不了读者。虽然是在基层写出的稿子,“活鱼”也会照样从自己手中溜掉的。通讯员们身在基层,决不能满足于对本…  相似文献   

7.
近闻,一家县委机关报新一届编委会研究,鉴于读者批评本报文学副刊已成为报社几把手的“自留地”了,决定今后文学副刊不采用本报编采人员写的稿子。此消息一传出,当地业余作者大受鼓舞,副刊收到的来稿大幅度增加,本地区业余创作也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 闻此消息,笔者由此想到我国已故著名诗人郭小川,他在担任报纸文学副刊编辑时,曾给自己立过一条“规矩”:自己的稿子不往自己编的副刊上登。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好”;作者常常认为自己的稿子好。如果在自己编的文学副刊上登自己写的稿子,难免会因为偏爱,甚…  相似文献   

8.
记者好做应该说,一个跑部委的专职记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做!信息社会出现了电脑、邮箱、闪存,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新闻通稿”和新闻发布会……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记者不必再去手写稿件,更不用深入采访,只需把“新闻通稿”电子版删改一下再署上自己的名字“上传”到指定位置就OK了,连新华社记者也概  相似文献   

9.
谁来安排新闻节目? 关于无线电新闻,人们经常要问:“谁来写这些新闻?”或者换个说法,播音员是不是在念他自己的稿子?”回答是:有时是,有的则不是这样。几年以前,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和记者分工极为严格。写广播稿的人,是评价和写作新闻的里手。而播音员,则是把写好的稿子传达给听众的专家。  相似文献   

10.
大凡在写作上还没有入门的初学者.都有这样的心态——渴望自己的作品早日见诸报端。因此,有的人急于求成,往往写完稿子就送往邮局,也不再看一遍。这种人是抱着侥幸心投稿,忽略了“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这一作文要意,所以偏见谬误较多.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相反,有的人则十分注重修改,不厌其烦。我自己就是这样。每当一篇稿子写成,并不急于投寄.而是首先对其全方位的修改,务求主题鲜明、深刻,提法准确.结构完整、紧凑,语言精炼、生动、优美。然后抄写清楚,方才寄出。  相似文献   

11.
“爬格子”的人,修改稿子是常事。然而一些初学写稿者,往往不会修改自己的稿子。有一种“自己的孩子好”的感觉。他们说:“看别人的稿子,挑毛病有道,轮到给自己的稿子修改,就没辙了。”这是作者的通病。修改稿子,首先必须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才能从文章的结构、修辞、逻辑、错别字等方面来修改。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文不厌改”中取得成功的。古今中外,关于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故事很多。马克思写《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功夫,反复修改,并且一次一次推迟出版时间,才使巨著成为经典著  相似文献   

12.
许多同志写突出政治的稿子,运用对比的方法,谈甜头,说苦头,这很好。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突出政治会怎样,不突出政治会怎样,拿事实作对比,说服力自然强。但是,我们在看稿中,发现不少这样的稿子,虽然有对比,可是内容大体相同,没有新鲜感,没有自己的特点。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根据我们看稿的体会,提出几点意见。首先,要紧扣突出改治中的活思想,针对具体问题作对比。不少写突出政治的稿子,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呢?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突出政治中的活思想,有目的地解决突出政治中的一个认识问题,泛泛地谈甜头谈苦头,没有具体“靶子”,打不中要害,不能使读者有具体的感受和启发。这样搞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记者,大都有自己所负责的报道领域,俗称跑线。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在谈到跑线的体会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困惑:有的是刚跑线时,迟迟进入不了角色,很难接上头;有的隔一些时间不去线上的单位跑,就断了线,通讯员有好的线索不通知记者;有的则是常常被同行“抢线”,也经常因此与同事发生一些小磨擦,甚至需要主任或老总出面协调。 凡此种种,我以为首先是记者自己跑线没有到位,或者换句话说.没有经历跑线的“三种”境界。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认为记者跑线跑得好,是要经历“守得住、放得开、收得拢”这三种境界的。 …  相似文献   

14.
记者自己没有胆子吗?答曰:“有的。”但对于不少记者来说,把自已刚走进新闻圈时的胆子和现在的胆子比较一番,也许就会生出“今不如昔”的感慨。现在想出个新闻点子、想在稿子上出点彩,没动笔就得想编辑能不能给发;至于路见不平、仗义直言的职业道德感还是有的,但也得考虑一下,会不会惹麻烦,会不会让领导、同事感到老大的年纪不成熟,处理事情不周到。想当年——大概不是这样吧。想到了一个什么点子,就找领导说,若不同意就争,为一篇稿子争得面红耳赤,你说我这非驴非马,我就认定了这头骡子好…… 新闻记者应该总是为时代而冲动,为新生事物而冲动,如果都“成熟”为老于世故的“走社会的”或者官僚型人物,简直就是悲剧。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新闻言论和地市报联系得更紧密,发挥“旗帜”的作用?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注意为一些稿件配“编评”,感到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稿子:它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是正面的,说的是好事,但还存在着欠缺,或者有片面性,这样的稿子,过去我一般是不予采用。后来,我觉得,这样做未免太可惜。于是我采取了新的办法,给稿子加“编评”,即“编辑评语”,指出问题的关键,弥补稿子的欠缺,这样处理以后,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去年3月29日,经济部组到二版一篇稿子(30日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碰见对门老徐,我问他看没看写自己的稿子,稿子里说他有个“外孙女”,我咋不知道啊。“嗐,那是人家给搞错了,哪来什么外孙女,就是孙女。”听此,我心里一沉,这又是一个事实性差错。  相似文献   

18.
我是记者吗?     
我是记者吗?当了将近8年记者,有时还是禁不住这样问自己。15年前那个不顾家长、老师反对硬是由理转文,大做记者梦的高中生好像总是在向我做鬼脸——你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吗?在很多人看来,我的梦想实现了。30岁以前,以“本报记者”的名义,单骑走天涯。天南地北地跑新闻;30岁以后,在家里专心致志地做“责任编辑”,不但管自己,也管起了别人的稿子。这似乎  相似文献   

19.
梁衡 《传媒》2001,(4):11-12
街上为什么要设“专卖店”?就是要独树一帜,求个性,专卖某种名牌,进了这个店的商品有身份,价码高。报上的好栏目就是好稿的“专卖店”,你要当名记者,你的稿子就要想方设法挤进名栏目。记者要学会利用栏目的名牌效应提高自己稿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当然,这个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写稿水平,向高标准看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写稿四忌     
一、切忌画龙无睛。好的标题确实能给稿子增色,而一些通讯员却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做不好标题没关系,反正有编辑改。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俗话说:“有粉擦在脸上”。既然稿子都用心写了,要再花些功夫制做出既合文意又语言精美的标题来,会提高稿子的采用率。二、切忌跟着别人跑。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