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1036-1101),名轼,字子瞻。宋哲宗时曾任翰林学士,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学识渊博,才情卓绝,热心接近人民。46岁时,被贬到湖北黄州,在一片名叫"东坡"的营地废墟筑室自居,躬耕自食。也由此自号"东坡居士"。62岁那年,他从广东惠州再次被贬到南海儋州三年后遇赦北归,一往一返,两次路经广西东部的南北流江一线,合计有四个月时光,留下了诸多诗文轶事,是广西桂东难得的一笔巨大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得阅湖州贫民秀才贾收一首诗,心有所动,叹之“秀才有才”。公务到湖,急于求见,以文会友,结为知己。从此,无论顺世还是逆境,一位高官,一位贫民,两人或赤诚相见,或诗词往来,互相温暖,直到老死。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和陶诗”艺术成就颇高,它是“绚烂之极”后而造的“平淡”,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色调:诗风平淡,感情真笃;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景传神,时见佳句。研究苏东坡“和陶诗”的艺术风格,对于了解诗人晚年诗歌创作的全貌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在其300多首词中塑造了一系列蕴涵极为富瞻的词人自我形象,比较真实和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追求政治理想和人生事业的心理历程及曲折坎坷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平生极佩服苏东坡,在思想上与苏东坡共鸣,在社会活动中多年来尊崇苏东坡,在为人处事上各方面效仿苏东坡,弘扬东坡精神,推行东坡举措,诸如此类都可称为张之洞的东坡情结,因此使张之洞的人生打上了苏东坡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东坡书画     
苏轼,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在教材上学过他的诗词,在老师的讲述中了解过他的生平,写作文时也喜欢拿他来当素材,以至于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熟悉他了。然而,当有一天翻开这本《苏东坡传》,你会发现,依旧有很多你所不知道的细节在暗处闪光,经由林语堂先生恬淡而不乏情趣的叙述,它们一一汇聚,完整勾勒出了一位风流名士的真实模样。然而何谓风流?我认为,它不仅仅是指文学艺术上的造诣,更与其独特的为人处世有关。在这方面,苏东坡做了一个典范,喜欢他的人除了为他的诗文书画所动,更重要的是被他的人格魅力征服。所以,本期传记空间把介绍的重点放在了后一方面,希望通过这次阅读,能够让大家获得更多的认识,然后回头再去读东坡诗词,那时候,想必会另有一番感受。  相似文献   

7.
杖藜的温度 敲打着王朝残热 却终于被放逐 浪花裹挟的豪迈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诗词中有不少写个人情感的,归结起来,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是对歌妓技艺的欣赏、对她们悲惨境地的同情以及对玩弄歌妓的轻薄子弟的无情嘲讽;其二是对倾慕他的女子的理解和怜惜,但这种爱怜是有度的;其三是对妻子的关怀和挚爱。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看出苏轼的情感世界丰富而多情,更可探知苏公高洁、正直的人格情操。这种真实情感和人格情操与其政治品格、思想行为交相辉映,方可构成一个鲜活完满的苏东坡,其人格亦才“自足千古”。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量宋明史料的辨析和对出土文物及实地的考查,纠正了某些不正确的说法,以确凿的证据指出了苏轼当年在黄州三处居所定惠院、临皋亭、南堂及其游迹快哉亭诸遗址今天所在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10.
东坡肉     
李玄 《中学生(作文版)》2009,(2):F0004-F0004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美食家之一。东坡少年即享大名,文比欧阳修,书法为宋四家之首,父子三人以“三苏”名垂青史。自创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等名菜品。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是一个全才,他的养生思想别具一格,自成体系,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它主要表现在:思想乐观,超然于物外;积极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平时饮食卫生,提高免疫力;及时医治疾病,等。苏东坡的"防"重于"治"、注重心理治疗等养生思想,是具有现代价值的,他归纳出来的养生口诀很适宜对群众进行卫生普及教育,《苏沈良方》中反映他的医疗实践,我们更应该好好发掘,使之服务于国民  相似文献   

12.
任何祖先、民族、文化、文明的兴起,自然社会万事万物的诞生,自有其发祥地。东坡躬耕地在黄州,东坡居士自号于黄州,东坡文化始铸于黄州,东坡文化的发祥地自然就是黄州。有当事人苏东坡和历代权威学者的文字记录为证,勿庸置疑,无人可以否定。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是部极其辉煌的民族精神史诗。黄冈人以东坡文化兴市,首先要读懂东坡这部大书:读懂东坡被贬前后黄州文史地域知识;读懂东坡在黄州的全部著作;读懂东坡被贬黄州后所构建的贬谪文化机体;读懂东坡所投给黄州的人文意味,深入体味黄州为何成为东坡贬谪文化发祥地、东坡文化发祥地、黄州赤壁文化发祥地、东坡养生文化发祥地。这些正是我们让东坡文化在当代黄冈重放光彩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词有浓重的出世思想倾向:早年有些词流露出对政事的厌倦,晚年的一些词讴歌醉酒的快乐,鼓吹及时行乐的思想;谪居黄州期间的词多为思念家乡、向往江湖之作,虽然其中不乏对劳动谋生观念的歌唱,但更多的是追悔早年积极人世的莽撞;咏史词咏历史上建功立业者时感慨成败转头空,咏功成身退者叹惜抽身太晚。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以食物为题材的作品。在这些亲切感人的作品中,以食物为载体,展现了他曲折辗转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透露出他高贵的思想品质和独特的性格特征,从中也可窥视出他超然的人生哲学和旷达的生活态度。对苏轼饮食诗的研究,具有历史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苏轼生命流程与东坡化现象的视角切入,揭示了东坡“贪恋圣世”,“得共中原”,视葬地“类蜀之峨眉山”而“喜其风土”,向往“皇天后土”,“还千古英灵之气”等深蕴的化内涵,从而认定东坡嘱葬嵩阳小峨眉乃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余秋雨先生《苏东坡突围》的分析论述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有一些主观色彩较浓的地方,从而引发了作者的一些思考:"乌台诗案"原因的多重性;被贬黄州后,苏轼人生观、心理状态的纠结性。以期为人们正确、多元地理解苏轼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8.
历史正剧《苏东坡》首播以来得到观众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将之定性为"悲剧"或许更为恰当。该剧力矫当下影视"回避悲剧"的误区,再现了伟人苏轼最具文化深度的悲剧"宿命":"情本"理想永远领先于现实,却又受制于现实。他要寻找当时社会的具体出路以及人生的根本出路,也就承担了双重的悲哀。中国文化有着最彻底的悲剧意识,那就是"人活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建构并不断被追询。悲剧使人震撼甚至恐惧,同时却激发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与力量,该剧正是再现了传统士人那种毅然崛立的悲剧精神,以此激励当代社会。某种意义上讲,它堪称当代影视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开辟苏东坡饮食养生旅游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苏东坡的诗文为依据,对苏东坡的饮食养生思想和饮食养生食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结合惠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饮食养生食品的开发及饮食养生旅游文化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自由的自我解放和民主的社会解放始终是这个社会的两大支柱.传统中国自然不会有关于这两个“解放“的鲜明意识,但却有关于“自由“、“民主“的“心性“憧憬.11世纪中期的中国是个闹“改革“的年月,伴随着王安石式的旨在强化“家国一体“的传统专制政治的“改革“行动,苏东坡开始了反方向的思想“突围“.他把关于“自由“、“民主“的“心性“憧憬转化为宋代文化建构中的一种音响和符号,从而使他成了一个“问题“.尽管这种音响和符号很快又被权力本位政治所极力张扬的主流意识形态所笼罩,但它们毕竟存在过.其音之余响,韵味无穷.苏轼不是思想家,但他确实思想过.他的魅力正在于他始终没有“易其所为“,给历史留下了一个本来面目的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