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愈论教师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西)人。祖籍昌黎,人们称他为昌黎先生。著作有《昌黎先生集》40卷。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他是当时复兴儒学、反对佛教的旗手,也是新古文运动的中坚,还是热心于教育事业的著名的教育活动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曾担任过中央国子学博士、四门学博士和国子祭酒,对地方教育也很重视,并一贯热心奖掖后进,鼓助青年求师成才,有较丰富的实际教育经验。他写过《师说》、《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颂》、  相似文献   

2.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信他的作文《读〈曹刿论战〉》是他自己写的,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谢冰莹四岁识字,两个月后居然背出了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全部女弟子的诗。洪业少年时,就能背诵一千四百多首杜甫诗和三十余篇杜甫文,致使后来在美国写《杜甫传》巨著,全凭记忆所储存,不用再去查找杜甫诗文集了。  相似文献   

3.
论"子产不毁乡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产是我国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乡校”是古代村社成员公共集会和活动的场所,“国人”在乡校中议论朝政得失,是原始民主制度的遗存。“不毁乡校”反映了子产善于听取人民意见的民主进步思想。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政治民主建设”也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判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陆费遥六岁随家由汉中迁居南昌,水陆途中历经84天。到南昌后,他就  相似文献   

5.
数学家苏步青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和《唐诗三百首》。刚进中学,老师顺口让他背《子产不毁乡校》,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6岁随家由汉口迁居南昌,水陆途中历经84天,到南昌后,他就将沿途所经大小地名依次回答,无一遗漏。  相似文献   

6.
徐强 《语文新圃》2009,(7):16-17
“子产不毁乡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掌故,典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所谓“乡校”,就是乡里的学校。《左传》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民间议论众声喧哗,当然不可能句句都是歌功颂德,句句都符合政府的胃口,有的甚至还很刺耳,于是,有人给主持郑国政府全面工作的子产出主意说:“您还是赶紧把学校拆了吧!省得那些刁民闲着没事.唧唧喳喳,批评政府!”还好,子产的脑瓜比较清醒。不像这位仁兄那么“雷人”。  相似文献   

7.
《师说》的结句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术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所载,《师说》的写作时间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时韩愈年三十五岁,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算是个相当有地位也有声望的人物,而一个仅十七岁的还没有加冠的童子,能够得到这样的人为师,应是很不容易的事,他的前来从师为什么韩愈还特地赞许他“不拘于时”、  相似文献   

8.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陆费逵6岁随家由汉中迁居南昌,水陆途中历经84天。到南昌后,他就将沿途所经大小地名依次回答,无一遗漏。谢冰莹4岁识字,两个月后  相似文献   

9.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 ,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 ,到毕业时 ,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 ;刚进中学 ,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 曹刿论战 》 ,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 ,他一口气背完 ,说 :“整部《左传》 ,我都可以背出来。”陆费逵6岁随家由汉中迁居南昌 ,水陆途中历经84天。到南昌后 ,他就将沿途所经大小地名依次背下 ,无一遗漏。谢冰莹4岁识字 ,两个月后居然背出了随园全部女弟子诗。洪业庭训时 ,就能背诵1400多首杜甫诗和30余篇杜甫文 ,致使后来在美国写《杜甫传》巨著 ,全凭记忆所储存 ,不用再去查找杜甫诗文了。…  相似文献   

10.
朱易佳 《师道》2002,(7):38
我曾经非常想当老师,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想。老师这职业,研究起来,该是很久远了。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到什么时候?春秋时郑国子产不毁乡校,有乡校,自然有老师,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而教师这行当的出现,肯定还要早得多。你看,历史多悠久!  相似文献   

11.
法家,自其先行者管仲以来,即主张:“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继之,郑子产令“田有封洫,庐井有伍”。所以舆人论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同时,在他执政期间,“不毁乡校”,当时“议政”者之一的邓析,虽在立法、执法方面与子产进行过激烈的诘难,但也创制出灌溉工具“桔(?)”,对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至于魏李悝,除制《法经》六篇外,更重要的乃是其“尽地利之教”,使魏“国富兵强”起来。战国时代另外有农家一派。从《吕氏春秋》及《孟子》等书中,知有“许行之徒”、“陈相之徒”等所谓“负耒耜而自宋之滕”的农家学派人物。他们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歺食)  相似文献   

12.
唐朝元和15年(公元820年),韩愈当了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校长的职位)。因那时全国只有一个国子监,所以他的职位和名望是很高的。韩愈担任祭酒以后,认真办教育,并奏请皇上,严格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人到国子监任学官。他对有学识的教师十分尊重。当时国子监有一位直讲(学官名称),对礼学研究颇深,礼学课教得很好,但容貌丑陋,出身贵族的学官瞧不起他,甚至不肯与这位直讲同桌吃饭。韩愈知道后,很气愤,于是命令他的下属官员把礼学直讲请来,并说:“让我陪他吃饭。”  相似文献   

13.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处在政治黑暗,社会混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重重的中唐时期。由于方镇割据纷争,国家财政支绌,教育经费十分拮据,官学日趋衰落,甚至连国子监学生的廪食都无法供应。因此,人们耻于从师为师。然而基于对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韩愈奋然不顾流俗的嘲讽,十分重视兴办教育事业,勇为人师,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曾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许多启迪。尤为可贵的是,他在元和十四年  相似文献   

14.
<正>韩愈(公元768—824)的称号,大家最熟悉的他是文学家,其次是思想家,其实,韩愈还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他有过从教的经历:他作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此处"博士"即教师,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云:"今诸生学于太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国子祭酒(此处"祭酒"为古之学官名,即今之校长,与祭祀喝酒无关)。韩愈在任潮  相似文献   

15.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课本注释[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究竟什么二叫“国子监”?为什么“老师”又有“司业”,“博士”的官名?解释不甚明白。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的[预习提示]中说作者韩愈在写这篇文章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有许多学生对这句话不甚了解,这牵涉到古代学校的有关知识。据《礼记》等书记载,在夏朝  相似文献   

17.
《原毁》是韩愈的一篇政论文章,同《原道》、《原性》一起并称“三原”,但以《原毁》价值为最高。《教战守策》是苏轼在二十一岁到二十六岁期间(仁宗嘉佑元年至六年),应考时所进时务策的一部分。它是苏轼策论中难得的好文章,堪称政论文的典范之作。韩愈同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曾尊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①可见他是推崇韩愈、步武韩文的。从文学主张看,苏轼重视文章的内容,反对“未  相似文献   

18.
刘咸炘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他的巨著《推十书》中有大量韩愈研究资料尚未开发。刘咸炘认为,韩愈儒学的特点是"轻细目而重大义,贱杂家而标儒宗",一方面充分肯定韩愈是六朝到宋代学术传承的关键人物(这一观点早于陈寅恪30年),一方面认为韩愈在具体事件的处理中有不少不符合儒学标准之处。从文体学角度看,刘咸炘一方面认为韩愈文章"变单行,以前所无",一方面认为韩愈文章不符合文体的规定性。刘咸炘继承了章学诚的研究方法而有所发展,努力"定韩子之真",既不过誉,又不过毁。其韩愈研究在多个方面启发了后学。  相似文献   

19.
“把两个题目写进一篇文章”曾读过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聂绀弩的《七十年前的开笔》,对写作的创新思维留下深刻的印象。聂那时上的是私塾,塾中有“大”学生,有“小”学生,算是复式班吧。一次先生出两道题,叫“大”学生选作。一为“子产不毁乡校”,一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先生宣布聂也参加作文,这引起了“大”学生的惊诧,因他仅入学半年。聂照先生的意思,写了正面又写反面,依样画葫芦,写完,蹦出一句话:“如果照先生讲的作好了,不都是先生的意思吗?自己一句话也没有作,怎算为文章?”就这一句话已很能说明他具备与众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李颂孝教授     
<正>李颂孝(1977-),男,湖南衡南人,教授、博士.2003年7月至今在嘉应学院工作,目前担任嘉应学院数学学院副院长,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以及三个国际数学杂志的编委.近年来主要担任《数学分析》与《实变函数》课程的教学,教学成绩显著,目前是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及函数论教学团队负责人.2013年主持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得省质量工程立项.曾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自2008年起,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