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论及魏晋文学时,他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1]而这里的“自觉”以及“为艺术而艺术”之文艺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疾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自觉时代"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对鲁迅提出的“学的自觉时代”追本溯源,按迹寻踪的作了翔实的回顾。通过“摆脱巫化的束譬”“誓脱人的垄断”“注入市民精神”的论述,引出中国学史上至少出现过四次学的自觉时代的结论。并且由此而引发中国学史分期划段的新议论,主张分四个时期、划成十三段。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学自觉"的肇始期已有诸多论述,有"西汉说"、"宋齐说"、"建安说"等。究其原因无非是各家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各有差异以及对"自觉"概念互不认同,自觉标准存在异议,自然出现了关于"文学自觉"的百家争鸣现象。本文拟以"文学本质"和"自觉"为纲探究"文学自觉"形成的时代流变,认为"文学自觉"在西汉初露端倪,魏晋稳步发展,南北朝趋于兴盛,隋唐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4.
骈文兴盛于魏晋六朝,不是偶然的文学现象,其时正值中国文学进入自觉的时代.骈文充分地展现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故而随着人们对文学认识的日益深化,文坛骈风大开,进入一个骈俪化的时代,在句式的整练、声韵的和谐、辞藻的雕饰诸方面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5.
魏晋,个性觉醒裹挟着苦难时世而诞生,以一尊儒学衰微之阵痛迎来了多元思想的活跃、共存与渗透,此时学艺术有了崭新的面目:自觉。书法艺术由于人士大夫的大量参与,促使书法超越伦理功用而走向审美艺术之途,即开始真正自觉地体现主体的生命意识、个性风度、气质品格等。此时由于玄风的浸淫,书法艺术尚“韵”,而“二王”无疑是这个时代玄远超逸的魏晋风韵不可替代的最理想的传达。“二王”书风是中国古典书法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6.
王丽丽 《文教资料》2010,(10):12-13
在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而魏晋名士更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由,让历代文人效仿、推崇。文章主要通过对魏晋名士言行的探析,从三个方面——避世远祸、儒与道的调和、个体的自觉。揭示了魏晋名士言行背后的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到了魏晋时期自觉性和独立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其最显著的标志是自觉的审美化追求。表现为文学创作内容的抒情性、叙事性和个性化以及创作形式技巧的美学化、艺术化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间诸多文人的创作具有典型的自觉意识。自鲁迅提出"文学自觉说"之后,当今学术界围绕此问题曾经发生过系列论争,进一步理清了文学流变过程中的规律和线索,从而使文学发展的脉络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9.
鲁迅用近代“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解说曹丕时代“文学的自觉”,他以现实反观历史,在两者的相同处阐述己见。鲁迅时代和曹丕时代有许多相同处,两者都经历了政治的稳定与动荡、思想的单一与多样、文化的破坏与建设等过程。两个时代的文人均关注社会,反映时代,自觉总结文学的性质与特点,努力寻求文学的自身价值。他们以相同的文学追求,实现了意义相同的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10.
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而在魏晋这个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玄学,作为一种哲学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重情”角度着手,简要论述魏晋玄学对文学自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这里着重阐述了魏晋六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所产生的独特化现象-魏晋风度对六朝辞赋的影响。六朝辞赋所表现出的一些风貌特征-个性化的张扬、真性情的阐发、形式美的追求,与魏晋风度的流行当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其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取向与魏晋风度往往是既相通又相融的。与此同时,我们又应注意到这种影响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从而不断深化我们的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魏晋是游仙诗高度发展的黄金时期.游仙诗在郭璞手里完成了三个转变:在宗教观念上由世俗的转为文人的;体裁上由叙事的转为抒情的;在写作内容上由"列仙之趣"转为"坎廪咏怀",但开创之功应属曹操.他率先将许多乐府古体诗移植成了游仙诗,为游仙诗高潮的最终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虎台”遗址(亦被称作南凉“点将台”)是西宁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明清以来对其归属多认为是南凉王秃发傉檀子(其名虎台)所筑,通过实地考察和梳理河湟地区的文献资料,借助历史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认为西宁“虎台”遗址非南凉时期所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点将台”,而是汉至魏晋时期公共信仰建筑“祭祀坛”的历史遗孑.  相似文献   

14.
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辩将其与两汉自然哲学着重讨论的宇宙生成问题区别开来。以王弼为代表的贵无论者提出了“以无为本”,“有生于无”,以裴Wei为代表的崇有论者则以“崇有”反对“贵无”,郭象则主张独特的独化论,提出“独化于玄冥之境”。本文力图通过对以上三种本体论的讨论,揭示其在魏晋玄学中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思想、创作动因、审美意识、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等 4个方面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更生的原因、在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清”在《静志居诗话》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批评术语和美学观念,与魏晋和明代“七子派”的“清”的内在精神相比显示出一定特色。在朱彝尊的“清”的美学思想中渗透了七子派的一些色彩,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清”的现实批判精神,这一点是很可贵的。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醇雅”作为一种强势美学观念对它的改造。王士祯在对“清”的接受和改造中只发挥了胡应麟“韵”的那部分,抽空了诗歌应该具有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史》是罗尔纲太平天国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编撰体例,赢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所创立的“新综合体”,是对中国传统历史编撰体例自觉 继承和发展,这种体例不仅了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新要求,而且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编撰的新体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幽玄”这一美学理念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诗歌创作理念之一,后经汉译佛经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和歌的最高美学理想。对中国魏晋南北朝和日本中世纪这相距整整一千年的两个动荡年代的诗歌进行比较学的平行研究,跨越时空的距离探寻中日两国诗歌中既相通又相异的幽玄之美。  相似文献   

19.
近来,一股强调清朝满族性特点的所谓"新清史"的研究范式或观点,在中国清史研究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然而,因对这种所谓政权的满族性的强调而忽略了清朝满族统治者对于中华主体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清代是中华主体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时期,这突出地表现在其对于中华主体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史书编纂方面。清代是中华主体历史文献大整理、大总结的时代,清代满族统治者对于中华主体历史文化认同的一个特点,就是自觉意识到文献整理是"彰千古同文之盛",编撰史书是"远述百家"以明"时代相承",这些都是与祖国多民族的统一大业密切相关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府制度曾产生巨大影响,对此学界多有揭示,但对军府制度的生成及演化的脉络这一问题却有分歧和认识不清之处。事实上,东汉时期州府军府化演变实乃魏晋时期军府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州府军府化过程的突出表现即为州制的演变及对军权的控制与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