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八个弊病,值得注意:(1)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分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实际上是评者不相信读者的理解力。(2)复述内容。有的书评名为“评”实际上是把书的内容复述一下,有些甚至大段摘抄原书内容。(3)舍本逐末。对有些注释性的书,评者抓住某个字词或引古书上的一句话所作的释义纠缠不休,而对所评的书本身具有的价值倒忽略了,或轻轻一笔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书评工作的空前活跃和繁荣,令人鼓舞。但在我看来,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也值得注意。归结起来说,其弊有十: 一、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分的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比如有一篇美学著作的书评,评者先是肯定这本书是书的作者三十年来“教学与经验的结晶”,“是研究美学的代表作”,与全国已出版的三十几种美学专著相比,“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一读再读,努力避免遗珠之憾是刊物严谨的工作作风 《纽约时报书评》偶尔也有出差错的时候。由于每位书评人各有其强烈的主观意识,再加上刊物一向尊重书评家的意见,结果就曾发生过好书险些漏评的事。 1985年刊物拿到《帕可斯的故事》一书,交给某专家后得到“内容不值一评”的结论。该书公关不服气,主编又将其交给另一位书评家再评,答案还不看好。结果时间耽搁索性不评。不料数月后此书赫然成为“美国书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此时刊物赶紧再找一位书评家。终于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书评文章,赶在了《帕》书夺下书奖的前一天见了报。以后凡类似此书刊物舍去不评,但在他处已获好评的书,主编一定亲自阅读,或多方征询意见,以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4.
书评漫笔     
一、评“书评”这几年来,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书评工作也有发展。见之于报刊上的评介图书的文章,数量日益增加,质量也有提高。除了广大作者、读者、编者撰写书评外,有些中央领导同志和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发表文章推荐好书,影响很大。例如,王震同志在《红旗》1982年第2期发表《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文,对胡绳同志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作了科学的评介,指出:“象这样的历史书,用来对干部特别是青年进行  相似文献   

5.
毛鹏 《出版史料》2010,(2):40-45
一 毛鹏同志:非常感谢您在课题研究忙碌中给《书评学》赐评。这是一篇很有理论深度的书评。将我拉杂漫笔涉及的一些粗疏认识,钩玄提要,一语道清,实在钦佩。可惜无法再冠诸册首,否则不仅于读者有益,也会为拙书“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6.
何谓书评?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图书的评论。这说文解字般的定义对否?翻开《辞海》,书目、书序、书学、书品、书谱、书传……却唯不见书评。据有人考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书评,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评过《离骚》,曹丕写过《典论·论文篇》,朱熹集注过《四书五经》,金圣叹批点过六大才子书。然  相似文献   

7.
12月上旬,中宣部出版局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两次邀集在京的120多家出版社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举行座谈。与会的各出版社负责人和负责书评工作的编辑参加了座谈会并就书评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中宣部干部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讲了话。他强调了书评对读者的导向作用和对出版事业繁荣的促进作用。提出今后《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要评好书,评有争议的书,评热点书,评倾向性问题,文章要短,信息量要大,可读性  相似文献   

8.
萧乾在30年代即呼吁:我们需两个批评学者,六个批评家,五十个书评家。现代作家和当代作家历来重视书评的地位。大手笔如林语堂、周作人、老舍、叶圣陶、巴金、臧克家、季羡林等所结集的序跋一经出版,即作为优秀的书评为读者所认同并称道。因此,当湖北人民出版社的“书评文丛”一下推出四本集子,仅富有韵味的书名便引起人们很大兴趣:《编书人札记》(王大路)、《嗜书人评录》(高楠)、《爱书人小语》(梁刚建)、《读书滋味长》(李春林)。这  相似文献   

9.
最近出版的北京大学孟昭晋教授的《书评概论》一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全书结构完整,既是一本论述书评理论的专著,也是一本理想的教材。全书除正文7章外,还有《中外书评作品选读》、《课程教学法献议》两个附录和“参考征引书目”,更值一提的是作者还编了一个此书的“人名/主题索引”,不仅便于读者查检,而且也为其他教材、学术著作的出版开了先河,因为“索引少”是中国大陆书籍出版的通病。 该书之结构特点,首先是它提供的《中外书评作品选读》省去了查找原文作品的时间,可以使读者更好地领会正文中的分析文字;其次是《课程教学法献议》使“书评”课的讲授易于为人们按受、掌握:再其次是书后所附之“索引”,免去了读者查找标注之苦,例如笔者在研究作者与  相似文献   

10.
书评可以扩大书的影响,书评可以帮助读者选书,书评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书评是联系出版社、作者、读者之间的纽带,优秀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书评有助于党的出版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此向您推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评例话》一书。本书精选了《图书宣传评论与编辑工作》、《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等评论文章,对出版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新闻、出版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的有关师生。本书由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吴道弘同志撰  相似文献   

11.
书评史的史料范围是很宽泛的:各类书评、书评家、书评团体及出版物、书评研究文字等,对于书评史研究都是珍贵的资料。现简要介绍中国近代两种书评刊物: 1.《书报介绍》《清华周刊》是北京清华学堂自1914年3月起编印的刊物。《书报介绍》是它的“副刊之二”。该刊第18期《致读者》谓:“近十年  相似文献   

12.
欣悉《中国图书评论》决心改进文风,今后要多刊发用散文,随笔小品等文体写的评论文章,要求作者只评一部书的个性,有什么新颖之处,有何创见,同时要写得让非专业读者也爱读。这些意见,可谓先获我心。窃以为,《评论》这种选稿方向,既体现了“书评”的美学要求和社会功能,又吻合了当今被商品经济浪潮弄得精神疲惫不堪的读者群体的心理欲求。过去,雄踞于书评刊物上的那些四平八稳、毫无文采、感情苍白的教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第3期“读者之声”专栏刊发的署名郑大史、标题为《一本错误百出问题成堆的书》(以下简称“书评”),对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的《中  相似文献   

14.
潮内潮外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了一些系列书和《中国文学大辞典》。“系列”和词典好像是当前出版界的潮流。它所出的系列中有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著作,这是特色。是否可以比描述性的重资料的书前进一步,作各种“解说”?不是下定论,只供参考。书评中也需要有“解说”,不仅是引导读者去读或者不去读,以及怎么读和评价。例如这家出版社的《塑造现代文明的110本书》。这可以说本身是一个系列,也是一连串的书评,实际上是这位美国作者的观  相似文献   

15.
畅销书也可以评,所有的好书,被读者关注的书,都可以做书评。只是现在,恭维的、吹捧的书评比较多,读者不爱看,讲真话的书评难找了。  相似文献   

16.
(一) 最近读到一篇书评,是关于《图书馆工作概要》一书的(见《黑龙江图书馆》1981年6月第1—2期合刊)。我也看过这本书,它确是一本简明的较好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书。读了书评,又有所启发.只是感到书评中的某些说法,正是对此书大加赞赏的地方,而并不符合原书的本意。如书评认为,此书是“比较‘新’的”,“新”的“最明显的一点”,  相似文献   

17.
《爱与意志》在美国是一部影响广泛,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1969年刚一出版,立即被《纽约时报》书评栏誉为“本年度最重要的书”。不少评论家也纷纷称赞它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称赞它“内容丰富,充满智慧与机敏”,“是那种可能给我们时代以拯救的书”。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书评?“书评”是“图书评论”的简称,就是对图书进行分析评论。书评包涵两项内容,一是“书”,这是指书评的对象;一是“评”,这是指书评的性质。书评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书评文章或讲演等,则是书评者对图书经过研究所得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千方百计地表扬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是本刊的宗旨。本刊不仅要通过大张旗鼓地评好书,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而且要努力改变目前书评只说好不说坏的软弱无力状态,通过旗帜鲜明地批坏书、评差书,发挥书评对出版的监督职能和导向作用,进而造成出好书有人赞,出坏书、差书有人批的良好文化氛围。为此,本刊决定继续开辟“我最不喜欢的书”征文专栏,本期集中编发3篇批评《生活智慧百科》的征文。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到了某先生的一篇书评《弘扬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读〈中国文化集粹丛书〉》,文中说:作者“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中国文化集粹丛书》后,“心潮激荡,浮想联翩”,欣然命笔。书评写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很有几分鼓动性。在这篇书评的感召下,我找来了这套15篇、19册的中型丛书,也“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一遍。掩卷之余,确感获益良多,这套丛书,一如文作者所言,“内容丰富,浅而不俗,深而不艰,是一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图书”。 然而,在捧读此套书过程中,却没有通常阅读到一本好书时那种由衷的畅然之快,反而不时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这套丛书的《明耻篇》和《薪传篇》二书的作者正是文作者某先生。读着书,对照着书评,我们不禁要对这位先生的写书评的意图产生疑问:这篇文章,到底是书评还是广告?写作此文的本意是推荐还是推销? 我们知道,书评,尤其是推荐性书评,担负着介绍图书主旨,客观的评论图书的优劣,以指导读者阅读,进而起到引导大众阅读倾向的重任。这就牵涉到一个基本问题,即书评作者的身份。按说,这似乎不应成其为问题,书评作者自然应该是此书的读者,而不是此书的作者。不论是专门的书评作者还是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