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实事求是是新闻事业的生命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精髓。它不仅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的前提条件,也是新闻报道取得人民信任的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重要性。不论是在正面报道、批评报道还是对外报道中都应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报道原则,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闻事业,这是党赋予我国新闻媒体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经济新闻报道更加精彩?本文提出了从题材选择上把关,着力抓住经济新闻报道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以不同角度诠释经济现象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5.
6.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新闻媒介也应该更开放一些,在社会生活尤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今年5月,《中国青年报》对共青团全国十二大的报道就比较开放。通过这些报道,公众很自然地看到,这次全国团代会是历史上最开放、最民主的一次大会。民主政治的建设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到位。这样报道,对思想较僵化的同志是一个促动;对那些对民主期望过高过急的同志,也是一次生动的教育. 新闻媒介的开放,还应表现在进一步加强对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直言不讳地揭露和批评社会的黑暗面。党内有不正之风、社会有阴暗面是客观存在的,公众对此早已深恶痛绝。新闻媒介的批评和揭露,对民愤是一种宣泄渠道,对各级干部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触动。这样做,公众不仅会看到我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宣传中,有一种报道失实现象比较隐蔽,不那么显露,但比较顽固,不易纠正,这就是“合理”想象。事例一:作者如何知道人死以前的内心活动和外部景物?有篇通讯写一个飞行员在一次夜战中弹绝油尽,最后英勇牺牲。作者写道:“到这时刻,原有一条自救的办法:他可以跳伞,然而,他知道我国这种型号飞机太少,我想把飞机带回基地。他集中通身的敏锐、灵活、气力,牢牢把住那人机生命所系的驾驶盘,一面逼视着机翼下的一切,一面向下降落着。绘声绘色的描写虽然很生动,但讲读后不免疑窦丛生:飞行员牺牲前的所见所思所闻,作者是怎么得知的呢?谁又可能提供… 相似文献
8.
精确新闻报道,简言之,即泛指以各种社会调查结果为基础的新闻报道。它最早是1967年由美国骑士报团的记者梅耶提出的,之后的1973年,梅耶所著的《精确新闻学》一书使这种新闻报道方式逐渐风行于西方新闻界。我国的精确新闻报道始于八十年代。1982年,由北京新闻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联合对北京地区进行的受众调查开风气之先。1983年卫月29日,英文版《中国日报》以《首次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民意测验:读者相信报纸》为题将此次受众调查的结果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公之于众。此后,包括受众调查在内… 相似文献
9.
10.
社会危机得到妥善处理的时候,它就会平复下去,不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而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则会带来比较可怕的社会后果。因此,对一些恶性群体性事件,不能理解为简单的个案,它一定是长期的矛盾冲突积累下来的结果,是长期潜伏的各种危机的汇总。就像垒砖块,越垒越高,到最高点崩溃的瞬间,破坏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1.
12.
近些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外来字母缩略词在报纸文章.甚至在新闻报道里大量涌现。有的加了汉语注释,有的未加注释。对于对英语字词生疏的多数读者来说,不仅不解其意,阅读的兴致也顿减。面对汹涌而来的英文字词,报刊要有一个审慎的态度,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中要发挥好沟通、交流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英国《泰晤士报》曾经给新闻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新闻是变迁的记录。”也有人形容新闻为历史的秒针,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以真实性、即时性为其生命的新闻,也就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了。既然记录的是变迁,记载的是历史,我们的新闻报道,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自然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这个名词,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新闻媒体非常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设立专门的通联部门,办有“编通往来”等读物;定期组织培训,开展活动,并对优秀通讯员进行奖励。然而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通讯员队伍开始弱化,作用也逐渐淡化,甚至在不少媒体中,“通讯员”已难寻踪影.被“报料人”所替代。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与生态文明、软实力、精神家园、票决制等一系列新名词一道,被写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因新闻报道特别是批评报道引起的纠纷增多,有的还引起了法庭诉讼,比如:活“济公”为何走上法庭和陈佩斯正式向长沙市地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状,都是因为名誉权的问题。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享有的重要人格权。所谓名誉,就是社会上一般人对某个公民或法人的品德、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民法通则》中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20.
当社会危机得到妥善处理的时候,它就会平复下去,不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而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则会带来比较可怕的社会后果.因此,对一些恶性群体性事件,不能理解为简单的个案,它一定是长期的矛盾冲突积累下来的结果,是长期潜伏的各种危机的汇总.就像垒砖块,越垒越高,到最高点崩溃的瞬间,破坏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