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积极助推中国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鲁江 《科协论坛》2007,(7):196-197
1农业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政府在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这一论述,充分地说明农业保险不仅与  相似文献   

2.
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等问题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陷入经营和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分析了使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陷入困境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短缺"等供需问题,并探讨了我国农业保险经营和发展中面临的供需问题背后的根源,从而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胡军辉 《今日科苑》2007,(22):25-26
农业作为一种"弱质产业"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保护和扶持,从各国理论和实践来看,农业保险本质上是一种政策保险。本文结合浙江省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建立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模式以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呼伦贝尔农牧业保险发展概况,探析了制约呼伦贝尔农牧业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提出了完善呼伦贝尔农牧业保险服务的具体对策,为推进"三农三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额保险更多地面向农村中不富裕的广大群体,与传统的农业保险形成鲜明对比,似与"二八"商业原则相悖。然而,正是这曾被忽视的80%,使小额保险得以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6.
罗婷婷 《科教文汇》2008,(4):127-127,136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险起步较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究其原因,其农业保险立法缺位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我国应针对现行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缺失情况,坚持正确的立法原则,逐步完善农业保险立法,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2008年安徽省启动政策性保险试点以来,安徽省农业保险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矛盾及深层次问题。比如,保额偏低,各地未体现风险级差,试点产品不丰富,未涉及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水产及特种养殖,个别地方保险赔偿平均化,个别基层保险公司出现拒保现象,农业保险公司查勘定损难,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等。《农业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给安徽农业保险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文章在分析安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其农业保险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农业保险条例实施已经一年多了,它的实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但条例本身还有若干问题未能规定,如,未对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提出具体要求。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寻求对策。第一,进一步调动农户参保的积极性;第二,尽早筹建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并在今后《条例》修改时增加"对农业再保险市场给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内容;第三,不仅要对保险公司经营中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管,而且对地方政府、村干部及农户均应监管;第四,应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第五,《条例》应对我国农业保险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问题进行规定;第六,应成立农业保险协调机构——农业保险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美西 《内江科技》2007,28(11):51-51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保险存在以下问题:政府推动力度不够,政策支持乏力,农业保险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非盈利性与商业保险公司利润化产生矛盾;农业保险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购买力较低产生矛盾;农村保险营销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现有保险产品不适合农民的需求。文章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回顾了农业保险理论中市场失灵问题的中外文献以及由此导致的农业保险政策性补贴的理论基础。认为以农业保险所产生的外部性及准公共产品性质作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政策性补贴的理论依据并不严密。本文从两个层面分析了农业保险所产生的外部性与准公共产品特性,并且提出,农业保险政策性补贴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农业保险所需政策性补贴的额度取决于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支农政策与其他相关支农政策相比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农业这个具有"弱质性"特点的产业所面对来自市场和大自然的风险,借鉴美国与日本的成功经验,立足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特点,探讨了国家与地方两个统筹、多渠道经营原保险与再保险和政府大力扶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中央财政将安排60.5亿元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这一数字比2007年增加近两倍。我国《农业保险条例》也将会在今年内出台。政策性农业保险已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加快农业保险的改革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介绍了国外现行的几种农业保险模式,最后借鉴这些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财政部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补贴扩至全国中国财政部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现有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险种的补贴区域今年起将扩大至全国。财政部日前表示,自2012年起,在现行政策基础上,将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扩大保费补贴区域、支持提高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之一,是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武汉城市圈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圈两型农业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科学而合理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来支撑。通过农业保险的国际经验比较和国内试点模式对照分析,明确提出武汉城市圈农业保险创新改革模式及其建议:第一,政府全力以赴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第二,尽快出台地方农业保险规章条例;第三,吸收社会资本创建地方农业保险公司;第四,构建特大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第五,不断拓展农业保险新产品促进两型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WTO<农业协定>的规定和我国政府的承诺,我国农业支持的空间已经很小;同时近年来的农产品贸易状况呈现恶化趋势.这要求我国必须用好"绿箱"和"黄箱"政策,在农业支持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农业保护法律制度、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和信贷支持、建立农产品缓冲储备体系、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16.
农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和保障。本文运用农业保险的基本理论,联系烟台市农业保险的发展实际,拟对烟台市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选择问题作一粗浅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黄玉娟 《今日科苑》2013,(12):121-121
农业保险是运用保险制度,对农业风险进行管理的有效方式。发展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我国的农业保险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逐步发挥,得到了政府和农民的肯定,提高了保险业在三农建设中的保障能力。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我们加以改进。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情况,深入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富丽莎  秦涛  汪三贵 《资源科学》2022,44(10):1980-1993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背景下,农业保险是否具有影响生产要素配置进而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造血”功能亟待研究。本文基于山东与甘肃583份农户调研数据,兼顾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经营规模、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存在先正向激励后负向抑制的“倒U型”关系,与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存在线性正向关系。②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对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要素配置影响存在差异,对小农户而言,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存在“倒U型”关系,与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存在线性正向关系;对新型经营主体而言,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仅与经营规模、资金投入及技术投入存在“倒U型”关系。③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主要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来扩大经营规模,通过增强农险信贷协同效应来提高资金投入,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来提升技术投入,进而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据此,提出了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增强补贴政策指向性、缓解农业信贷约束、抑制道德风险问题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接近发达国家 2016年,也是2007年以来农业保险赔付率最高的一年,达到80%以上.这一年,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空前踊跃,以单项保险计算达1.9亿户次,农业保险的保险费收入达到创纪录的417.12亿元,为农业提供的风险保障高达2.16万亿元.  相似文献   

20.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保险以气象灾害险为主险,我国在农业灾害风险机制上,目前还处于不够完善的状态,由于气象灾害保险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导致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尚未被正确规范,为了促进农户在收入的增加,并让气象保险进入正常的商业化的运作,我国应加强农业的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完善农业气象保险的标准体系及法律法规,加强对农业气象的风险防御,配合政府加强防灾害能力的建设工作,培养气象灾害知识的专业人员,并加强农林气象灾害保险组织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