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作于天宝四年(745),为诗人出翰林之后所作。彼时李白刚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次失败,结束了他失意的京城生活,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在东鲁家中居住一段时期后又要踏上寻梦之旅,故与东鲁诸友话别而作此诗,因此,这首诗又称《别东鲁诸公》。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选入高中课本并被作为基本篇目已有多年,对它的研究也已相当深透。这里我只提出几个小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游仙诗 《李太白全集》(清人王琦注,中华书局出版)序言正确地指出,这首诗是一首游仙诗。这一点,教材与教参都没有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说,游仙诗是“古代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此说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并没有把这类诗的本质特征充分揭示出来。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在卷二十一游仙类中收录了晋人郭璞的《游仙诗》七首,唐人李善注云:“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铼缨绂。”“滓秽”就是污秽,“锱铢”则为  相似文献   

3.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代表作。这首诗的题目又为《别东鲁诸公》。诗人天宝三年自长安放还山东,与杜甫同游梁宋,又游齐鲁,后来,准备再去会稽,就在这南下前别山东朋友时写了此诗。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话的不满,幻想得到自由,也表现了他对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失望,因而引起的激情和苦闷,对作威作福权贵们的蔑视。透过丰富多姿的想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航海的朋友谈起那仙山瀛洲 ,口口声声称赞它烟雾笼罩确实难以寻求。越地的朋友谈起那神奇的天姥 ,云中的霞光忽明忽暗有时才能目睹。天姥山连接着苍天就像横在半空 ,它的山势超过了五岳遮掩了赤城的高耸。天台山听说约有四万八千丈 ,面对它就像要拜倒在它脚下的小弟兄。听到赞颂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峻 ,我就想凭着这做梦到吴越去旅行。这一夜那空中皓月朗照 ,我就在镜湖上飞渡飘飘。湖中水映射着月光荡荡 ,我身影在月中恬然徜徉。这月光一直把我送到剡溪 ,可见我的心里有多么甜蜜 !剡溪的水流真清晰 ,一起一伏地荡着向远去。剡溪的猿声真凄厉 ,…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这时诗人已经离开长安,在山东一带游历了一年多,出于对祖国名山胜水的向往和对仙风道骨的追求,他将南下吴越去漫游。这首诗就是离开山东去江浙之前写给驻留此地朋友的。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李白早年具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伟理想。他不屑科举进士而傲啸山林、仗剑漫游,交结四方名士,企望一举达到“为辅弼”的目的。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引荐,玄宗数诏示李白,宣他进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 ]一代诗仙李白 ,不仅以其“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铸就了一座浪漫丰碑 ,也以其独特非凡的浪漫个性树起了一面精神大旗 ,其诗其人都是永远的财富。本节课引导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此引发拓展探究 ,促进师生互动 ,增强语文课的活力与文化底蕴。[教学准备 ]1 .印发资料《李白诗作必诵》 ,辑录《秋浦歌》、《望庐山瀑布》、《送友人》、《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等十几首诗作。2 .熟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思考 :①诗人写“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其中的数字用法在李白的哪些诗中还有运用 ?有何妙处…  相似文献   

7.
此诗虽然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但仍然是有着现实生活基础的,此诗是他经历了梦幻般的长安三年后,借梦游而悟道的醒世之言。诗中的梦境正是现实生活的折光和艺术升华,诗人借以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强烈厌弃与否定,因而梦境不会是诗人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本课充分尊重学情,着眼于学生发展,从“梦前”“梦中”“梦后”等角度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李白“诗仙”美誉的内涵.以“诗仙”之美誉为切入点,以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境界为重点,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所写的阅读疑问或感受,以诵读、批注、属对等传统教学方式解读文本,践行课改理念,构建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9.
何文志 《学语文》2002,(2):19-20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后世关于这首诗歌主题思想的议论颇多,多数学者认为诗歌抒写了李白“对名山仙境的热烈向往”。“向往名山仙境”一说之所以为前修时贤所认同,是因为此说有三个看似充分有力的证据:其一,李白其人好游;其二,此诗为李白即将南游名山之时所作;其三,诗歌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天姥山之美和神仙世界之乐。不过,笔者思之再三,窃以为三个论据均不坚实,“向往名山仙境”六字并不能概括作品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李白的名篇,其主旨一直是扑朔迷离的。梳理下来,较早出现的应该是明代唐汝询的《唐诗解》中所持的"世事虚幻说",清代陈沆《诗比兴笺》中的"回首蓬莱宫殿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学界有人认为主要表现了李白对神仙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以及追求个人解脱的苦闷,这样的解读一段时间内成了主流意见。后来,诸多高校教材中甚至将这种意见演变成了"以神仙世界的美好来反衬上流社会的丑恶"。  相似文献   

11.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写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了,这首诗又叫《别东鲁诸公》。当时李白正要离开山东,到南方的吴越去游历。在这以前,李白曾经在长安做官。在那里,他不仅亲眼看到了上层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而且因为自己不愿趋奉权贵,遭到了权臣和宦官的排挤。离开长安以后,李白心中充满苦闷,因此他就寄情于求仙访道,想用这个办法来追求解脱。但是,李白并没有  相似文献   

12.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这首诗写于天宝四年(745),是诗人行前书赠友人的一首乐府古诗。全诗意境雄伟,离奇惝恍,艺术形象缤纷多采,表现手法新巧奇特.向来为人所传诵。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李白在这首诗中缔造了奇妙瑰丽的意境。诗中梦境节节展开,景物步步变化,越变越奇,把人带入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之中。  相似文献   

1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究竟有什么含义,本诗的主旨到底是什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参》说:“凡此种种,描绘得富丽堂皇,好一个‘洞天’,好一个‘仙境’!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呈现出~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地形成了梦游中的高潮。可惜,~觉醒来,梦景消失。诗人苦闷犹存.只得回到人间。”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李白其人,把握诗歌的主旨及其艺术特点。2、掌握吟诵这首诗歌的基本方法;在揣摩诗歌语言、理解主旨的过程中,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3、体会、学习李白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文化人格。【教法设计】了解李白,解读"梦境"。教师的着力点在于创设情境,点拨引导。教学中,以诵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不  相似文献   

15.
【定位】鉴赏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体味诗歌的意境 ,感知诗歌手法的多样性及声韵美。本单元所选课文为唐宋诗词 ,编排用意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了解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语文实践和探究着重体味李白诗歌的艺术张力。【切入】1 .李白诗歌的风格和特点。提出话题“你所接触过的李白” ,自行搜集材料。这一话题 ,一方面使学生回顾以往读过的李白诗歌 ,温故有利于知新 ;另一方面 ,可以引导他们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生平及古人和今人的评价性文章 ,便于开展研究性学习。2 .李白为什么“梦游” ?如何理解作者以…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这首诗被后人称赞的重要原因,就是想象奇特。而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作文思路狭窄,写起文章来,往往死死板板的几句话,想象力很不丰富。基于上述原因,确定教这首诗的目的是: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感情;了解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背诵。教这首诗,我分为四个阶段;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怎样进行?这里对前三个阶段,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7.
18.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该诗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被夸大了,展现出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通过外在的形象美去探寻内在的情感美,这些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质疑山西/王向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教学参考书中,有这样的说法:“诗中‘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思想的消极一面。”我认为这个评价失之简单,不完全...  相似文献   

20.
李白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年来为人们所激赏。对诗中梦游仙境的理解,则至今存在分歧。如最近出版的《李白大辞典》,提要、鉴赏两个部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辞条,解释梦游仙境,便是各执一词。前者说,“今天多谓此段象征诗人天宝初供奉翰林时朝廷中诱人而可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