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形势产生了不利影响。论文认为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主要是非正规部门的疲软所致,其一方面导致失业现象增多,另一方面又导致非正规就业者生存环境恶化。论文在探讨灵活就业者的个人和市场特征及其社会保障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加快灵活就业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国应该顺势而为,建立以市场化经营社会保险基金为导向的,融合灵活就业者市场和经济特征的,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非正规就业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重要途径。现行劳动法未能对非正规就业予以相应的规制,导致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权益被边缘化。要有效保障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权益,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完善就业权和报酬权以保障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权益;2.加强政府扶持,保障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发展权益;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实现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社会权益。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以及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现状的研究表明:农民作为非正规就业的主体对继续教育有着强烈需求,而兼具形式灵活、专业多样、收费合理、层次分明等特点的自学考试,是非正规就业者实现非正规向正规转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非正规部门就业成为当今就业形式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面临着更多的非正规就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有外部的原因,如劳动关系不公平、制度缺失,而且也存在非正规就业人员自身的问题,如参保意识低、自身素质低等。这就需要从政府、雇主和劳动者多方面入手来解决这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促进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发展并推动我国经济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5.
对非正规就业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对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效率改进和社会稳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场化的劳动力培训模式突出地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格局,劳动力资源长时间总量过剩成为制约我国劳动力培训市场发育不理想的重要原因。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准公共属性决定了政府介入的必要性。非正规就业者收入不稳定,体现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依据收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我国可采用多主体供给模式对非正规就业者进行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非正规就业越来越普遍,也由此产生了社会保障问题。本文以女性为视角,以社会保障为落脚点,研究在非正规就业前提下的女性的社会保障问题。通过对我国非正规就业女性社会保障现状的描述,从社会保障的进入门槛、家庭与工作的冲突、人力资本困境、劳动力市场及女性自身角度分析现状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困难,社会保障收支缺口越来越大,而采取灵活就业方式的人员越来越多。他们的中断参保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护应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从而缓解我国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失业问题长期困扰西方国家,他们持续改革再就业培训与就业政策,随着非正规就业不安全性问题的暴露以及“第三条道路”的指引,各国开始关注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旨在平衡市场灵活性和社会安全性,把消极劳动力政策和积极劳动力政策相结合,保护非正规就业以及强调再就业培训,其典型模式是丹麦的“黄金三角”模式和荷兰的“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策略.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的理念与经验,改革劳动力市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灵活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有大量的灵活就业者,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已向城镇本地灵活就业者开放;但在城镇从事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其社会保险仍是一个制度"真空"。本文利用"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描述城镇灵活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缺失状况,分析其原因和症结所在,并提出对策建议。针对目前存在的覆盖面窄、断保率高、逆向选择、缴费水平高、参保险种不完整等问题,城镇灵活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应不断放宽参保条件、改革缴费基数、扩充险种、提高参保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就业渠道已经初现端倪,它以其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和低成本等特点,进入毕业生就业视野并备受关注。但是,灵活就业状态下大学生的社会保险体系仍不完善,从而制约了大学生对灵活就业的选择。因此,建立与完善大学生灵活就业状态下的社会保险体系,成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