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电影学,来探讨周作人散文《故乡的野菜》中一些未被世人关注的特点画面和声音的和谐交融;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从电影元素与周作人散文的关系,画面/视觉元素和声音/听觉元素与蒙太奇/结构元素等几个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找到一种新的方法阐释周作人散文,从而能够从周作人的这篇美文中,获得审美新体验,探寻新意蕴.  相似文献   

2.
故乡的野菜     
折耳根就是鱼腥草。它本是一种野菜,但在我的故乡却是年年春天必吃的。冬天里,白菜要吃很长时间,然后是生着密密小黄花苞的菜苔,接着就该尝尝折耳根的鲜了。只要看见桌子上摆一碗凉拌折耳根,就知道春天来啦。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的美文<故乡的野菜>,不但在其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乃至中国现代散文史上,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篇章.本文通过分析这篇美文的三点艺术特色,指出其在周作人美文创作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合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在感情方面一直是淡化的,对于故乡的描述也是平白的。可是正是这种平白才更加张显出周作人的故乡之情。本文通过周作人有关故乡的散文,从浙东人的气质、故乡的气息、文化描绘三个方面,来看周作人的故土之爱。  相似文献   

6.
舒芜曾这样评价周作人:“周作人的身上,就有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的一半,不了解周作人,就不可能了解一部完整的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①”打开尘封的历史,尚记一百年前的周作人,作为新文化运动风口浪尖的“精神领袖”,率先气吞山河般地喊出了“人的文学”的响亮宣言,并在为新诗铺路、探索现代白话文的源头、翻译国外小说及思...  相似文献   

7.
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我们那里,一般的酒席,开头都有八个凉碟,在客人人席前即已摆好。通常是火腿、变蛋(松花蛋)、风鸡、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咸鸭蛋之  相似文献   

8.
故乡的路     
路,从无到有,从古至今。路,由窄变宽,由曲到直。故乡的路,饱经风霜,它承载着一代代家乡儿女的生生不息。故乡的路,历尽坎坷,它记录了家乡从古至今沉重激昂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梦回故乡     
终于要回到家乡吉木乃了!哈哈!我到机场看了看飞机票,选了时空机票。我一看机票,啊!票价居然是500万,我下个月吃啥?没事,还是回家吃吧。我坐上飞机后,  相似文献   

10.
秦勇 《今日教育》2014,(7):75-75
年前,家乡的山路硬化了,四米五宽的大道从山谷盘旋而上,蜿蜒进村庄的石坝前。父亲电话里说,通车的那天,院头鞭炮如雷,敲锣打鼓,男人们凑在一起喝酒闹到深夜,醉翻了好几个叔伯。  相似文献   

11.
时常想念故乡,更怀念故乡河边黄昏时的美景。小时候,我常独自一个人站在河边,尽情地数着那余晖投进河中的点点光斑,开心地看太阳回家。然而自从随父母离开家乡后,那样的美景,就再不曾领略过,只能静静地回忆……  相似文献   

12.
桃红柳绿的三月,满坡遍野的野花热情奔放地涂抹开来,徜徉其间仿佛在广阔的海洋里漫游,那扑鼻的芳香,无边的绚烂,壮丽而纯粹的绿,实在令人动容。这时,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幅儿时拎着篮子与奶奶一同挖野  相似文献   

13.
故乡在远方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相似文献   

14.
我的故乡仙桃,是驰名中外的"水蜜桃之乡".(开笔点明故乡所在地和它的特产,紧扣题目) 三月份,牛毛一样的细雨,叫醒了沉睡的桃树.("叫"字用得生动形象.想一想,细雨是如何"叫"醒桃树的?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写这种情景?)桃树绿了,桃花开了.树上那一朵朵美丽的桃花涨红了脸,一阵微风吹来,香气扑鼻,令人陶醉.(写桃花盛开时的景象."我爱故乡的水蜜桃",当然不仅仅是指桃子,还有这美丽的桃花.这里可以详写,可以把故乡人们的活动写进来.学一学周作人先生在<故乡的野菜>里写到人们挖野菜,这里也可以写人们赏桃花)  相似文献   

15.
原乡情结作为乡土社会的特定产物,呈现出对原乡的本能回归意愿,并积淀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根植于乡土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周作人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现代知识分子,双重文化的影响使原乡情结在他身上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心态:即寻觅家园的生命本能;理性与情感的纠结;精神还乡的孤独体验。  相似文献   

16.
故乡的柿树     
我们家乡的水果树,以柿树最为巨大。它们不需要专门的人工栽培,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因此家乡的柿树常常长在田边地头或是山野丛中。抬眼望去,它们常常安家于最不起眼的地方,但它们挺起来却高过白杨、槐树、翠竹等等,最大的则大到需两个人才能围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故乡的野葱     
地里就是好东西多,且不说别的,但说可食用的就有不少野菜,一丛丛的马齿苋、马兰头、荠菜,虽然不怎么大片地集中生长、却随处可见。几乎每个来自农村的孩子,都曾挎着篮子挖过。但要说起拔野葱,恐怕尝试过的人就  相似文献   

18.
李莹 《下一代》2010,(6):19-19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得地肥水美。”是啊,家乡是我情感的归宿,心灵的寄托,不论她贫穷落后,还是富裕先进,总是让我魂牵梦萦,昼思夜想……  相似文献   

19.
家乡的野菜     
正前几天老家捎来了一把野菜,绿盈盈的叶子让人垂涎欲滴。望着青翠芬芳的野菜,家乡一望无际的田野便呈现在我的眼前。又是一年春草绿。我仿佛看到人们在田野挖野菜的身影,闻到了野菜的清香。我小时候,还有生产队,那时粮食不足,大家对野菜情有独钟。每到春天柳树变绿,迎春花开了的时候,人们都要肩挎一只竹篮,带一把小铲,到广袤的田野里挖野菜。挖野菜真是一种享受。耳畔的风轻悄悄的,阳光晒得人身上暖洋洋的,小鸟在头顶啁啾,蓝天上飘浮着朵朵白  相似文献   

20.
周氏兄弟笔下的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对鲁迅与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与学术活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北京的存在对二人成了一种参照,潜在地制约和丰富了他们对乡村中国的文化想象。倘若没有北京的生活经验,鲁迅的乡下小说图景或许不会那么浓地呈现出地域色彩;而周作人关于江南民俗的勾勒,也缺少了对比的色调。鲁迅对北京文化始终持有一种批判态度,而周作人则对北京文化从批判逐渐走向欣赏。打量周氏兄弟与北京文化的关系,可以感受到现代文化中的分分合合,兴衰流变。鲁迅与周作人有许多相近的思想,曾经有过密切合作的历史,也留下了诸多令后人玩味的故事。他们留给北京的,远不是文学上的花絮,倒是关于知识分子自我选择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