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教授历代古文的科目是本国课程,当时称其为"国文"课.  相似文献   

2.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  相似文献   

3.
周绍斌 《学子》2004,(8):46-46
“语文”一词是解放后才有的。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我国开始兴办“新学”。当时的课程、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只有语文一科所授的仍是古文,当时称“国文”。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文化界大力提倡白话文,“国文”课受到冲击,于是小学开始改设“国语”课,所用的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文章都是白话短文、儿歌、故事等。中学仍开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白话作品。30年代后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等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教材,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止。1949…  相似文献   

4.
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学过程中,教材"备受重用"或者"备受冷落"都显失之偏颇。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教学中,既不可放弃对教材的创新,也不可就教取材,无所作为。教学中,围绕教材,拓展内容,运用留"空白"技巧,实现教材"引子"作用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5.
林宝 《师道》2015,(1):23-25
梳理中学语文教学百年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命名决定了内容的选择。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甲辰会试,是最后一次全国性的科举大考,自此以后,一千三四百年的中国科举走向终结。在1903年,清廷即参照日本学制制定了"癸卯学制",中小学课程除了有传统的"读经",还加进了"中国文学"(简称"国文")。所谓"国文",只要是跟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关的,全可称为"国文",清末的国文教材,多是讲义性质的,其时中学教材共五册,"第一册‘国朝文’,第二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课程教材的改革正在有计划地逐步实施。去年秋季,实验区的起始年级开始了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实验,非实验区也使用了修订过的教材。那次修订,课文及教材体例基本未动,只是修改了练习,称之为“小修订”。今秋,非实验区的各个年级都将使用改动幅度较大的“大修订”教材。小修订教材、大修订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总的指导思想上,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只是改革的步子大小不同。好比是上台阶,是在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关于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和大修订教材的低年级部分,已专门进行过培训,另有文…  相似文献   

7.
“语文”一词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我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称之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  相似文献   

8.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教学思想,提高"用教材教"的实效,可以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如更换教材例题、改变呈现方式等,使"教材"更加优化,切合学生学情,符合教学需要,为用好用活教材创造条件,从而实现教学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相似文献   

9.
国语教材,作为国语选文的载体,不论在民国时期还是现今的国语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民国与大陆苏教版选文类型、编排和设计目的的比较分析,认识到两版国文教材存在明显差异,但也有着某种联系。其中,对"语文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两者差异性显现得最为明显。本文从语法论和修辞论两个角度出发,探讨民国版与大陆苏教版教材编排的差别及联系,并就现今国文教材对民国时期教材的发展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而成的,反映学科课程的内容体系。但是统一编写的教材,无法兼顾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校情、学情等,所以在使用教材进行课程实施时,要对教材进行重新解读与思考,因"学"就"导",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范国英 《考试周刊》2012,(28):25-26
一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观、教材观。新课程教材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要求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大教师也有了强烈的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课堂上,老师们往往抛开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的内容,自己再重新进行设计。但是部分老师对教材进行重新改组时,盲目地更  相似文献   

12.
王丽  张峰 《课外阅读》2007,(12):32-34
教科书的内容是"四书"台湾一直沿用过去的说法,将"语文"称做"国文"。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括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印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没有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十多年来,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不需要"教材"的问题一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者和开发者关注的焦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到底需不需要"教材"?可通过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用书这一"教材"来突破课程实施的瓶颈,最终达到世界为本、生活为书的无教材的课程实施佳境。  相似文献   

14.
正多年前,叶圣陶老先生对教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课程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老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老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是为老师提供精心打造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教"教材的起点是传授课本知识,而"用"教材教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相得益彰。在以教材为蓝本,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教材,因材施教,又要用足教材,提高效率;在以生活为素材,辅助性地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源于生活,构建模型,又要高于生活,互惠共享。  相似文献   

16.
“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这段话是叶圣陶在1938年说的。时下,许多中小学教材都一窝蜂似的采用“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话题结构凸显人文内容,或有长处,但用于语文教材,叶圣陶的批评至今仍有醒世之效。  相似文献   

17.
<正>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化领域掀起白话文运动,文学语体发生了转型,精英的文言文逐步被大众的白话文所替代。在文化思潮冲击下,当时的国语教学乃至国文教学纷纷淡化文言文,转向语体文。特别是小学教科书,以白话文居多,教材选文的风格日趋单一化。为了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域,我校的"大教材"拓展力求  相似文献   

18.
正教材是实施课程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教材的准确与否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教材的编写必须具有科学性,作为教师,我们应加强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大胆地质疑教材,这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是一条能使自己快速成长的道路。笔者使用的是岳麓版教材,在设计"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发现各版本教材对"打倒孔家店"这个核心概念的表述,存在诸多不一。查阅了相关资料后,笔者在此表达自己的陋见,以就教于方家。"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教学中一个非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教材政策有重大调整,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建设被提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在高等师范院校本科高年级开设"语文教材研究"课程愈加成为必要。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材研究"课程实施为例,着重探讨这门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实施和策略,并反思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正>南京于世华老师的《从"雕版"到"活字":"用教材教"另解》一文的中心思想是:"教教材"就像雕版印刷,教材好比是雕版,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用教材教"就像活字印刷,教材好比是字库,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调用字库,学生就可以创造出许多个性化的作品。笔者读过于世华老师的文章之后,反思了自己从"雕教"到"活教"的过程。笔者教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笔者都是在"精雕细琢"上下工夫,这次有了新的教法。笔者认为,教师"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